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社火鬧春(1 / 2)

204.社火鬧春

「剛娃,今天你在家里照門,我和你爸上街去。」孫媽忙完這些對兒子交代著。

「你們去街上干嘛?今天又不是逢集。」孫剛很奇怪。

「我們去看社火。」孫爸對著正在梳頭的孫媽說道,「麻利點兒啊……」

社火,是北方農村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在孫爸孫媽小時候過春節,沒有電視看、沒有電腦玩,也沒有天天可以吃到的大魚大肉,但每年正月里的社火表演卻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那時,從農歷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什么踩高蹺、耍旱船、舞龍獅、大頭和尚戲柳翠、麒麟送子小放牛等,每天都有一撥一撥的社火隊來表演,觀看的群眾也是一撥接一撥。鑼鼓的喧鬧聲響徹銀川的大街小巷,真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社火游街時,到處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無論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影都追隨那紅紅火火、流光溢彩、神采飛揚、魅力四射的社火挪動腳步。社火往哪里游,人群就往哪里跟隨;社火向哪邊走,眼神就往哪邊瞄。

懂歷史的,看「空城計」、看「大破天門鎮」、看「七品芝麻官」,不懂歷史的小孩子們以看熱鬧為主,看哪個扮相好,看台子上的小演員們,在十幾米高的桿子上搖搖欲墜,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一時間,扮演者和圍觀者自然融入一起,都沉浸在熱鬧非凡的節慶中,一起去分享五谷豐登的喜悅,去體會休閑,去感染世界。

提起社火,孫爸孫媽每年都少不了去街上看,那真是叫人無語。

社火表演中,踩高蹺是必不可少的。踩高蹺的人扮相五花八門,古裝的有白娘子、小青、許仙,《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也是主角。

現代的角色有留著分頭的學生、戴著眼鏡的賬房先生、穿著時裝的摩登女郎等,一個個踩著3尺左右高的高蹺邊走邊舞,引得大人小孩跟著跑。

加上高蹺隊伍中頭扎沖天辮的傻小子和手搖蒲扇的麻老婆打情罵俏般穿梭其間,更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其實,踩高蹺不容易,而高蹺表演更是一項難度極大的技術活,當高蹺演員踩著高蹺從一個小木梯一直上到3張摞起來的桌子上,然後一個鷂子翻身從桌頂翻下來,爬起來接著又是一個大劈叉表演,其驚險程度真讓人咋舌,沒有真功夫談何容易!

耍獅子也是如此,獅頭獅尾兩個演員,要頂著數十斤重的道具,在綉球的引導下,一直要爬上5層方桌摞起來的頂端,而且又是翻跟頭又是前空翻,看得人又興奮又緊張,真為耍獅人捏了一把汗……

也只有在社火表演上,才能看到真正玩獅子的,那些正月里上門要錢的,就是隨便耍兩下,搖擺幾下就要錢。

相比較而言,劃旱船、小放牛、毛野人、大頭娃娃等表演,看點主要是演員流露出的情趣,不用為演員的安全擔心。

聽孫爸講他少年時,曾與小伙伴曾跟在身披山羊皮套服、頭戴毛野人面具的「毛野人」後面跑,不時好奇地用手摸摸「毛野人」身上的皮毛,「毛野人」不但不生氣,還回過頭來,用毛茸茸的手摸摸孩子們的頭以示友好,那感覺真是好極了。

社火表演是一種啞巴戲,為了讓人一目了然,其臉譜更為強調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專人專臉,如牛皋和周倉,額頭上畫有圖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辦案的包公、人稱「包青天」,其額頭上的「日」、「月」,象征他鐵面無私,公正廉明,與日月同輝。

那時,社火隊每到一個「大字號」(大商店)門前都要停下來,給這個「字號」的人耍一場社火,以增加商號的喜慶氣氛。

社火耍完後,店里的老板總是笑吟吟地捧出一沓鈔票以示犒賞。幾乎參加演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既讓大家感到了喜慶和快樂,還有物質鼓勵,作為耍社火的人,怎能不高興呢?

一般社火表演要到正月十五達到**,白天鑼鼓喧天,夜晚街上張燈結彩,人們在街頭的攤點上邊吃剛出鍋的元宵,邊欣賞著燃放的焰火,當然還少不了觀看各種各樣的彩燈,忘卻生活的窮困,陶醉在節日的喜慶和美麗的夜景中。

社火這一活動千秋萬代地流傳下來,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

現時,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