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炒饃干(1 / 2)

207.炒饃干

這個年快過完了,孫剛和媽媽一起收拾屋子的時候,發現自家的儲存室里還有一大堆東西沒消滅掉。(《》網 .com)

儲藏室里大多都是吃的:二十多斤的豬肉、十幾斤的干貨、一籃子的花生瓜子……

豬肉讓孫媽切成大塊,用粗鹽腌在壇子里,過一兩個月吃,味道也別有一番風味。

而最扎眼的還是那滿滿一大笸籮的白面饅頭,足足有好幾十個。基本上個個都是「皮開肉綻」,看起來不那么好看。

但比起年前臘月,這一大笸籮饅頭還算是少了很多的。

年前。孫剛和媽媽蒸了好幾鍋,除了給姥姥和奶奶一家幾十個,自己還留了一百多個。

而且,打春之後,溫度越來越暖和了,這些饅頭再不消滅掉,就要放壞了,到時候就糟蹋了。

這年頭,生活條件好了,正月間吃飯的油水又大,主食消耗的很慢,一般都是喝酒,吃菜,最後再來半碗餃子,吃饅頭的不多了。

哪像過去,生活條件不怎么好,一年到頭也難有這么大油水,那時候的主食消耗就很快。(《》網7*)

記得小時候,剛過臘月,隔壁村磨坊里的磨面機都會響到很晚,由於方圓幾個村子里就這一個磨房,來磨面的手推車能排出老長的隊來,一年來沒見過面的鄉親說不定就能在這里相遇,趁著排隊的檔兒聊個沒完沒了,似乎要把一年的話都要講完。

即使不認識的鄉鄰在等著磨面時,也會聊得熱火朝天,聊著聊著發現誰誰是自家嫂子的堂弟,剛好是對方三表叔家的二外甥,於是便攀上了一門親戚,有的甚至還聊成了兒女親家。

那個時候,磨面也有門道。

第一道面都是精白面,蒸的饅頭雪白雪白的。

第二道面就會有少量的麩皮,饅頭微黃。

第三道面麩皮更多,饅頭蒸出來就有點發黑了。

所以糧食充足的人家只吃第一道面,缺糧的一般都是吃第二道面、第三道面,嚴重缺糧的人家則直接把麥子磨碎,白面、麩皮混在一起吃,美其名曰「一風吹」。

面磨回家,家家戶戶就忙著蒸饅頭了。

饅頭也不是隨便什么日子就蒸的,平時吃的是饃,直接把面切一切,蒸出來是接近長方體的。(《》網 .com)

只有重要節日時才蒸圓形的饅頭,要把面一個一個地揉成圓團,這樣要費更多的功夫,而春節的饅頭費的功夫更大。

首先是和面,這活在平時,女人家就行了,但春節蒸的饅頭多,要用很大的盆,一般要家里的男人一起和面,女人沒那么大的勁,還要經常掂一掂,這樣蒸出來的饅頭才會更勁道,有嚼勁。

和好了面,就要讓面「醒醒」,也就是讓面充分地發酵。

春節前一般都是一年最冷的時候,為了「醒面」,要把面盆放在尚有余溫的鍋里,或者做飯時的鍋台上,有的人家甚至把面放在被窩里,用體溫讓面「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