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加官晉爵(1 / 2)

班師回朝後,親征隊伍滿漢功臣中除胤祚因親自殺了噶爾丹,康熙為了顯擺也為了能讓漠北蒙古各部真心臣服大清,當著滿蒙漢王公重臣面前下旨令其繼承和碩親王的爵位,還賞賜金銀牛羊。而蒙古各部凡在此次戰役中有功的都紛紛加官晉爵,各種賞賜更是不一而足。從厄魯特人那里得來的財物等回京後已經不剩多少了。倒是從厄魯特人得來的二十座小金佛就送出一個其余的都帶了回來。

胤祚雖不好此物,可他的好幾長輩信啊,當下從康熙那里打劫了三個,一個送進了慈寧宮,一個送進了皇宮中特意為蘇麻喇修造的佛堂里,還有一個送給了他的親親額娘。別以為胤祚不喜歡宗教就會反對自己親近之人信仰宗教,事實上只要宗教不攙和國家政事只純當個人信仰的話,他是完全不反對的。人嘛,找個精神寄托也無可是非不是?只要不因此變得神神叨叨影響正常生活就行。

對於那些被康熙大手一揮晉位成貝勒郡王的蒙古貴族們,胤祚是沒有放在心里。那些蒙古貴族們的爵位在高對朝政影響都很有限。只是康熙賞賜給那些歸降的厄魯特台吉和喀爾喀蒙古各親王貝勒們的大筆財物,讓胤祚心里很是不爽了一陣。但也知道要讓漠西蒙古歸順光靠軍隊是不行的, 在以農耕為基礎的國家,說句不客氣的話,和蒙古打根本就是光消耗沒利益可得的軍事行動。贏了還得給歸附大清的台吉們一堆的賞賜安撫人心,以換取政治上的歸順。輸了那就等著國家動盪,年年征戰,民不聊生吧。

若胤祚不是穿越過去的,單憑這次戰役敵我雙方的損益情況來算,就有種想把漠西蒙古全滅了的心。不由的想起那些到蒙古聯姻的公主,算起來她們為大清付出的比很多阿哥們還要多。至少漠南漠北兩部蒙古與大清的良好關系有一大半是她們的功勞。她們才是當之無愧的國家英雄。他一定要讓康熙把所有還未出嫁的公主都上上政治經濟課。嫁到蒙古去利用公主職權發展當地經濟,比國家每年都要貼錢給蒙古各部要好多了。

胤祚雖心里有這么個想法,但還傻到直接跑去和康熙說這些的地步。只是悄悄吩咐讓人先把先期工程的基礎設施給准備著。現在六部都在忙著戰後各種事宜,哪里有時間來理會這種事情。

在封賞完各有功滿漢之臣,剩下的便是自家兒子的賞賜,鑒於有一個已經過繼出去當了親王的兒子,康熙這個自詡慈父的皇帝也不好虧待其他幾個一同跟著出征的兒子。細數兒子們的功勞,年長的大阿哥這次因道遠未能立下大功,但之前身上的軍功也不少,封為直郡王。三阿哥「以身做餌」在噶爾丹被殺中貢獻很大封為誠郡王兼鑲紅旗旗主。四阿哥在圍剿噶爾丹時格盡職守封為多羅貝勒兼正紅旗旗主。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俱為多羅貝勒。

據此一役,眾阿哥算是徹底的進入朝臣們的眼中了。而不是像之前滿朝只聞太子諸多光輝事跡,即便身有軍功的大阿哥都不能與之比肩。現在這些個阿哥們都是有爵位有實權在手的,長期和朝臣打交道難保不會生出異心來。太子的門人焦急上火時,太子對此卻未曾放在心上。

太子的位置是那么好坐的么?他在這個位置上已經坐了二十年有余,始終恪守自己儲君的職守不敢有絲毫懈怠,他那些兄弟們就算想要把他拉下太子之位也得仔細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大阿哥那個莽夫也許行軍打仗還可以,做太子做國君根本就不是那個料,皇阿瑪更不會考慮他。其他的幾個才進朝堂,還沒那么快生出別樣的心思。

說實在的,有胤礽這個幾乎完美的太子在前,除了自認為倍受皇阿瑪信任重用且總以長為居的大阿哥外,其他人還真一時之間生不出取而代之的念頭。要不是康熙能活那么久,而且基本沒有禪讓皇位的可能,胤祚都覺得太子實乃下一任皇帝的不二人選。不管是誰取代胤礽坐上太子之位都不可能即懾服兄弟又讓宗室朝堂也滿意的。

而胤祚一直致力催化各方矛盾,讓儲位戰爭盡早的發生,未嘗沒有想讓太子趁著此時地位穩固人也沒中二能從這場戰爭中勝利而出的心思。雖說胤禛是他親哥,而且前世也比較欣賞雍正的行事風格,但細細研究起來,其實胤禛的性格更適合做純臣,鐵面無私,嫉惡如仇,放在臣子身上絕對是優異的品質,但在君王身上卻顯得有些嚴苛。這也是即便雍正登基後做了許多的惠民的政策還是被人詬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