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欽差大臣人選(三)(1 / 2)

「你說皇上會選我們福家人做欽差?」聽了爾泰的話,又見爾泰神情嚴肅,好似成竹在胸,福倫頓時用詫異的目光看向他。

「阿瑪,您為朝臣已有二十多年了吧,您還不了解咱們這位主子小說爾泰笑著反問道,看向福倫的目光中含義頗深。

「你的意思是說?」福倫讀懂了爾泰投向自己目光中的含義,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阿瑪,您想到的是什么,那便是什么。」爾泰笑著回道。

一般來講,從古至今官場上的人講話那都是雲山霧罩的打機鋒,說話只說三分,不過父子之間斷不是這樣,一般都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但眼下是在朝房之中,人多眼雜,因此爾泰與阿瑪福倫說話,也是盡量的雲里霧里。

而福倫能在精明、擅權的乾隆手下做二十多年的朝臣,政治智慧固然不低,自然明白了爾泰的意思。爾泰的意思是說,乾隆為了平衡兩派的勢力,自然會選第三方中立方擔任本次欽差大臣,而他們福家,正是中立方,且從祖上便忠於大清歷代帝王。

縱觀古代王朝,無處不充斥著相權和皇權的矛盾,但從大清朝起始,皇權一向高於相權,從未出現過帝王大權旁落的現象,而一向極好攬權又天資精明、聰慧的乾隆,更是將帝王之術玩弄的爐火純青。

好比劉墉是清官、是廉臣,和珅是貪官、是弄臣,乾隆心中對他二人的所作所為都跟明鏡似的,按照一般百姓的理解,是貪官都該殺,是清官都該提拔,但為何皇帝明明知道誰人貪財、何人清廉,卻又即用清官、又用貪官呢?

其實這就是出於平衡的需要,因為不論你是清官也好,貪官也罷,只要你做到了高官甚或九卿之首的位置,勢必要有底下的人追捧方能將政治指令和影響散發出去,否則你的政令將會出不了衙門半步便走了樣,而這些追捧者,便是為你的黨眾,你呢又是他們的首腦,故而就形成了『朋黨』,如此一來,底下的官員都聽你的,那皇帝的命令誰聽呢?那朝廷、那江山社稷,豈不成了官員的江山社稷了嗎?

故而皇帝對於朝中重臣,是既用又防,生怕相權加強蓋過了皇權使自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所謂的『用』則是皇帝即重用這一派,同時又重用另一派,而所謂的『防』,則是皇帝高高在上居中調節,讓兩派達成平衡,互相牽制,如果某一派忽然高於另一派,皇帝則會傾斜與弱的一派,讓兩派再次達成平衡,如此一來,皇權就得到了徹底的鞏固,底下的官員也不管是誰的人,也只能跟著首腦聽皇帝的,歸根結底,就變成了依附於皇帝而存在了,皇權便達到了至高無上、無人撼動的巔峰。

對於皇帝的帝王權術,身為朝中重臣者不可能不了解、也不可能不清楚,不過令福倫感到無比震驚的是,爾泰此時只不過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毛頭小伙罷了,卻能揣摩透重臣與皇帝之間的彎彎繞,就拿自己來說,在爾泰這個年紀的時候,還是一個兩眼一抹黑的『瞎子』,對於官場最基本的態勢還沒有弄明白呢!

可爾泰又怎會理解的這樣透徹?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政治天才?福倫心中不由大感欣慰,福家出了爾泰這樣一位政治新星,可謂後繼有人了!

這樣想著,福倫看向爾泰的目光便變得極為欣賞了,同時心里的天平也開始向爾泰這方傾斜,雖說與爾泰、爾康來講,福倫先前更喜歡爾康,也有意將爵位傳給爾康,但此時見了爾泰突然崛起、嶄露頭角,儼然是乾隆朝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為福家後世著想,福倫他不能不重新考慮了。

而爾泰自然也觀察到了阿瑪眼神中的變化,心中亦是興奮不已,他福倫在朝為官二三十載,手下自有一干忠心耿耿的心腹,而且不少還位居高位,若是能全盤接手過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整治財富。

「各位大人,時辰已到,進殿吧。」爾泰正自想著心事,執事太監手持拂塵走了進來,尖聲尖氣的對著朝房中的各位大人說道。

聽到太監前來傳旨,各處大人便收斂了笑容,臉上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隨後分文武各站兩對,列隊走向乾清宮。因為爾泰的官位在這些朝臣當中屬於低微的,便站在了武官的最後面,而福倫乃是一等公爵,便排在文官的第五位,而排在他前面的則是一名親王、一名郡王、兩名貝勒、後面二人是劉墉、和珅兩位軍機大臣。

不一會,百官進殿,之後按『文前武後』以及官職大小分列四隊與龍椅之下,隨後等太監總管喜公公尖聲嗓子高喊,「聖上駕到」,眾人便拍打馬蹄袖伏身跪拜,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之後就見皇帝高踞龍椅之上,俯視著底下的臣工,朗聲道「眾愛卿平身」,眾人回「謝皇上」,便起身站起,將馬蹄袖再挽起,而後面目恭謹垂手而立。

「今天叫起啊,朕是想與列為愛卿談論一下紅蓮教亂黨的問題,你們以為這幾千亂黨該如何處理啊?」眾人起身之後,乾隆呷了口茶,面帶微笑的問道,只是一雙眼眸,卻是泛著凌厲的目光,在眾官身上一一掃過。

眾人見了乾隆掃視過來的凌厲目光,大部分人似是有些懼怕的將目光忙不迭的瞥向旁處,有些則低下頭,似是做賊心虛一般。

「怎么,都沒人願意替朕拿個主意小說目光掃視了一輪,見眾官都沒有願意答言的,乾隆心中稍感不悅,語氣也變得有些生硬了。

其實在朝的百官,不是不願意說話,而是習慣了,他們深知乾隆的秉性,不喜歡官員們亂伸手、亂插言,而且擒獲紅蓮教乃是九門提督大營的事,既然福倫沒有開口,這些官員們想說卻也不便於說,畢竟這不該他們管的事,說了萬一說不到乾隆心底,反遭乾隆反感也就不美了,所以還不如直接不說。

此情此景,讓爾泰不由得想起了康熙、雍正、乾隆朝三朝元老張廷玉的為官箴言「萬當萬言不如一默」,這可是他做了二十年太平宰輔總結出的至理名言啊。

不過朝臣中和珅和大人最善揣摩乾隆的意思,見眾官不言氣氛有些冷場,便側身一戰,拱手道,「萬歲,奴才以為,這群紅蓮教的亂黨,實在是可惡至極,不殺頭不足以平民憤。」

「吆喝,終於有開口說話的了,哈哈,好啊。」乾隆放下茶杯,語氣有些陰陽怪氣的說道,而後目光又在眾官身上一一掃過,直看的眾人忙不迭低下頭,隨後看向和珅,笑道,「和愛卿的意思是,將這群亂黨一一殺頭?」

「是滴皇上,唯有如此,方能殺一儆百、震懾其他欲圖圖謀不軌者。」和大人再次拱手說道。

「嗯。」對於和大人的意思,乾隆未置可否,進而問道,「其他愛卿還有不同的意見小說

「吾皇萬歲,臣同意和大人的看法,對於這群只知道徒生事端、亂我大清安定的亂黨份子,不殺頭實在有損我天威。」

「是啊,皇上,臣也認同和大人的觀點。」

「臣認同「

和大人一開口,他的鐵桿支持者便紛紛進言,同意和大人的觀點,同時目光看向乾隆,只等他示下。

「其他愛卿還有不同意見嗎?「乾隆呷了口茶水,見眾人仍不說話,便點名道,」福愛卿,這群亂黨是你們九門將士擒獲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