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二十九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1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592 字 10个月前

邇英殿內。

章越侍立在一旁,當初仁宗,英宗皆在此舉行經筵。經筵之後,便與官員們在此商議國家大事。

如今則是這位二十歲登基的年輕官家。

不知不覺章越也算是三朝老臣了。

宰執,翰林學士,經筵官皆在此殿之中商議軍國大事,章越哪怕只是列位旁聽,也是與有榮焉。

不過經過漫長的經筵講課,章越覺得有些疲倦了,而一旁年近五十的司馬光依舊jīng神抖擻。

他的年紀比章越與官家二人加起來還年長,經過方才起居議政及經筵後,卻絲毫不減疲憊,而是當場極力反對收容嵬名山兄弟以及叛附的數萬蕃眾。

章越不由佩服,司馬光這個身體真是杠杠地好啊。

但聽司馬光言道:「陛下如今剛剛登基,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都是缺錢,此時此刻不易妄動,更不易輕言軍國大事。」

章越看到官家的眉頭立即就微微皺起來。

「這夏酋李諒祚雖是屢犯本朝邊境,但至少還是存著臣子的禮儀,數度遣使至本朝朝拜,不久前英宗皇帝駕崩,還遣使臣來朝吊唁,比之當初李元昊還算是恭順。」

「眼下夏人使臣仍在汴京,但本朝卻收容其叛臣亡民,此舉不僅會激怒李諒祚,亦會使本朝理虧在先,令陛下失信於蕃人。」

一旁的呂惠卿出面道:「啟稟陛下,李諒祚屢屢寇邊,再遣使詐和,這等臣子若稱得上恭順,那么其他蕃國又當如何自處?」

「李諒祚如今言和,一是國內遇了大災,鬧了飢荒,二是與遼國有隙,三是因我軍有大順城之勝,何嘗是因為生性恭順?昔漢武帝北逐匈奴,唐太宗生擒頡利,是因我中國對戎狄事之以禮嗎?」

章越心底暗暗叫好,自己推舉呂惠卿便是讓他來剛正面。

果真官家聽了呂惠卿的話是龍顏大悅。

在場眾人都是察言觀sè,顯然知道皇帝心底的打算。

章越心道,哪怕是呂惠卿與司馬光爭輸了,但皇帝心中也是勝了。

但司馬光卻力爭道:「王朝之於戎狄,或以懷柔之策,或鎮以王霸之威,使其不再入寇,如此中國可以得安危。不必似漢武帝般北伐匈奴,以至於國中生變,亦不必如唐太宗般生擒頡利,勞民傷財。」

「再說這戎狄之民,自為兒童起,便練習騎射。而本朝要養一名善於騎射的士卒,最少要用五年,此中錢糧馬料不知耗費多少,哪及得戎狄全民皆兵,故而這並非是中國能勝也。」

「本朝自太宗皇帝以來,宋夏之役,幾無勝績可言,每戰必耗費國力,苛斂百姓,長安以西可謂是白骨蔽野,號哭滿道,關西百姓至今言之仍是痛哭流涕啊,而遙想當年雙方相安無事時,關中還是一番安居樂業之場景。」

呂惠卿道:「可是如今非我願意生事,這綏州本是我朝故地,昔日李元昊竊取而走,如今完璧歸趙有何不可?」

司馬光斥道:「譬如一個鄰居盜竊了我家的錢財,我以言辭正義責備即可,豈可將他的錢財偷竊以報復,如此我與賊鄰有什么兩樣?」

呂惠卿還欲再言。

司馬光道:「陛下求懲治西人心切,然而欲立功於外,必先治於內,不治國如何能平天下?還望陛下以休養生息,寧靜國事為上。」

「再說招納叛臣,難道不見侯景之亂嗎?當初的侯景也曾是東魏降將,最後覆滅了梁國,這是前車之鑒,不可不察啊!」

聽司馬光這么說,官家忍不住心道,司馬光所言,難不成朕便是梁武帝不成?那么蕭正德又在哪里?」

官家聽司馬光言語,真是氣不打出一處來。

沒錯,司馬光是有德君子,人品儒行得到他的敬重,原來自己以為對方只是有些迂腐保守而已。因為這樣的臣子不會察言觀sè,體會君主的喜好,以他心目中儒家的標准來塑造一個君王的言行舉止。

但是在這件事上官家第一次覺得司馬光與自己心目中的賢臣差得那么遠,對方居然是如此的食古不化。

官家沒言語,曾公亮等幾位宰相也不吭聲。

官家只好詢呂公著的意思。

呂公著道:「眼下內外空虛,實不易再言兵事。」

呂公著向來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言簡意賅地對司馬光表示了力挺。

如今除了呂惠卿外,無一人站出來支持與夏作戰,按道理來說官家這時候本該聽從眾人意見,罷了此事。

哪知官家卻道:「朕聽薛向言語說夏國近來頻頻點集,以至於橫山蕃部乖離。見橫山諸部有內附之意,夏主將橫山蕃部盡數遷至興州,諸部都是懷土顧望。」

「蕃部亦是朕之子民,焉可棄之。既是爾等都不願意為之,生怕擔此喪兵失地的罪責,那朕親自為之,以後招降橫山蕃部之事不必經過兩府,由薛向直接向朕稟告!朕以手詔指揮。」

官家此言一出,眾人都是吃了一驚,唯獨呂惠卿露出喜sè。

章越也是吃了一驚,這是啥,皇帝越過中書樞密院直接微cào戰局嗎?

眼見官家不忿之情溢於言表,眾大臣們也不好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