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慈不掌兵殺七千(1 / 2)

「借兵?」甘寧話出,舉座皆驚,正值大戰之機,新野兵馬本就不足,哪有將兵馬借出的道理,大公子劉琦如此厚待他,甘寧這小子真不識好歹啊……

「好,借兵幾何?」劉琦不顧蔣琬、陳文等阻攔的眼神,直盯著甘寧便應允了甘寧借兵的要求。

甘寧很激動,他感受到說出借兵的話後,剛才還熱鬧非凡的場面便微妙了起來,並有幾個將士對甘寧表現出了不滿的神色,唯有主公劉琦不問借兵緣故,竟然不打折扣便應允了,這是主公何等的信任與氣度啊,今生若不為劉琦做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情來,還真對不住大公子的知遇之恩了。

劉琦雖未問原因,但並不表示劉琦及其將士們不想知道甘寧借兵的理由,甘寧也沒必要隱瞞,順服地望著劉琦,道:「主公,孫堅攻新野,荊襄之民眾皆擔責,我甘興霸更不能坐視無睹。孫堅雖必經新野,須防從水路偷渡,前些時日我與江夏太守黃祖提議加強水防,卻不得其待見,便想到主公仁義大德,冒昧前來向主公借兵前往漢口,即可阻東吳水軍犯荊,又可阻孫堅之兵敗退,只求主公借精兵二千,讓我蜇伏江夏誓為主公埋下一支奇兵隨時聽調。」

甘寧一席話,又引得將士們一陣議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是要不得的,敢情人家甘寧不顧個人生死安危借兵駐江夏是為荊州的大局著想呢。

毫無疑問,甘寧的一番正義凜然的話不無道理,由此看得來,甘寧行事雖有所不羈,卻是精通謀略、深諳用兵之道,令眾人刮目相看。

「興霸將軍聽令。」劉琦見蔣琬似有話說,裝作不知,即刻拔出一支令箭。

甘寧抱拳朗聲:「在。」

「封汝為水軍大都督,暫領二千軍即刻暗赴江夏,阻東吳之軍,收孫堅敗退之兵,不得有誤。」

「得令。」甘寧大喜,心中激情澎湃,斗志昂揚,主公劉琦是以皇室之口氣封官許願呢,這意味著為劉琦打拼天下,便會有甘寧無尚的榮光。

甘寧接令箭後精神抖擻的去校場點軍去了,蔣琬方說出心中擔憂,劉琦放任甘寧領軍暗駐漢口無形中便得罪了江夏太守黃祖,似乎劉琦管得太寬了。

劉琦以戰時大局為重,當不拘泥於小節為由唐塞了蔣琬,蔣琬怎么能知道甘寧的重要性呢,此時不重用甘寧,待日後甘寧投靠了東吳孫權,別說劉表坐不穩荊州,那甘寧便會成為劉琦雄霸三國的絆腳石。

眼光要長遠的,好人做到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琦知道天生喜好水戰的甘寧領二千軍後會暗中造船,便讓陳文從麒麟軍中調出陳上、陳中、陳好三位曾受劉琦贈袍之恩的猛將,率兩千精兵配合、協助甘寧暗駐漢口,又讓無為抽調一部分鐵匠跟隨甘寧供造船時調用,如此一來,甘寧必死心塌地地為劉琦服務了。

一切安排妥當,又過一日,孫堅率二萬兵馬追擊陳武離新野城還有百里之距,明晨便要與孫堅對陣了,新野上空戰雲密布,劉琦與蔣琬、陳文結義三兄弟再一次巡視城防,做到萬無一失,並就次日作戰的規模與走向統一了意見。

三兄弟一致認為,明晨經與孫堅一戰後,很顯然,劉琦在新野擁兵過萬的實力是無法向世人隱瞞的,既然實力抖出來了,就要讓世人見識劉琦在東漢的份量,要殺就殺出個威風來,正面對決勝孫堅才能彰顯大公子劉琦的強軍之威。

當晚,趙雲信心百倍地來縣令館驛單獨求見劉琦,請示次日與孫堅對陣,是要孫堅死還是活,劉琦沉吟良久,給了孫堅一個字「死」,毛太祖說過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劉琦此刻急需要一場大戰奠定在亂世東漢的實力與威望,孫堅上門找死,是助力劉琦一戰成名的天意,天意不可違呢,劉琦望著趙雲離去的背影喃喃自語。

新野一萬兵與孫堅的二萬兵馬對決,注定是場血戰,明日里,清澈的新野護城河就真的要血流成河了,這是歷史的命運,無法逆改啊。

夜已深,大戰在即,黃舞蝶這幾日在女子軍營未歸,環兒忙著戰地醫院的事也很少碰面,劉琦在縣令館驛一時間睡意全無,要知道,東吳人稱小霸王的孫堅可不是一般的角色,摛賊摛王,要想趙雲一招將孫堅致命談何容易?何況孫堅的二萬兵馬也不是吃素的。

明日必須得將孫堅的二萬兵馬一口吞並,別無選擇,劉琦重生三國,要快速崛起,重生三國,歷史的機會不是說有就有的,劉琦在院子里扶著小橋上的玉石欄桿心潮起伏,該怎么將孫堅打敗呢?

冥思苦想之際,劉琦靈感一現,由黃舞蝶想到了黃敘,趕緊讓衛將陳冬傳黃敘來見,如此這般耳語一番,黃敘領命而去。

黃敘走後,劉琦又命衛將陳春請來陳文,說出心中所慮:「二哥,之所以剛才與大哥在一起的時候我沒說,是因為大哥心慈手軟,就算明日能勝孫堅也不足以立威。」

陳文也深知大哥蔣琬不好戰,但治國理縣卻算是一把好手,大戰在即,劉琦深夜單獨請陳文來面授機宜,撇開蔣琬,必是有重要事相托。

「主公,文願聽主公調遣。」陳文作揖道。

劉琦也不客氣,神色庄重,說道:「我已與子龍將軍說了,明日對陣,必是雙方小將先出,可令陳武首戰,子龍只須與孫堅對決,勝孫堅是子龍提升名望的一戰,陣前全軍就由二哥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