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諾貝爾講座(1 / 2)

</br>「引以為戒啊」

昔日導師那句話,讓王海峰的臉上失去了血色。

以至於在離開辦公室的時候,他就像一具被線繩牽著的木偶,渾渾噩噩地走著。

回想起劉院士那意味深長的眼神,他才猛然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究竟是多么的危險。

或許是因為那面孔太年輕,甚至比自己的學生還要年輕,以至於他都差點忘記了,在學術界那些難以明說的規則。

若是要說他現在唯一慶幸著什么,恐怕便是陸舟不是那種小心眼的人。

否則的話,甚至都不需要別人出手。

他還是第一次如此的慶幸,自己視作眼中釘的人,把自己當個屁放了

事實上,王海峰還是高估自己了。

若不是上次在國宴上偶然碰見,陸舟甚至都不記得有這號人。

按照諾貝爾獎的頒獎流程,在晚宴結束之後,隔天還有一場諾貝爾講座。

東一區14時許,陸舟如期來到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化學院的報告廳,以微觀世界中關於數字的奧秘為主題,進行三十分鍾的演講。

當他剛剛抵達報告廳的時候,報告廳內人山人海,就擁擠而言甚至勝過了諾貝爾晚宴,卻沒有任何人表示怨言。

前來聽報告會的不只是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化學方向的學者,還有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大學的學生,甚至是部分對科學感興趣的當地市民。

根據往屆諾貝爾講座的慣例,這里的講座並非完全的專業性質,即便是沒有相關領域的知識,多少也能聽明白台上的人在說些什么。

當然,也並非完全的科普就是了。

簡單的來講,諾貝爾講座的目的就是要讓同行業但不同方向的學者,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諾獎得主做了或者正在做哪些工作,做的工作有什么意義,以及它對於學術界、乃至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等等。

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想要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畢竟進入二十世紀後半葉之後,學術領域的發展已經從野蠻生長走向了分門別類的細化,搞電化學方向地不一定了解物理化學方向的研究,而生物化學方向的學者,甚至不一定能讀懂前兩個方向的論文。

就這一點而言,任何學科其實都是一樣的。

在這場報告會中,陸舟沒有用太難懂的公式去闡述自己的論點,只是講述了自己在研究hcs2材料時碰到的問題,以及對一些異常現象的思考。

雖然沒有用到激情洋溢的語言,但現場的聽眾們卻聽的格外投入。

一方面是出於對諾獎大佬的尊敬。

至於更多的,還是出於對這位諾獎大佬知識量儲備的折服

很多人窮其一生,也只能在某一個領域做到精通。

而在此基礎上做出一點小小的進步,那便不算是辜負身為一名學者的使命。

事實上,現代科學也正是在這點滴的積累中進步的。

然而,這個規則僅僅只是適用於一般人。

對於他而言,無論是電化學的理論工作還是深入到應用中的鋰硫電池,這些原本需要許多人去解決的難題,似乎都被他一個人解決了

很快,演講進入了尾聲,陸舟停頓了半秒,簡短地做了收尾。

「我記得很久以前曾聽過一句話,當你在一個領域把所有能犯的錯誤都犯過之後,你便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因為對於你而言,你已經知道哪些嘗試注定是錯的。」

「而在我看來,數學工具則相當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讓我們可以繞過固有的經驗,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我們所不了解的現象。」

「科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