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節(1 / 2)

宋銘承一見他二哥這樣子,就知道他剛才的話,他明顯沒有聽進去。他嘆了口氣,希望二哥二嫂別再像上回一樣往他衣服里縫銀票了。現在太平盛世的,哪有那么多強盜小偷?

後來的事情證明了他二哥二嫂這法子是多么有先見之明,若不是他們往他那舊棉衣里縫了張五十兩的銀票,身上一窮二白的他恐怕連活命都難,更別說能平安到京城參加會考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也正因為這個事,讓他以後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二哥二嫂需要他,他都盡自己之能來幫他們的。

宋家出了個舉人老爺,在古沙風頭一時無二,幸好宋家一向都是知禮講德的人家,倒也沒有發生什么仗勢欺人之事。倒是一些心虛的,如周老虎一家,如今生怕宋家和他們清算這些年來田水的賬,挾著尾巴做人。田水當然不敢跟宋家搶了,一見到宋家的人,他們周家的便遠遠地避開來。

十日時間實在是太短,好在羅雲初的身體一向很好,坐月子也沒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每日抽點空出來,給宋銘承縫了件新的棉衣,里面的棉絮用的是自家新采摘的,保證暖和。然後她讓二郎將宋銘承的舊衣也拿了來,慢慢地給他縫補好了。本來她想將那張事先准備好的銀票縫到新棉前里去的,後來她想了想,覺得不如舊衣安全。便趁著給他縫補舊棉衣的時候,將用防水紙包好的銀票仔細地縫了進去。

十日很快便過了,大郎二郎親自將宋銘承送到鎮上。他們事先已經雇好馬車了,趁著大郎去催人的空檔,二郎低聲和他交待了銀票的事。

宋銘承早就料到了,倒也不吃驚,苦笑道:「二哥,我早說過啦,我身上的銀子夠用了。這五十兩你留來多置幾畝地多好。」

二郎瞄了眼四周,壓低了聲音說,「哎呀,你就別擔心我和你二嫂了,偷偷告訴你也無妨,咱家里還有一百多兩銀子呢。這五十兩你用不掉最好,若有個萬一,也能應個急。」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宋銘承還能怎么說。

沒一會大郎便回來了,說再等一到兩刻鍾,待車夫喂好了馬便出發。二郎見大郎欲言又止的樣子,便識趣地找了個借口躲開了。

一刻鍾左右,二郎回來了。車夫已經等在一旁了,旁邊還站了個憨厚的書生。

「老三,准備了吧?早點出發也好,莫要趕不上打尖的地兒。」二郎勸道。

「二哥,還有個人沒來,再等會吧。」同是青河縣唯三的舉子,宋銘承早和另外兩個約好了結伴而行的。可是現在都過了時刻了,還未見梅若海出現。

又等了一刻鍾,還沒見梅若海的出現,此時一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遞給宋銘承一張紙,說是一位公子讓他轉交的,然後就跑了。

宋銘承打開來看,苦笑,「走吧,周兄,梅兄說家中老母突然大病,讓我們先行一步。」

周墩遲遲疑,「這可如何是好?」

宋銘承見他一副遲鈍的樣子,心里暗自搖頭,「沒事,他說會在後面趕上來的。」

辭別了兩位兄長,宋銘承靠在馬車箱內閉目養神,難怪梅若海見了他倆旁敲側擊地問了好幾回他們上京的意願呢,原來如此啊。

75、解禁 ...

天剛擦黑,二郎扛著一麻袋壓得實實的棉花,愉快地歸家。肩上的棉花很沉,二郎心里美美的。照這收成,十畝地收四千來斤不成問題。

剛到大門,就被剛從地里的大郎叫住了。

「二弟,你山上的棉花還沒收完?」大郎疑惑地問,他似乎半個月前就在忙和這事了,有那么多棉花可收的嗎?這一麻袋的棉花,恐怕是一兩畝地的量了吧?

二郎撓頭,真不知道該怎么說,只得含糊地說山上的事還得忙,下水灣那三畝水田請他多看顧看顧。

大郎不疑有它,拍著胸脯保證沒問題。又聊扯了兩句,這才各歸各家。

對於沒和他大哥說實話,二郎心里有點過意不去,不過當他進了房間見著了妻兒,這一想法便被拋開了。人都是自私的,為自己這個小家多想一點沒錯,況且這法子還是他媳婦教給他的。現在說了也於事無補,大不了明年再種棉花的話,叫上大哥一道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