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三章 半路回京(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55 字 2023-05-13

大相國寺的一間僧房里。

王魁已在僧房里苦讀半月,以赴七月的大科。

王魁坐了一會,卻見一人敲門。

「何事?」王魁有些不悅。

「是我。」僧房門外傳來了何七的聲音。

王魁想了想換上喜sè,前往開門。

何七淡淡地笑著道:「俊民兄沒有打攪你讀書吧!」

王魁擺了擺手言道:「越讀越是糟心,這考大科並非是我之前打算,因為此並非我之所長。進來說話吧!」

何七提著一壺素酒放在桌案笑道:「俊民兄,先吃杯酒再說。」

王魁舉杯喝了杯酒道:「我自負詩賦文章了得,但不等於大科就能考得。因為大科考得是秘閣六論。」

「這並非一般人可以涉獵,非要廣學多才,qiáng記博聞之人不可。」

何七道:「我也聽說考秘閣六試的門檻極高,否則朝廷也不會百余年一共才取了不到三十人。」

王魁道:「在我認識的人中沒幾人可以達到能達到此地步的。吾自己也不能。」

王魁指了一下書架上的書籍。

何七道:「我倒是知道一個人。」

「是何人?」

「奪了你狀元的章度之。」

王魁聞言面sè漲紅,隨即道:「秘閣六論所考涉及至九經,兼經(論語,孝經),諸經注釋。還有從史記,漢書至新舊五代史的十九正史,《孫子兵法》在內的武經七書,以及國語,諸子(老子,韓非子)。這些書章度之都涉獵了?」

何七笑著道:「俊民兄一點也不了解章度之。章度之本就是諸科出身。」

王魁大吃一驚道:「你說他曾是經生?」

何七點點頭道:「不僅僅是經生,還是經生中最難的九經科。」

「當初他與我同在浦城縣學時,他一人通十一經,以全通被州學保薦至國子監,當時他還不過十四歲。」

「十四歲貫通十一經?」王魁瞠目結舌道,「竟有這樣的人?」

何七道:「我也不敢信,但經生遠不如進士,當時我雖驚嘆,卻沒有多想。若是他不考進士,我怕他如今也已九經及第了。」

「你說考制科拼得是qiáng記博聞,他章度之就是這樣的人,至於制科所考的九經兼經及諸經注釋,他十四歲時早已爛熟於xiōng。」

王魁聽了幾欲崩潰,進士科向來看不起經生,就是鄙視人家只知道死記硬背。同時進士科也不qiáng制進士誦經,鄉試省試里只要會背論語,孝經,春秋即可。

但制科不同,除了經義,還有正史,武經七書(武舉書籍),更不說國語,諸子。

考生不僅熟背這些,還要懂得融會貫通,化作筆下文章以策論形式書出。

這又考驗一個人的文章水平。

故而制科考試的考試范圍極大。一般人一輩子也不可能讀完這么多書,更不用說熟讀應用。

比如三傳只要讀春秋三傳就好了。最難的九經科也不過讀十一經。與制科的考試范圍比起來如小巫見大巫。

進士科只考詩賦文章。

制科則是全部,故而不適合於朝廷大規模取士。更不適合寒門士子,書都買不起,何況讀這些書。

這只適合家里不缺書,且有過人jīng力,真正博覽群書的讀書人。

故而制科只能運用於考核少數人,選拔特定人才。

但能通過制科考試無一不被公認為卿相之才。

王魁道:「何兄何必與我言此?」

何七見王魁神sè笑道:「章度之如今已是狀頭不會再赴制科,但俊民兄要想勝過他,以此翻身,唯有靠制科了。」

「只要俊民兄制科入等就是第一流的人才。」

王魁明白了何七的意思當即坐下長嘆道:「我知道你是一心為了我好,但你看這僧房里書架上的書,我讀了幾日就焦頭爛額,當初考進士時尚遠不至於如此。」

王魁知自己qiáng項不在於此,但卻不得不赴大科。

「是否屠員外他們又向你催bī了?」

王魁長嘆一聲道:「都怪我沒有得狀元,故而累至屠員外都將緣由歸在我身上。」

何七道:「豈有這番道理,狀元此事沒有十全把握。你如今好歹也是朝廷官員,何懼一介商賈。不行就拿他去開封府見官。」

王魁道:「如何敢拿他們見官。我當初舞弊,買通內宦取得考題的事情,被屠員外拿在手里。」

「如今京城里已有不少人傳言此事,萬一真給抖落出來,我這輩子就算完了,別說當官,命也是沒了。」

何七道:「莫慌,俊民兄,你好歹是富相公的侄孫女婿,你往好處想想,說不准已是有人替你將此事遮掩下來。」

王魁嘆道:「我如何敢安心,只知道此事足以令我身敗名裂,故而這些日子里我一直躲在僧房中。」

「眾人都以為我准備大科,可是我卻在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