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要過年了(1 / 2)

春節磨豆腐,是孫剛家鄉的傳統習俗。

「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鮮豆腐、臭豆腐……記者走進磨豆腐和買豆腐的人中,聽他們講述與豆腐有關的故事,品味那濃濃的豆腐香……

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第二天一早,孫爸和孫剛就抬著半盆泡脹的豆子,去了村子里王家祥家里。事先打好了招呼。

他家做出的豆腐以鮮香、嫩白等特點遠近聞名,頗受歡迎。年輕的時候經常走街串巷去賣,他是使用石磨磨制豆腐的人,而他的那句「誰要豆腐,石磨豆腐……」也為附近村民所熟知。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高,味道醇香。

王家祥經常帶著淡淡的惆悵,「石磨豆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俺一直舍不得丟。」

年紀大了以後,小兒子王成友接下他這活兒,開始用機器做起豆腐。也不走街串巷了,逢集便磨一個豆腐上街去賣。背集磨一個小點兒的豆腐,村里人都消化的了。

春節臨近,王成友一家格外忙碌。

窗外寒風瑟瑟,屋內熱火朝天。

「現在快過年了,得提前幾天預訂,咱村里為先,其他村里也有訂的,可是忙不過來。」正在調試機器的王成友累得滿頭是汗,卻顧不上擦一下。

「現在俺家是晝夜不停地生產。」在旁邊撈豆子的王成友老婆接上了話茬。

「二哥,來抽根煙。」王成友遞給孫爸一支煙,「這幾天忙起來了,一天不停歇。」

將黃豆制成豆腐,要經過磨漿、煮漿、濾漿、點漿和起鍋入匣等多道工序,加上磨漿前的揀豆、浸泡,工序多達七八道,不僅很麻煩,而且相當費力。

孫剛和王成友的老婆抬起泡好的大豆,倒進磨漿機那碩大的鋁制容器里。

擰開供水閥門,合上電閘,嗡嗡的機器聲和著流水聲,白花花的豆漿便汩汩流出。

牆上掛著的紅燦燦的「鞭炮花」與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將年味烘托到極致。

「過年了,老百姓都想吃點豆腐。雖說現在生活好了,但是大魚大肉中間還是少不了豆腐不是?」王成友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得意勁,「現在俺一家全部上陣,人手還是不夠,我和大哥一家還得日夜倒班生產。」

操作間里,王成友一家人各司其職。妻子和兒子負責操控磨漿機和豆渣過濾,王成友負責大鍋熬煮。

經過半個小時高溫熬煮後的豆漿經細網過濾後,流到大缸中,王成友此時便端出老漿倒入缸里。

用老漿點制豆腐是個技術活,老漿不能倒多也不能倒少,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最好。

臉盆里盛著老漿,他一邊將老漿慢慢地滴下,一邊用攪棒將豆漿慢慢地攪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