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殺豬(下)(1 / 2)

最後,這頭一絲不掛的雪白大豬被抬到大案子上,殺豬匠開始了他的最後一道工序——分解豬了。

真正的殺豬匠一點也不遜於庖丁,長刀下去,只在脖頸處轉了一圈,那豬頭就掉了下來。剖開肚皮後,就會很熟練地分離出腸子、肝、肺和心臟。割豬蹄時,也只用刀在關節處轉了一圈,然後用手扭動兩下,一個完整的豬蹄就下來了。

那翻腸子洗腸子的手段也是了得,只幾下,就用一根細竹棍把整根腸子翻過來。洗好的腸子要用鹽水浸泡一會才能灌血腸,否則會有豬糞味。

處理豬頭、豬蹄的時候,要格外加一道工序,否則會有刮不凈的豬毛。就是把豬頭、豬蹄放在燒開的松香里沾一下,隨後放進涼水里。松香很快凝固,再用手一剝,一層琥珀色的松香應聲而落,肉皮上細小的毛,就處理干凈了。而且還帶有一種松枝特殊的香味,並且這味道一直保持到把它做熟能吃。

有些黑心商人用塑料布或者瀝青燒成汁水,來去豬毛,這樣會有很難聞的味道,而且還不安全,燃燒的塑料布和瀝青都是有毒的。

在汪老大取豬的內臟時,幾個小娃子求他把豬水泡(豬的膀胱)留下來。然後小孩子們就會往里面吹氣,直到吹得它鼓得不能再鼓把它用繩子扎嚴。待到干好後,就可以像球一樣拋來拋去玩它了。這玩意兒孫剛也是記憶頗深啊,小時候沒錢買球,就拿它當足球踢。當時誰要有個豬水泡就是全村小孩子的偶像,大家都得聽你的,跟著你混。

豬骨頭還是小孩子們的好玩具,豬蹄上端有一截骨頭被稱為「嘎拉哈」,呈長方體有四個面。有花紋的一面叫「針」;沒花紋的一面叫「曼」;鼓起來的一面叫「背」;有坑的一面叫「坑」。女孩子們都要把它們收藏起來並染上顏色,湊到一起來玩它們。玩的規則是,把一只裝了豆粒的小布口拋起來,然後用手去把四只嘎拉哈都一一擺到「針」朝上的位置。等到那只布口袋掉下來時還要用那只擺嘎拉哈的手接住它,接不住就是犯規。評輸贏的辦法是看誰扔的布口袋次數少,最後又抓起的嘎拉哈多。

還有一個是豬後腿的大骨頭,俗稱「哈拉巴」,用錐子在它的左右鑽上眼,拴上小繩,繩頭上系上銅錢,左右一擺丁冬作響,可以隨著響聲說幾句「數來寶」,一般都是吉利話。玩這東西的一般都是男孩子,不過講究的人家是禁止小孩玩這種東西的,原因是這是舊社會要飯花子用的專有工具。

汪老大按照孫爸的要求把排骨、板油都分離開來,再把兩扇豬肉分解成4-5斤重的條肉。這樣到時候婚宴大廚更好處理了。

把分割好的肉放在面筐里,孫剛挑了幾趟,才把豬肉弄回家里去。

回到院子里,孫媽一遍一遍地用熱水反復淘洗豬腸子。洗腸的水見清了,又開始往盆里倒了一些豆油,繼續揉洗。反復洗了不下十余次,最後用清水泡上。

以前農村流行用鹼或者洗衣粉處理豬腸,但隨即人們發現這樣處理的豬腸雖然干凈,但不好吃,就沒人再用了。用豆油洗腸,既去味,又干凈,對人體也無害。

最後是請幫忙的人吃殺豬菜。殺豬匠起個大早,幫助殺豬,除了一起吃殺豬飯,其報酬是豬尾骨連帶豬尾巴,另外還一小葉豬肝,這也是固定的老規矩。再給一條煙,一般不會收錢,讓來讓去人家也不要。

殺豬菜是大盆的酸剌菜燉肥肉,一大盤子豬血腸,一大盆豬雜湯,里面有豬肺和豬肝,還有一盆子魚和一些家常蔬菜、小菜。都是農村人也沒那么講究,肉都是大盆裝的,管夠。

這個豬血腸真不好做,把豬小腸洗凈後,一頭用繩子綁好,將生豬血與糯米混合,加入鹽,味精,五香粉,白酒,蔥花香菜之後灌入豬腸中,再系緊另一邊。把灌好的腸子在清水鍋內燒煮開,開鍋後用慢火煮,還要時不時的拿針在腸子上戳些小孔,使其不會脹裂。出鍋後用冷水泡涼,把線繩解去切塊兒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