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聯手(1 / 2)

王弘毅對潘擰的傳奇經歷,也是有所了解的。

80年代,潘擰造冰箱,在技術上靠京城雪花冰箱廠的支援,在資金上則由鎮政府出了9萬元的試制費,所以,這家工廠成了「鄉鎮集體企業」,這一產權歸屬最終決定了企業家潘擰的悲情命運。

初業艱辛,潘擰帶著珠江冰箱廠的職工,靠新穎的款式、上乘的質量以及靈活的營銷而占據市場,在全國形成了「北海爾、南容聲」的雙雄格局。

當然,冰箱廠的壯大與當地政府的全力扶持是分不開的。

當冰箱廠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潘擰要擴建廠區,但是鎮上已無地可征,鎮領導攤開地圖,仔細盤算,最後決定炸掉鎮內的一座小山,將之夷為平地,讓潘擰建車間。

然而,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危機。

冰箱廠盡管由潘擰創辦,但在產權上則屬於當地政府。

潘擰和經營團隊則無任何股權,潘擰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希望政府能夠在這方面給予考慮,可是得到的答復都含糊其詞。

甚至連冰箱品牌所有權都歸當地鎮政府所有,一些鎮屬企業乘機用這個牌子生產其他的小家電,嚴重影響了珠江冰箱廠的聲譽,而對此潘擰竟無可奈何。

於是在1994年,潘擰決定另辟蹊徑,他新創了科龍品牌,進軍空調行業。不過他的算盤引起了鎮政府的注意,雙方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起來。

1996年,科龍電器上市,潘擰雄心萬丈地四處攻城略地,他先後在東北、西南建立了兩個生產基地,大大地降低物流運輸的成本。

他還宣布要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日國建立技術中心。當時所有國產家電的核心部件幾乎都是從國外引進,相關企業其實都是一些裝配工廠。

潘擰認為將技術開發的前沿延伸到日國本土去,成本雖然很高,但一定能夠起到奇效。

他強調:「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裝出一台百分之百的華夏冰箱,我們這代冰箱人愧對後人。」

可惜的是,潘擰的這種「決戰思維」在他退出後竟成絕響,以至於十年後,中國冰箱產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1998年12月,科龍集團突然公告,潘擰辭去公司總裁職務。第二年4月,潘擰卸任董事長。

潘擰對此次調整並無思想准備,在過去的一年多里,他一直四處奔波,為科龍做強做大而努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潘擰沒有對外界做任何解釋,他迅速做出了移民國外決定。

從此以後,他再沒有對科龍說過一句話。再也跟科龍舊人沒有任何聯系。

而科龍的命運,此後依舊波折起伏。

房間,潘擰給王弘毅泡了一杯茶,笑著道:「嘗嘗,這是我自己帶來的烏龍茶!」

王弘毅對茶沒有什么研究,但聞著這茶的香味,感覺很提神。

閑聊了幾句,潘擰微笑道:「小王,你先前說,企業家和國家、社會,命運相連,息息相關。可是有時候,企業家要大展拳腳,其身份也可能是一種束縛,企業家從一開始受到各種支持,到受到各種制約,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