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班師回朝(1 / 2)

大軍班師回朝,京師城門外內務府官員及理藩院官員全部身著朝服,神情肅穆的站在那里迎接聖上回京。旌旗飄揚,鼓樂齊響,這是歌頌大軍凱旋的旋律。城門內因聽聞聖上得勝歸來,都紛紛聚於被清潔一清的街道兩邊的老百姓們正翹首以盼。

在城門外換上龍輦的康熙見老百姓臉上熱切的膜拜之色,揮手示意官員不得驅散圍觀的百姓,只是為了皇上安危考慮道路兩邊出動士兵站立成行,將百姓與皇家隊伍隔開。康熙乃天子,其威勢之重不必開口便叫小民見之激動的叩首於地。緊跟龍輦後面的自是皇上的那一幫優秀的兒子們,由身著可與皇上龍袍相媲美的明黃色五爪正面四團金龍龍袍的太子帶著依長幼排序的諸皇子阿哥。胤祚是親王品級,一身金黃色綉降龍紋龍袍,跟在福親王等親王宗室身邊,沒去刺激那幾位爵位還未到手的阿哥們。

所幸康熙的兒子很多,但兄弟卻很少,活到現在的也就一個哥哥裕親王(福全)和一個弟弟(恭親王),而這兩位還都是文成武治樣樣再行且謹守本分從不給康熙添堵,坐實了賢王的名號。讓胤祚每每都要感嘆康熙的好命,幼年登基,雖內憂外患不斷,卻始終沒有發生手足相殘之事。也難怪晚年面對諸子爭位不顧手足之情時,才會那般心寒。

胤祚在心里默默品讀兩位親王時,兩位親王心里又何嘗不在品讀這位年僅十七歲便位居親王的少年。裕親王想起自家只比對方小了三歲的保泰比起眼前這位來,幾乎沒有絲毫可比性。當年的事情對於他們這些出自皇室的人來說算不得什么隱秘之事,更何況當年他過繼一事還是自己親手給改的宗譜玉蝶。若是當年沒有顧忌那么多,請皇上將他過繼給自己,現在自己是不是就不用擔心子孫無能擔不起王爵重任?

如果說裕親王只是有些遺憾的話,那么至今膝下尚無出身好的兒子能承爵的恭親王便更是滿心不是滋味了。他二哥(裕親王)好歹還有個側福晉所出的兒子(保泰)能勉強承爵,他那幾個庶福晉所出的兒子,在出身上低了點也就罷了,竟是能力也差強人意,他已經可以預見身後無人承爵的凄涼了。若是當年在皇上提出要將那孩子過繼給眾兄弟時,自己要是能機靈點,私心少些,將其認在名下,皇上就是看在那孩子的身上,他百年以後也會對恭親王照顧有加。

一向對長輩倍守禮的胤祚可不知道他這次在昭莫多之役中的表現讓兩位叔伯上了心,不過就是知道了也會不甚在意吧。對於時人總望後繼有人這一心里,他雖很是理解,但自己並不在乎那些。兒孫自有兒孫福,若無能居高位反而下場更慘,若有能力又何須他人為其操心?不管以後他的孩子是親生的還是過繼來的,他都不會讓那孩子直接繼承他的一切,若是不能通過他為其准備的考核,那就做個簡單富家翁,衣食無憂便可,若是能通過考核自己才會讓他接替自己繼續守著這個國家。

浩浩盪盪的皇家隊伍在京城百姓們的歡送下直奔太廟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等康熙帶著大臣們祭拜完太廟內供奉的先祖,復又接受太子阿哥親王及各部的京中高級官員的朝拜。三跪九叩典禮,祭祖免不了的最高規格的禮節,直行的胤祚心頭發怵卻也只能咬牙認了。宗法制的時代里,他能對著康熙太後額娘行單膝禮,卻不能對著已經作古的祖宗行單膝禮。只要他有絲毫的差錯,不用別人,康熙就能活撕了自己。

六月驕陽下,即便有冰水降溫,那一身的朝服以及繁瑣的禮節還是讓所有人顯出疲態來。最慘的莫過於極度怕熱的胤禛和胤祚兩人了,胤禛小時候中過暑後便十分畏熱,這一番折騰下來,臉色便有些發白。胤祚也是個不耐熱的主,好在他有先見之明,吩咐青松先自己回王府去准備沐浴冷飲事宜。

然後聖駕進宮,他們這些宗室親王還不能像其他大臣們可以回家休息,得去慈寧宮謁見皇太後請安順便報平安。說起來也就三個親王並太子阿哥們十個嫡親的人跟著康熙去慈寧宮,而先前到長城迎接康熙的四妃(惠,榮,宜,德)早在康熙前往太廟時就被禁軍侍衛們送回了宮里。

慈寧宮內,太後一身明黃色龍袍,掛著三盤朝珠,神態威嚴卻不乏慈愛。康熙一進慈寧宮便對著皇太後行禮道:「玄燁給皇額涅請安,皇額涅吉祥。得蒙皇額涅在宮吃齋祈福,我大清終蒙佛佑,得勝而歸。」康熙對著皇太後這個嫡母還是真心實意的叫一聲額涅。太皇太後已逝世,蘇麻額涅又執意要出家為太皇太後祈福不理俗世,若不是把十二那孩子送去轉移她的精力,恐怕他連蘇麻額涅的命都留不住。而現在宮中唯一一個偶爾把他當孩子般關心的也就只有這個嫡母了。

「保成(太子小名)給皇瑪姆請安,皇瑪姆吉祥。」太子對自己這個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皇瑪姆,心中也十分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