第0497章 絕頂美食(完)(1 / 2)

除開疆蠻兩族,另外江門、自共市、樂訕市、大慶市,還有蓉城本土的一些大師傅都到了,級別最高的已經是星級酒店的總廚,穿著金龍廚衣,袖口都燙著金邊,很有架勢。

「麻煩大家了!」張衡從一路走過去,都簡單的打了下招呼。

蜀內十八個地級市,三個自治區,上百個縣城,加上分出去的大慶直轄市,總人口破億,被稱為天府之國,川菜先不談,其余各地的特『色』小吃種類繁多,即便除開重復相似的菜『色』,剩余的依舊能讓人流連往返,欲罷不能。

而類似這種活動,做菜的廚師才是關鍵,早些時候村里辦席面請師傅是要發紅包的,幫忙的老媽子等也要發紅包,到了現在有了專業承包的壩壩菜團隊,也就省了紅包,但仍然要單獨開一桌免費提供這些廚師團隊吃喝。

在城里,例如結婚辦酒席這種事情,如果比較懂生活的,會在開席面的頭天晚上就往酒店後廚跑,給廚師們發喜糖,這樣第二天的菜『色』可能分量上還是老樣子,但是質量和衛生上絕對會好很多。當然也別忘了服務員和傳菜員,菜品從廚房到上桌這期間也容易發生狀況啊。[]隨身帶著原始部落497

等張衡跑去教妹妹游了會泳後,這邊已經陸續開工了,蠻人里面本來就有專業的電工,拉了一個配電箱過來,直接給各個廚師隊伍配上電就成,有了煤氣罐子,這灶台也都架設起來了。

位置選在沙灘和房屋的中間地帶,清理出了足足兩畝大的面積。百多號蠻人們已經把桌椅板凳,棚子等等弄好了。他們晚飯也在這里吃,不然這么多食物也消化不完。

「小殷。表姐,走,我們過去偷師了。」張衡壞笑道。

幾女點了點頭,都跟作賊似的往那邊跑,如果平常有這樣的機會怕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進廚房,但現在的氣氛不同,除了他,其余的少男少女也往那邊跑去了。

而第二批廚師隊伍也已經登陸,科鋒還未到。不過也應該快了。

「原來豆花是這樣做的啊!」郭春艷驚訝的出聲道。

一行人當先觀看的就是富順的豆花,蜀內的豆花店遍地都是,但那是以前,到了近年,豆花店紛紛倒閉,論為了菜市場和街邊游擊隊的菜『色』,或是飯店的搭配品。原因就在於豆花的制作成本太過廉價了,一斤豆子不到三塊錢,能出七碗豆花。五十碗豆漿,現如今小鎮上一大碗豆花連帶辣椒碟子和米飯一起只收四塊錢,是村民趕集解決飯食的首選品,十年前豆花加米飯價格才一塊五『毛』。

到了如今蜀內的豆花僅剩寥寥幾個老牌子保留了下來。一個是榮縣富順鎮的傳統膽水豆花,另外一個就是江門的葷江豆花,一樣是豆花。但卻是兩種口味。

豆花制作簡單,但要做出好的豆花其實很不容易。城里菜市場一盆豆花才三塊錢,一塊豆腐只要一塊五『毛』錢。這價格賣得比農村還便宜,當然質量來說差得沒邊了。

「師傅,你也解說一下吧!」張衡出聲了,豆花上來說無所謂秘方,屬於大眾家常菜,好與不好,而是取決於態度,主要是從食材上面找原因。

「好的!」這里有兩個棚子,剛好是這兩個豆花老牌子,左邊的是富順豆花,老板走了出來當先開口,口音張衡聽著有點親切,他老家離榮縣並不太遠。

中年店主說道:「我是富順人,祖輩都做豆花和豆腐,用的是膽水,張老板您請看,這個季節有新鮮的黃豆,我們就用老黃豆粉,加新鮮黃豆漿,和老黃豆浸泡過後打成了漿,還有一些新鮮的黃豆葉子作為原料,黃豆要選當地的老黃豆,顆粒只有豌豆這么大,有些扁,那種大黃豆不行,里面的粉渣很多。」

張衡點了點頭,接話道:「膽水就是鹼水,做出的豆花和豆腐會比較板實,俗稱老豆花。現在市場上賣的多是石膏做的豆腐,雖然嫩,但里面水超多,味道上來說差了膽水很多。」

「張老板說的在理,石膏豆花有股淡淡的石灰味道,不好吃。」中年老板接話道。

然後又解釋起來,所謂老黃豆粉,就是曬干的老黃豆打成的粉末,占了十分之二,然後新鮮豆子十分之二,剩余就是老黃豆浸泡後打成了漿『液』,和一點黃豆嫩葉子,其實全部用新鮮黃豆口感會更嫩,但成本價就會拉高,現在這個季節新鮮青豆約莫五到八元一斤。做食物要考慮到季節『性』,所以這樣混合搭配比較不錯,與全部用嫩青豆相比口感也差不多。

「你這個小機器要多少錢?」小殷指著打黃豆漿的機器問道。

「六百多塊錢,兩項電220伏,可以換塞子,玉米、谷子、豆子、紅薯都可以打,多功能用,『操』作也方便。」中年老板樂呵呵的回道。

這是農村常見的家庭小機器,確實是多功能用,像打豆粉只需要換一個細塞子就可以了,一個塞子也就二十來塊錢,村民能用好幾年。至於頂頂大名的石磨豆花,也就是把豆子混著清水用石磨磨成漿『液』,這樣會把豆子磨得更細爛,口感自然會好一點,不過勞力成本會增加,做生意來說不可取。

中年老板只是解釋個大概,又指著旁邊解說起來,豆漿打好後就下鍋煮沸,至於加水多少這個就看經驗了,其實也無所謂,水不夠,過會可以多加。[]隨身帶著原始部落497

煮開後,就要去豆渣,把漿『液』倒進細紗布里包裹來,一般放在竹子編制的筲箕里擠壓,最後豆渣留在了紗布里,這樣的豆渣幾乎沒有營養,連豬都不喜歡吃。

現在過濾後剩下的漿『液』就是濃豆漿,太濃會有一點點略苦,根據豆子的分量加水煮開就是大街上賣的豆漿了。就是這么簡單。

有些黑心的老板,直接購買兩塊多錢一斤的老黃豆粉。混上大量的清水煮沸加點白糖就當豆漿賣,省略了過濾豆渣這個步驟。這樣的豆漿喝起來會有點木口,不夠爽滑,因為里面有豆渣,呵呵。

「現在要留一小盆豆漿出來,過會往鍋里加。」中年說著就把過濾出來的豆漿又倒進鍋里面,本來就是熱的,沒幾分鍾就煮沸了,這時候要關到小火,只需要一點點火。也可以直接把火關了,又說道:「這是買來的鹼石,已經化成了膽水。」

也就是一個小罐子里,里面的鹼水類似於菜油的顏『色』,跟著就用勺子舀了點膽水下鍋,從鍋邊上下去,在用舀底在豆漿水面上平著晃動,膽水要一點點加,鍋里的豆漿漸漸變得凝聚起來。濃豆漿的顏『色』帶著一點點青『色』,這時候漸漸變白了,成了一朵朵的小花,僅是一小會。這些花朵就凝聚到了一起。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多余的水冒出來,然後用筲箕平壓在豆花面上,水就會從縫隙進入筲箕里。用勺子給舀出來。而留起來的一盆豆漿是為了防止膽水用的不合適方便添加,現在大師傅出手。自然就沒問題了。

加膽水的時候一定不能用大火,火稍微大點都不行。不然氣泡冒出來會把豆花給沖爛,到了最後,多余的豆酵水舀完了,鍋里面全成了白花花的豆花,接著用刀直接在鍋里把豆花切成一塊塊的,這是為了方便一塊塊的舀出來,店里面這一刀也就是一碗的份量。

如果對外出售,這時候又把剛剛舀出來豆酵水又倒回鍋里,因為豆花已經成型,也就不會和豆水融合在一起了,可以開一點點小火保持溫度,客人上門舀上一塊豆花,外加半碗豆酵水。這種青『色』的豆水味道其實很不錯,吃完豆花和飯,在喝一碗豆水,也就是吃飽喝足了。

要問豆花好不好,看豆水就能分辨,質量好的豆花水是帶著一點點青『色』的,味道上有一股淡淡的豆子清香味。

至於豆腐,也就是把調好膽水的熱豆花倒進模具里面,冷卻凝聚成型後也就成了豆腐,用刀切一下就是一塊塊的豆腐了,不過豆腐會比豆花老一點,關鍵就是控制膽水的量,和擠壓出豆水的份量,當然還有豆渣是否過濾得干凈。

還有豆花味道好不好,辣椒碟子至少占了三成的比列,川內一般用新鮮的辣椒切成沫,然後加芝麻油,花椒油,素油辣椒(燒開的菜油淋在干辣椒份上而成),以及醬油、小蔥或香菜、鹽和味精。還會有一點自制的辣椒醬,這東西就是秘方了,對碟子的影響極大。

「張老板,豆花好了,您是現在吃還是我先溫在鍋里。」中年老板客氣的問道。

張衡詢問了一下幾女,都表示等會在吃,那就只好先等等了,而後又跟著看了下旁邊的江門葷豆花,這個葷字並不是指葷菜的意思,而只是渾濁。

這種豆腐和傳統的豆花差別很大,里面主要加入了花生漿,以及一點點核桃漿,創新一點會加一點點瘦肉沫,但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加肉的。

這樣做出來的豆花會超級嫩,而且會把豆花切成大概五厘米的方塊放在一邊,要吃的時候用豆漿煮出來就是一份,這豆漿里面因為加了花生漿和核桃漿,所以不僅豆花更嫩,連豆水喝起來也滾燙舒服。葷江豆花的口感比較迎合城里人的口味,農村人對豆腐都喜歡板實老辣,但城里人吃東西追求的是口感,所以這樣的葷江豆花就有了市場,同樣因為價格不貴,米飯管夠,就成了很多學生經常光顧的店面。

不過現在單純賣豆花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嚴重虧損倒閉,這是因為成本太過低廉,賣得自然就便宜,但偏偏現在的店面和人工費用瘋漲,這點利潤也就承受不住了,生意差的時候賺的錢還不夠交鋪面的租金。

所以豆花的配菜就出來,最後豆花店的招牌也換了,豆花也就論為了陪襯品,如今要在蓉城找一家正宗的專門賣豆花的店幾乎不可能。

「原來做豆花這么簡單啊,姐姐我已經會了。」付美拍了拍手道。顯得有些不屑。

張衡頓時無語,如果真的讓付美來做豆花。怕是十次都不見得能成功一次,越是烹飪過程簡單的菜『色』就越考究廚師的功底。這是水磨的功夫,不是一兩天就能成的,理論和現實往往會差距甚大。

「哇,那邊是什么東西,好香啊!」果不其然,這是郭春艷的聲音。

「那是樂訕缽缽雞。」女醫生接話道。

馬上眾人就移步過去了,付美拉著臉,顯得有些委屈,張衡掙扎了一下。腳步一頓,低聲道:「下次我試試你做的豆花好不好吃。」[]隨身帶著原始部落497

「好啊!」付美臉上馬上恢復了神采。

張衡這時候差點給自己一個大嘴巴,明知道付美對他有點意思,這時候應該躲了,為何偏偏又要去招惹呢。

不敢多想,招呼付美跟了上去,缽缽雞這三個字聽起來很有鄉土氣息,因為以往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缸缽」,缸缽的材料和泡菜壇子、瓦罐是一樣的。由泥巴打成型燒制,顏『色』灰中帶黃,在農村主要是用來裝米湯和豬油,所以一聽到缽缽這兩個字就容易勾引民眾的回憶。

恰好。缽缽雞就是裝在缸缽里面的小吃,先不說吃,單是看著就很有胃口。而且缽缽本來就是樂訕一帶農村的家常菜,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屬於比較有底蘊的小吃。

這老板或是見到了剛才旁邊的情形,見眾人一到就開口解釋。而這時候聚攏的人也多了,沒辦法,今天來的廚師或許只是在某處偏僻的地方經營小店,但絕對是附近賓客滿座生意上佳的店面,平時除了電視台來人,一般不會和顧客多聊烹飪過程,此時也是這樣做的,根本不鳥其他人觀看,你看你的,我做我的。

結果張衡一到,這些老板的態度馬上大變,熱情都有點過頭了,或許仍舊保留了獨家秘方,但普及制作過程這點完全夠了,而且說得很詳細。

這是位中年『婦』女,有些肥胖,但看著很和氣,張口就麻利的說道:「歡迎,歡迎,我現在就給大家說一下缽缽的是怎么做的。」

張衡點了點頭,靜等下文,誰知有蠻人抬來椅子,有些無語的讓撤走了,他還沒大牌到那個程度。

沒一會,大家就對缽缽雞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樣很簡單,關鍵點也是取決於食材的好壞,到也能理解,那個年代農村飯都吃不飽,哪里有閑功夫研究復雜的烹飪技巧。

缽缽雞,除了缸缽就在這雞上面,店老板吹得天花『亂』墜,其實這雞也就是農村里養的土雞,在農村根本就不希奇,家家戶戶都有。

另外就是花椒,這道菜非常的香麻,卻又見不到花椒顆粒,但見老板把新鮮的青花椒放進缸缽里,然後把燒沸的菜油淋在了里面,花椒的麻味就全進油里面了。

菜籽油也就是油菜花凋謝後結出來的油菜籽榨出來的清油,村民炒肉的必須品,價格還不便宜,今年因為雨水少,菜籽收獲不大,菜籽油已經賣到了十一塊錢一斤,而超市里賣的調和油不過才八元一斤,高下立判。往年豐收時菜籽油也能賣到九元一斤左右。

老板又說道:「這里有個秘方,就是閉油,要用荷葉,芋兒的鮮葉,以及芭蕉樹的鮮葉來閉油!」

「閉」這個詞是方言,解釋出來大概就是過濾的意思,荷葉和芋兒葉都是村中孩童常摘來做遮陽帽的東西,很常見,芭蕉樹就更不用說了,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成本幾乎不叫成本。

用三種葉子重疊,把熱油里漂浮的青花椒粒過濾出來,這樣油里面不僅僅有了花椒的麻味,還有三種嫩葉的清香味道,重點就是要在油滾燙的時候過濾。

如果要追求辣味,同樣以二荊條,也就是很常見的長條青辣椒切成斷,在油里過一下,然後把辣椒撈出來,川內的「雙椒火鍋魚」里面的雙椒指的就是青花椒和青辣椒。辣椒不當季節的時候,也可以用干辣椒制作辣椒油代替,也就是把清油燒熱淋在干辣椒粉上,就成了辣椒紅油,川內稱為素油辣椒。屬於大眾貨『色』,每家每戶經常准備有。

為了好看和香味。還可以加上芝麻,芝麻在川內是種不出來的。以前這道菜自然沒有,現在卻加了,也是一樣,把芝麻撒在滾燙的清油里面,芝麻的香味就融進油里面了,也不用單獨把芝麻過濾出來了。

油里面還有加鹽和醬油,主要是增加咸味和潤『色』,這時候缽缽里的底料就好了。油面上只漂浮著芝麻,不見花椒和辣椒、嫩葉等。但是香味卻能飄出一條街。

在把煮好的土雞,恩,叫跑山雞比較好聽點,雞肉不能煮爛,八成熟就可以,整只雞煮,煮的時候加姜去土腥味,另外有大蔥,料酒。胡椒粉混在一起煮,好了後撈出來晾干,切成小塊,用竹簽子穿起來。

然後把這些雞肉串泡在打好底料的缸缽里。光是泡進油里自然不行,這時候把煮雞肉的雞湯也倒進缸缽里,等到冷卻下來。這道缽缽雞就成了。

油而不膩,清香撲鼻。吃上一口麻辣爽口,真正吃的自然是雞肉。這樣浸泡過的雞肉超級美味,把川菜的那種感覺完全發揮出來了,不同於火鍋串串香和涮羊肉湯鍋那種熱菜,這是一道冷菜,特別適合在夏季吃,約上三兩好友,圍著一個桌子,桌上放著一個缸缽,里面泡著幾十上百串雞肉,取上一串把雞肉吃進嘴中,讓麻辣味在口腔中爆炸出來,接著爽飲一口啤酒,一個字爽啊,當然吃完了,別忘了擦掉嘴角的芝麻粒,呃!

這樣的做法不僅僅可以浸泡雞肉,也可以泡素菜,如連藕片、土豆片,青菜等等,當然這些素菜要事先在雞湯里面煮熟。

這道菜考究廚師的就是不能在淋油的過程中把花椒,辣椒,芝麻這些搞糊了,得用經驗判斷油溫,也屬於水磨功夫,不通廚藝的人根本搞不定,不過會點廚藝的也沒問題了,但也無法只靠油就把這些材料的香味給釋放出來,總結四個字:熟能生巧!

「哇啦,太好吃了!」郭春艷已經從缽缽拿出兩串雞肉吃進嘴里了。

其余人紛紛仿效,這是冷菜,不用客氣,拿上就吃,張衡也未能免俗,連吃了十幾串才喝了口啤酒鎮壓住口腔中的麻辣香爽。

幾十號人瘋搶,很快已經准備好的三缸缽雞肉就被消耗光了,胖店主滿面紅光的招呼伙計們趕緊的再准備十缸缽出來。

結果隔壁的攤位不干了,一個年輕小伙子跑過來嚷嚷道:「大家都不要急啊,好東西還在後面,都過來嘗嘗萬洲烤魚。」

這話一出,大家愣神不到三秒,接著一轟而散,都跑隔壁棚子里去了。

張衡頓時無語,還沒等他發表意見就被小殷和付美一左一右拉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