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94. 臘七臘八 凍掉下巴(1 / 2)

193-194.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孫剛過完生日,第二天一大早,就把趙涵送回家里,她正好能趕上上班。

進入臘月,那些曾經將村庄籠罩在一片蔥蘢中的樹木繁華落盡。一個個村落顯露在原野上,像庄子里那些沉默寡言的漢子,剛從農事里走出,穿著那件還未來得及抖落塵土的衣衫,坐在門前的場地上。

這時節的鄉村,遠遠地看去,有些斑駁,顯出一些滄桑。有點像歷經坎坷的父老,滿臉歲月的風塵,卻透出一份濃濃的親情來。

一只只鳥窩也顯露在沒有遮蔽的樹梢上,讓走在田壟上的人抬頭了望之間,心中涌起一絲家的溫馨。

麥子已經是出苗兒,遙看,田間有一層絨絨的綠色。油菜已分壟,葉畔可見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廣袤的大地難得一見農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間喧囂著歲月的蒼茫。

一年中最閑散的侯節,農具歇息在屋角,農事擱淺在節氣里。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朝陽的山牆下,在慵懶的陽光里眯著眼,煙霧繚繞中數說一個個陳舊的日子,和新鮮的時光。

農村里的臘月是輕松愜意的,田野里的庄稼都被關進農民的寬房大屋里美美地睡起了大覺,冬麥也喝足了水養精蓄銳等著明年春天的到來。

農村日子雖不如城里的生活那樣滋潤,卻比城里的生活來得精彩豐富,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在東家甩撲克,四個一桌五個也行在西家排麻將,贏了的固然是皆大歡喜,輸個凈光的也無所謂,玩的開心就好。

村口或者房舍的門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著村前的那條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幾條或大或小或花或純的狗在村巷里撒歡,忽然停下追逐,豎耳聆聽。那陌生的卻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讓它們一時拿不准是吠叫還是搖尾。

多少雙眼睛在遠遠地辨認游子歸來的身影?誰的一聲驚喜,攪動了一個庄子的鄉情。殺雞宰鴨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聲里,村庄進入微醺。

在鄉村,只要一進入臘月,年味就凸現出來了。

小鎮上的人氣一天比一天旺。現在鄉村道路好,從鄉下到鎮上,比到自家的農田里還要好走。

幾個人家一合計,開上一輛手扶拖拉機,十幾分鍾就到鎮上。這家店鋪走走,那家店鋪看看,貨比三家不吃虧。

一圈走下來,心里有了底,直奔心儀的那家。最後是一番討價還價,店主說賠了多少本,買方說店家賺了多少多少錢,生意終於做成。

回家時,拖拉機上是滿滿的一車東西。

到了臘月初八,是庄戶人家迎來的頭一個年節「臘八節」。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孫剛看了很多的版本,但有兩種說法比較一致,一說在我國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釋迦牟尼曾以雜糧摻野果,用清泉水煮粥食用,並以此得道成佛。

二說太祖朱元璋小時候慘遭財主迫害,被關禁閉,三天沒給飯吃,情急之下,他從老鼠洞里挖出些豆、谷等糧食,煮粥食用,並因此保住了性命,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

臘八粥因與兩位名人淵源頗深,便由此向民間逐漸推廣開來,最終成為富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食俗「臘八粥」。

臘八粥的做法南北有所差異,這種差異只是制作工藝和原料上的多寡有關,但其中必定有大棗和栗子,棗取其諧音「早」,栗取諧音「力」,意指「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谷豐登的意思。

臘八這天,早晨起來,孫剛全副武裝,圍的厚厚的。老話說的好: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意思是說進入數九寒冬最冷的季節,在農歷臘月初七和初八這兩天更是冷的厲害。

因此在臘八這天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用臘八粥來把嘴巴粘住,免得凍壞。

這雖然是民間的習俗了,但是也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得祈求和祝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農歷的節氣還是很准的,初七一場小雪讓氣溫降到了最低。

回到家里,爸爸在院子里清理昨天晚上的積雪,媽媽在廚房里忙活著煮臘八粥。

昨天晚上孫媽就開始為今天的臘八粥做准備了,栗子、紅豆、黑豆、玉米仁、大米、小米、花生、紅棗、芝麻等等。並不是一定要八樣,只要家里能湊出的材料,有幾樣是幾樣。淘淘洗洗後全部用水泡了起來,那顏色叫一個五彩繽紛。

臘八粥,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里。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村子里辛勞的婦女們不管為什么要吃粥,更不管臘八的來歷,只為能趕在別家的粥沒熟前,早早讓香味漫散開。也為家人能吃到香甜的臘八粥,爭著,早早起來,為了一年中這個唯一的節日,做好棗紅色的臘八粥。

人們認定的,起得愈早,做出的粥愈紅,日子會越紅火。

孫剛坐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可以聞到木材散發的清新的味道。

鍋里放足了水,孫媽先把火燒得旺旺的,然後就把燒火的任務交給了孫剛我。孫剛很喜歡燒火這活計,尤其是在這樣陰冷的冬天熬八寶粥,看著灶里紅紅的火苗舔著鍋底,鍋里不斷冒出白白的熱氣,還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可真是一種享受。

煮的時候要先煮豆類,等到豆類差不多開花了,媽媽再把大米,小米,花生,栗子和大棗倒在鍋里繼續熬煮,這時要不住地用長柄勺子攪動,防止粥粘在鍋底上。而粥的香氣也開始彌漫開來,媽媽就囑咐我把火調小一些,這樣熬出的粥才更香糯。

不大一忽兒,濃濃的香味彌漫在整個院子里。在用小火熬煮一會兒就好了。

來到院子里,聞著這股香味,在腳踩積雪那咯吱咯吱的響聲中,不僅勾起了童年的美好往事。

在過去的年月,臘八這天,村里的人們,一般要去河里(河里的水是流動的,很干凈。)找一塊厚厚的冰,完整地砍下來,找有經驗的老人通過茬口看:從上面影影綽綽、朦朦朧朧的花紋走勢與軌跡中,可以約略預測來年庄稼的長勢豐欠。

一般來說,紋飾逼真繁茂的,一年必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反正花紋模糊不清似有似無的年份,必定來年雨水不多,庄稼長勢不好。

有人能夠從冰上模糊的圖案中,看到小麥金黃的麥穗,惹眼、逼真、惹人心動的醉人樣子,看到綠豆、黃豆密密麻麻、擠擠挨挨簇擁在一起,相互傾心交談,親密無間的熱鬧情景,看到扁豆子抱成團,滾動。翻卷。跳躍。一副笑吟吟的模樣,不由得使人不心生渴慕之意。

一般來說,看見哪種圖案最清晰、最好看,來年種植什么,保准收成不錯,長勢喜人。這樣的習俗孫剛不知道有無科學道理,也不清楚究竟是否合理,但據老輩人說屢試不爽,常常靈驗的很。

背回家里的這塊雪白晶瑩、純潔敞亮的冰,有些人家還當做神靈一般,供奉、禱告一番,祝願來年雨水旺盛。

然後,放入家里大鐵鍋里,燒幾把柴火,化成清凌凌的水,加入各種材料,做成色香味懼全的臘八粥,全家人吃了,預示著一年四季健康和順,美滿吉祥。

記得小時常常於繁星閃爍,一片漆黑之時,雙手端著一碗這樣的冰化成的臘八粥,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四處飄著飯香的村子里。

民風淳朴、厚道實誠的鄉村,家家禮遇有加,互相尊敬,互相幫襯。

端飯只不過是種形式,人人內心深處,骨骼乃至靈魂里,都效法傳統禮節。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實質,被內化具體在許許多多看似瑣碎但實在的行動中。

你家端來一碗飯,我家必定也要找個大些的碗,也必定會端去一碗。誰都不欠誰的什么,寧肯讓他人沾些便宜。

而臘八粥做的越早,誰家的生活必定在來年有大的轉機,意味著日子能夠過到人前頭,來年事事順順利利,家人平平安安,以至於深更半夜媽媽就從冰冷的被窩里爬起來,點火,下豆子熬粥。

臘八粥飯里的實質內容,反映出一個家庭的經濟實力,體現出家庭婦女茶飯的高低,手藝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