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羊入狼群(1 / 2)

鐵血幽靈 蒼海荒島 1667 字 2023-04-11

直到日軍投降之前,縣城各據點,還都四處張貼著偽縣政府用五千元大洋懸賞虞新河兄弟人頭的布告。

日軍投降後,虞新河、虞新民兩兄弟,駕著馬車,腰插雙槍,帶著佘氏姐妹倆,風風光光地回到故鄉虞家村。此時,家中已經片瓦不存,一貧如洗,但村民們還是共同推舉虞新河擔任了族長。

虞新河、虞新民在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的廢墟之上,興建了兩座大草屋。並從枯井里挖出當年佘先生藏匿的書籍、器物和少量金銀,決心從零開始,重振虞氏家業。

抗戰勝利那年春節,兄弟倆分別與佘氏姐妹大婚。姐姐佘文芳嫁給虞新河,而妹妹佘文秀,則嫁給了虞新民。據說,成婚大典是當年虞家村、乃至全縣的一大盛事,四周鄉紳都來慶賀。當時正是國共合作破裂之前,gcd的縣長和國民黨的縣長,都親來賀喜。

國共內戰開始前,省主席韓德勤手下愛將,國民黨蘇北四縣游擊總指揮徐志泰少將,曾對只有20歲的虞新河許以稅警團團長的高官厚祿,但虞新河兄弟倆不想參加內戰,國仇家恨已報,他們甘願隱身民間,當回農民。

讓成年後的虞松遠始終不解的是,愛憎分明的父親和小爺,為什么沒有加入gcd呢,這成了虞松遠後來的一塊心病,一直想搞個明白。

父親和小爺,母親和小嬸,對他們那幾年的行蹤,從來緘口不言,秘而不宣。但虞松遠還是從村子里老人們的口中得知,或許是姨爹的死,讓他們選擇自願為民。

姨爹雖然屢次抗擊日寇,有功於國家民族,但他是一個舊軍人、小地主,性格又過於耿直剛烈。在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中,他因鬧情緒和消極抵制,而受到殘酷斗爭,最終郁悶而亡。姨奶也被作為地主婆,游街批斗,後因不甘受辱,在姨爹死後第三天,也投河自盡。

虞松遠自己也認為,姨爹雖然是個地主,但他所在的地方,當年都是茫茫葦盪和荒野草灘,他所有的土地並不是搶奪、霸占別人來的,而是他自己帶領子侄開荒所得,也難怪他想不通要鬧情緒。想到這點,虞松遠開始有點理解大和小爺了。

那時候,姨爹的兒子和侄兒們都已經逃到了外地親戚家。姨爹和姨奶的後事,都是父親虞新河和小爺虞新民兄弟出面承辦的。他們兄弟倆威名遠揚,又無可以批斗他們的理由,地方干部們並沒有為難他們。

姨爹的死是不是父親虞新河兄弟倆甘願埋名鄉里的唯一原因,虞松遠不得而知。但他能肯定,威名赫赫、英雄無敵、曾令日寇聞風喪膽的父親和小爺,姨爹姨奶的慘死,肯定對他們的人生選擇,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到1949年蘇北全境解放時,虞新河早已家道破落,僅剩下幾間四面漏風的破茅屋,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赤貧農戶。土地改革時,被評了個下中農的成份。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是從老宅地下枯井里悄悄起出的幾件古物,包括幾本線裝古書、一些字畫、瓷器,以及一塊明代御賜燙金牌匾。

「社教」運動時,村里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流行破「四舊」。虞新河的父親曾是著名鄉紳,雖然此時他們家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民,但村里的破「四舊」,還是得從他們家開始。

虞新河的三女兒虞琴,主動帶著運動積極分子們,來抄自己的家,讓虞新河兄弟痛心疾首。精心珍藏多年的這些帶有祖先印跡的、起著文化傳承功能的古物,瞬間被無情的火焰化為灰燼。

在抄家的人到來前,虞新河兄弟倆匆匆將部分線裝古書卷起,藏匿進一口腌咸菜用的大瓮內,埋入茅廁旁邊的地下。這十幾本書,也才得以幸免於難,成為後來虞家唯一值得珍藏的傳家之物。

虞新河雖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卻能武亦能文。他與兄弟虞新民兩人,從小練得一身好武藝。但虞新河骨子里,還是一個正直、地道的舊式文化人,一手正宗的蘇體大氣磅礴、氣貫長虹。

由於家學淵源,他們兄弟二人並沒有到進步學堂上過學,更沒有接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小時候,家有私塾,他倆與佘氏姐妹,是被封閉在家塾中,讀過四書五經,習過諸子百家,歷代典藏也多有博覽,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

但平時,虞氏兄弟為人極其低調,絕無酸腐之氣,一生以勤奮務農為本。他們勤儉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生活與全村農民毫無異樣。平時在村里,誰家有紅白喜事,需要對聯時,他們張口就來,信手寫出,如此而已。

教授與陳老師兩家從蘇南下放而來,兩輛車傍晚來到村里。車輛剛剛停下,周昆就帶著武裝民兵端著槍,高呼著口號,將他們圍在一起。圍觀的村民們,也都跟著呼喊著口號,手臂舉成樹林,現場成了一場臨時批斗會。

年邁的教授和瘸腿的陳老師,低著頭,聽著周昆宣布對「四類分子」的各項改造政策。彷徨四顧的老弱病殘,無依無靠的孤兒寡母,兩個嬌滴滴的美貌少婦,以及少婦懷抱中被嚇得哇哇啼哭的三歲**,猶如一群羊落入狼群之中。

虞新河看不下去了,他分開圍觀的人群,「老周,天色已晚,先讓人家老老小小安頓下來!」說著,又朗聲對周圍的人群說,「願意幫忙的留下,不願幫忙的馬上都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