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歡度元宵夜(1 / 2)

205.歡度元宵夜

元宵節就要到了,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有關元宵節吃湯圓的話題也隨即展開了,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俗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相信大家選擇在元宵節吃湯圓的目的很明確,「湯圓」的諧音是「團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意味著新的一年一家團團圓圓,而在過去元宵節吃湯圓是一家老小圍著桌子坐在一起吃湯圓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一家人一年到頭都團圓在一起的又有幾家呢?

特別是過春節回家難,春假假期短,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根本不可能呆到元宵節過完才出來上班,如果在元宵節吃湯圓,更加是勾起身邊沒家人團圓在一起的凄涼,如果在異地他鄉孤身一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更多地是思念的情懷,更多地是心中的凄涼。

不過,這些問題在兩年孫剛還會感覺有些凄涼,現在呆在家里,陪著爸媽,也就感覺不到以前的那種心情了。

想到元宵節,一不留神便把孫剛拉進童年甜蜜的回憶之中,讓他心施神往。

童年的元宵節,村子里是孩童們的天地。

孩子們總是在大人忙碌中吵嚷著讓他們給購買燈籠。

那時的農村,各家各戶相對貧窮。

街上商販賣得燈籠也不像現在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僅僅只有紙燈籠,還是折疊的那種。

條件差的家庭買不起燈籠,總是在孩子們的吵鬧中,用高粱桿做支架,用紙糊上一個簡單的燈籠。

元宵節晚上,小伙伴們會不約而同地拿著各自的燈籠,興高采烈地走出各自家門,相互炫耀、比試,看誰的燈籠最漂亮,誰手中的小蠟燭多,吵吵嚷嚷直到深宵。

記得在童年的元宵節里,孫爸總是經不住孫剛兄弟的軟磨硬纏,不得不在元宵節的晚上,騎上他那輛老舊的「永久」牌自行車「吱吱呀呀」的往鎮上趕,或者乘坐村子里誰家的老牛車去街上看花燈。

那時的燈展在孫剛的記憶中總是無限精彩,不像現在街上的花燈多少年來就那幾樣,沒有一點新意。

孫爸是一邊抱著孫剛,一邊拉著孫陽,行走在擁擠的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