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一座金礦(1 / 2)

</br>上京,水木大學附近的公寓樓內。 .

一位老人手中正拿著一份英文雜志,坐在沙上看著。

看到了一半,他忽然笑了笑,將手上的雜志放了下來,說道,「這小子是個人才啊。」

這位戴著眼鏡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泰斗邱成同,邱老先生。

而被他攥在手里的雜志不是別的,正是《自然周刊》的英文版。而在翻開的那一頁中,正是英國女記者貝琳達,對那位名叫6舟的實習生的采訪。

在采訪中,這本雜志提到了那位被采訪者金陵大學碩士生的身份,同時還提到了他是1hb華國合作組中的一員,以及他對75ogev能區出現的信號的看法。

正如1hb項目華國合作組負責人高院士此前說過的,這位實習生,幫原本沒什么存在感的華國合作組,在ern這個國際化的舞台上爭了口氣。

相信要不了多久,國內便會對這位登上《自然周刊》的年輕學者,進行一番鋪天蓋地的報道。

而這些榮耀,都是他應得的。

「是啊。」

坐在邱老先生對面的那位老人,一邊喝著茶,一邊輕聲感慨道。

這位不是別人,正是6舟在普林斯頓有過一面之緣的王熹平院士。

雖然邱老先生和燕大的關系很差,差到了甚至在媒體上相互炮轟、師徒翻臉的程度,不過老先生在燕大還是有幾個私交不錯的朋友的。

比如王熹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

停頓了片刻,王老先生繼續感慨道:「普林斯頓的那場學術會議之後,我原本以為這小子的本事都在數論上,沒想到他在高能物理領域也這么有這么高的天賦。年輕有為的學者我見過不少,但這種全才,我還真沒見過幾個。」

邱成桐笑著說:「我倒是見過一個。」

「誰?」

「陶軒哲!」

王熹平微微愣了下,隨即笑著道:「你對他的評價這么高的嗎?」

陶軒哲,獲得菲爾茲獎的第一位澳大利亞人,也是繼82年邱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現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是數學界公認的天才,而且是令人驚嘆的全才。

雖然他並沒有涉及物理領域的研究,但他的研究范學卻幾乎涵蓋了數學的所有領域,從調和分析到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甚至於他的研究還從純數領域擴散到了應數領域,比如照相機中的壓縮傳感原理便有著他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將他評價為數學界的莫扎特,因為除了天才之外,再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理由來解釋,為何如此眾多的成就會出現在一個凡人的身上。

雖然國內數學界,已經有不少人評價這位6舟,稱他是「小陶軒哲」,但終歸還是帶個「小」字。在王熹平看來,老友的評價,還是太過誇張了點。

邱老先生笑了笑說:「評價高嗎?我甚至覺得,他完全有希望過他的前輩!」

聽到這位老友對那個年輕人的評價竟然如此之高,王熹平心中暗暗詫異,忍不住問:「您是認真的嗎?」

「當然,」邱老先生點了點頭,「當看到他選擇波利尼亞克猜想作為拔青研究課題的時候,我當時其實就已經產生了這種預感。而現在看到這篇報道,不過讓我更加肯定了這一點。」

王熹平笑著問:「你覺得他能解決這個課題嗎?」

「不好說,他連孿生素數猜想都解決了,如果不是沒那個精力,而且數論在我的研究范圍之外,我都想來試一試挑戰這個難題了,」邱老先生感慨了一聲,忽然眼睛一轉,看向老友笑著說道,「要不,咱們打個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