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節(1 / 2)

其實羅雲初明白,這法子守不住的。若說誰能給出的利益大,無疑就是當今聖上了,甫天之下,還有誰給出的利益能大得過當今么?此事事關民生,鬧到最後,保不准皇帝也會出手。與其等他開口,還不如乖乖獻上去,至少這樣的話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別的不說,一個好名聲肯定能到手的。而且這一方子獻上,肯定會給他的仕途劃上濃重的一筆,政績也是大大的有。

「現在的問題是,這法子該經誰的手呈上去?魏知府他,會不會獨攬大功?若折子交給三弟妹娘家那頭呈上去,是不是會妥當點?」

眾人沉默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們都不願意出工出力後,桃子被人摘了,而自己卻啥好處都沒撈著。

「讓我娘家那邊幫忙,倒是可以。」余氏開口,事關她丈夫的前途,她自然是關心的。

「不妥不妥,魏知府是老三的上峰,若越過他讓三弟妹娘家幫忙,我瞧著怕是不妥。這樣會讓魏知府和老三上下之間生了嫌隙。」二郎搖搖頭。

「嗯,二郎說得對,剛才是我們急昏頭了。」

「其實魏知山這人一向正直,我覺得還是挺可靠的。上回稻田養魚的事,他也沒撇下我獨攬功勞呀。」宋銘承道。

「要不這樣吧,這法子咱們讓魏知府呈上去,然後三弟妹你給你娘家去一封信,里頭補充一個治棉鈴蟲的法子。若魏知府呈上的折子中有提到咱們宋家,那封信就當不存在。若魏知府的折子中沒有提及宋家,那么余家就可以把這治棉鈴蟲的法子拿出來作補充。」羅雲初想來想去,也只能想到這個方法了。做什么,防著一手總沒錯。

當今聖上接到魏知山的折子,龍顏大悅。因稻田養魚的事,聖上對明州,對青河縣都有很好印象的。今年江南不少省水稻魚類大豐收,國庫漸漸充盈,同時,大大豐富了黎民的餐桌。這回魏知山又給他呈上了一個棉花增產的詳細法子,鑒於稻田養魚的成功,再看看隨著折子而來的棉花樣子,他對里面所說的畝產四五百斤棉花的法子很是看重。當即派了人到青河縣去考察一翻,對於有功之臣,他從來都沒有薄待。得知情況屬實後,他立即下旨封賞了一番。

宋銘承官升兩級,任明州通判,居正六品。而對二郎一家子的賞賜就不那么貼心了,只賞了一個忠義世家的扁額,讓羅雲初直嘀咕皇帝小氣,光一個扁額有啥用啊,他們每年要交這么多稅也說給免一下,要不,免一半都行啊,再不濟你賞個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的也好啊,她很好說話的。可是,一個都沒有。想著想著,她嘆了口氣。

若是老三知道他二嫂的想法,肯定能氣得背過去。她真真是頭發長見識短,掉錢眼里去了,完全不明白這扁額的好處。

作者有話要說:這里是官紳一體納稅的,等過了免賦稅的這兩年,羅雲初他們要開始交稅了。

咳,完結了,後面還有些番外,阿門。。。

120

120、完結(下) ...

若是老三知道他二嫂的想法,肯定能氣得背過去。她真真是頭發長見識短,掉錢眼里去了,完全不明白這扁額的好處。護身符啊,有了它,別人想動宋家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再說的。

宋家更上一層樓的事,讓周扒皮生生氣病了一場。再想到被誤了一年棵粒無收的土地,他就一陣肉疼。他拼命按奈著自己的怒火,決定蟄伏一陣子,不再去招惹宋家。

羅雲初見二郎已經漸漸能獨當一面了,便漸漸丟開了手,全讓二郎挑起養家的擔子,退居幕後相夫教子去了。他們家如今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是殷實之家了。這一輩子,她和二郎頂多就守著這些田地作坊了,日後若說宋家有什么大出息大發展的,必然是指望他們的兒孫輩了。遂兒孫的教育一定得抓牢了,不能調以輕心。

宋銘承起於微末,盡管有余家的幫襯,但仕途估計就止步於四品大員了。想更進一步,估計很有難度。不過若日後宋家的子孫們要走官場,也總算有個借力的地兒了。

只花了兩年時間,青河縣及周邊漸漸形成了棉花和苧麻的產地,不少商戶陸續在青河縣內開有分號。而宋家的麻棉作坊由於抓住了先機,在別的商號匆忙來分食的時候,已經領先一步,打好基礎,打開局面,形成了規模。而宋家棉麻作坊需要用到大量的女工,更為廣大的農村婦女提供了掙錢貼補家用的機會。青河縣更是日漸繁榮,

####

「娘,能不能別叫我飯團啦?人家都長大了。」八歲的飯團臉紅紅的,站在那,扭捏地說道。

羅雲初捏了捏他的臉,笑道,「小家伙,害羞了?呵呵,你長得再大在娘的眼中也是小娃娃。」

飯團結結巴巴地說,「可是,可是,娘能不能別當著外人的面叫我小名?」上回小伙伴來家里玩,回學館後他被取笑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