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陪著女友過七夕(1 / 2)

129.陪著女友過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這天,天氣溫暖,草木飄香。[]

在晴朗的夏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征。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當然,傳說只是個傳說,不能當真。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孫剛家鄉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到了七夕節,趙涵也不能免俗,大清早就給孫剛發了個短信,要讓他陪著過七夕。

孫剛就趕去了縣城,陪她逛街,買禮物。

趙涵還報名參加七夕接仙女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讓人們體驗中國情人節的傳統民俗,感受本土情人節的魅力。

從3點到晚上8點,30多位參與者頭戴牛郎帽,手持織女扇,在鵲橋上演繹「愛情之吻」,一起制作荷花燈,同吃一碗「和氣面」,然後攜手到淮河橋畔放荷花燈……

在公園內,主辦方專門設置了幾道情侶互動的環節,第一關是考手藝——制作荷花燈。

考考你制作水平的同時,更要看看男女之間的默契。

塗膠水、黏花瓣,都弄得有板有眼的。

由於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打在桌子上,趙涵在做燈,身為男的孫剛站在一邊替她打傘,不時還對花燈制作提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