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捉鳥(1 / 2)

190.捉鳥

「你們幾個娃子去干啥?」吃過午飯,孫剛和趙涵在大門口坐著,看見村子里幾個熊孩子拿著網子,往北邊去。

「小剛叔,我們去沾鳥。」汪遠回答道。

捉鳥大概是所有農村孩子的主要樂趣之一。在農村長大的男孩子沒有捉過鳥的幾乎是微乎其微。

捉鳥的形式很多,打鳥、抓鳥、扣鳥、滾鳥、沾鳥。

過去鳥的種類也多,數量也多。有胡皮喇、黃三倔子、瞎老葉子、麻鸛、油拉鸛子、沙半雞、串雞、江溜子、麻乍、五彩頦、藍大膽、鵪鶉、灰大膽、雪鳥、酥鳥、麻雀,加上很多叫不上名的,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鳥,總共要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

有單獨飛的,有結伴的,還有成群的。成群時少則幾十只,多時幾百只甚至上千只。

這些鳥中有的是候鳥,有的則不是。

冬天來了,江河解凍,萬物寂靜,很多候鳥便飛到了水肥草美的南方過冬了。

每到這時,天空中就少了它們色彩斑斕的身影,而灌木叢、樹林里、小河邊那些它們曾經的樂園,就會被一些非候鳥所占領。

一旦進入它們的領地,就如同進入了人聲鼎沸的大劇院,各種鳥聲此起彼伏,演奏著悅耳動聽而又不為人知的合弦樂。

一旦進入深秋,候鳥們都飛走了。旦仍不見鳥的數量減少,特別是下雪以後,酥鳥、雪鳥蜂擁而來,一大群一大群的從頭頂上飛過,有時竟遮蔽了半個天空。

小時候,就捉鳥而言,孫剛算不得行家,但卻知道不同時期需捉不同的鳥。

春天的時候,主要的捕捉對象有斑鳩、麻雀、灰大膽等,尤其是灰大膽,它們反映遲鈍,膽大妄為,雖體積很小,但成群結隊地貼著地面飛快地跑動,在地里找食吃。

要捕捉它們,最好的方法是下夾子。

用粗鐵絲撇成兩個弓狀的半園,用另一粗鐵絲在弓弦處將半園固定,弓弦中間向後撇一把兒,平放時像一把扇子。

弓弦的兩側用鋼絲纏繞,鋼絲頭撇成小鉤反搭在弓背上,使兩個半園在張開時有彈性。

在鋼絲的中間拴一細繩套,繩套穿過一很短的空心木棍,頭上打一結兒。空心木棍上用刀做一揢兒,後面的把兒上拴一繩,繩的另一頭拴一木棍,木棍的另一頭削成平鏟狀(叫支棍)。

用的時候把兩個半園張開,將支棍越過上面的半園,支住空心木棍的揢兒。

夾子是需下食兒的,通常是在去年的玉米茬子里剝找冬眠的玉米螟。

睡了一冬的玉米螟剛剛蘇醒過來,胖乎乎的,是鳥兒們的美味佳餚。

將玉米螟的尾巴塞進空心木棍中的繩套里,用空心木棍向上頂緊便將蟲兒擠住,再用支棍支住揢兒,夾子就算支成了。

夾子下在哪里,是有學問的,下的方法也是有講究的,要掌握鳥兒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一般來說,位置要選在鳥兒的棲身地和覓食地,但灌木叢和樹林是下不了夾子的,多數是選在玉米地、谷地和高糧地里面。

選一突出醒目的地面,扒出一淺淺的坑,把支好的夾子放在里面,上面用浮土輕輕地把夾子埋上,只把尚能爬動的玉米螟露在上面。

還要根據鳥兒的種類來設定鳥食兒的深淺,也就是鳥食兒在夾子中間的位置。比較大的鳥要設的靠中間一點,小的鳥要設的靠前一點,否則的話,大鳥會打在嘴上,象油拉顴子;小鳥會打在尾巴上,會跑掉的。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需要溜鳥,就是把別處的鳥往下夾子的地方攆。

溜鳥也是有學問的,要嘴里打著口哨,輕輕地,不能動作太大,太大了會使鳥兒受驚跑掉的。

等鳥兒落在夾子附近,便遠遠地蹲下,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夾子,一旦打著了,便飛跑過去把鳥從夾子上取下來揣進口袋里。

要是沒有較長的時間,就只有守株待兔了。那時候書包里經常放著幾盤夾子,上課前在學校附近的地里下好,一下課便以百米沖剌的速度跑去看,打著了,便把鳥取下再把夾子下上,打不著再回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