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曲線救匈奴(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973 字 2020-06-17

「殺了他!用群馬踐踏成泥巴!」

「右賢王,讓我將這欺騙了你的漢賊開膛破肚掛到樹上!」

燕然山南麓,匈奴河右賢王新王庭,屠耆堂的大帳外,要殺死吳宗年的叫囂聲不絕於耳。

不止屠耆堂恨吳宗年,諸小王、千騎長更恨,八年前若非吳宗年給漢軍帶路,右部也不會輸得那么慘,他們中不少人,妻兒帳落在那場戰爭中淪為俘虜,成了北庭小邦的奴隸。

不愧是右賢王,屠耆堂將他的恨意也吞回腹中,看著眼前這個須發已經斑白,穿著一身素衣縞冠的男人笑道:「吳先生還真敢回右部啊,真不怕為人所殺?」

吳宗年手持氂牛尾染得鮮紅的漢節,朝右賢王微微作揖:「不可攻擊持有漢節者,這難道不是右賢王的密令么?」

是啊,畢竟過去幾十年的事說明,殺漢使的代價太大了,右賢王眯起眼,按劍道:「若是我要殺你呢?」他確實很想這么做。

吳宗年笑道:「朝中群臣和蘇公也如此攔我,但我說,若我平安返回,那右賢王便是真心想與大漢和談。若我一去不返,不管是為右賢王手刃還是指使屬下劫殺,亦或是扣留下慢慢折磨,那大漢,也不必對右賢王抱期望了。」

看似引頸待戮,但吳宗年之所以敢來,是因為他太了解右賢王了,畢竟是侍奉了好幾年的「主君」。

這不是右賢王第一次與漢朝接洽,一年前,與漢和談還是匈奴的主流輿論,其中以兩人最為積極,一個是為漢朝富強震撼到的左賢王呼韓邪,另一位則是右賢王。

和呼韓邪不同,右賢王是單純被打怕了,十年的戰敗,讓昔日的鷹派慢慢變鴿化,對與漢和平十分上心,因為再打下去,右部恐怕要丟個精光。

一年來,右部做了很多友善的姿態,諸如歸還被俘漢卒的屍骸等,漢朝投桃報李,陸續放了些滯留北庭的匈奴人歸來。

但隨著一張宣戰檄文,漢匈關系急轉直下直到走向戰爭,右賢王失望之余,對全面開戰態度消極。

右部被北庭、小月氏、張掖居延包圍,他只希望漢軍別選這邊作為主攻點。

漢軍全面北進後,右賢王與漢朝的眉來眼去並未斷絕,但他沒想到,來的居然是吳宗年。

眼下見其面無畏懼,侃侃而談,不由暗贊了一聲好膽,當初他確實沒看錯人。

「本王確實不忍兩邦從兄弟之國,變成仇敵,想和大漢談談,希望能停止戰爭,消除誤會……但大漢派先生來,反而使誤會更深了,我不相信吳先生。」

右賢王終究還是沒忍住,他忘不了過去的恩怨,重重指著吳宗年:「你背叛了我!」

吳宗年面露愧色,垂首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然忠臣不事二主,宗年先效忠於大漢天子,雖承右賢王厚待,卻不能報之,反背匈奴而歸漢,雖報達了母邦,卻虧欠於右賢王!」

他抬起頭:「所以宗年來贖罪了,我身為典屬國丞,過去一年余主持與右部和談之事,在天子面前給右賢王爭取到了一個極好的條件。「

右賢王盯著吳宗年:「是何條件?將小月氏所占的右賢王庭還給我?」

吳宗年笑了:「單於庭,難道不比右賢王庭更好?」

「宗年此來,要給右賢王獻上的,可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立大撐犁孤塗單於的金鷹冠啊!」

右賢王心中心跳忽然加快,卻按著刀罵道:「我只是想讓漢胡恢復和談,吳先生卻想要我背叛匈奴,以為我同你一樣么?」

其實從他繞開大單於,為了保全右地部眾而派出使者那一刻起,就背叛匈奴了。

吳宗年故作迷茫:「右賢王何出此言?你這哪里是背叛匈奴,你是在救匈奴!」

「中原有一句古話,社稷為重君為輕……」

民為貴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常聽吳宗年說中原典故的右賢王,聽了也無法理解

吳宗年道:「所謂君,便是單於,所謂社稷,便是攣鞮氏的歷代先祖的祭壇,是匈奴本身。死掉一個大單於,換上一位新的,匈奴社稷並不會因此被摧毀。」

他苦口婆心勸道:「漢與匈奴的戰爭,和過去匈奴與月氏、匈奴與東胡截然不同,天子對占據草原毫無興趣,想要的,無非是匈奴成為臣服於漢的屬邦,讓邊境無警。」

「但虛閭權渠不顧漢強而匈奴弱,一味要與漢構難,戰於郊野,死的人將比草原上的花兒還多。匈奴已在黑白兩災中損失慘重,牲畜死十五,人死十二,藩屬背叛,只剩下核心二十四長,根本輸不起,再敗一次就將分崩離析。而大漢卻能一次次北征,直到將匈奴徹底打敗,屆時就會焚毀蘢城,推平單於庭,等烽煙平息時,攣鞮氏恐怕再無遺種。」

亡國論,這也是右賢王等主和一派所持的看法,在先代單於親征北庭撞得頭破血流後,他認為,匈奴已經無法勝過大漢。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而匈奴日削,十年不曾得一勝。反而是本土被不斷滲透,戰爭的結果將導致匈奴亡國,攣鞮氏與匈奴國家一起倶成灰燼。

在吳宗年口中,右賢王與漢朝和談的行為,竟成了忍辱負重,曲線救匈奴。保全右地部眾,取代愚蠢看不清形勢的虛閭權渠,延續攣鞮氏社稷,甚至還能光明正大,續娶他心愛的顓渠閼氏……

江山美人一起到手,連道德上的虧欠都在吳宗年的說辭下,變成了社稷為重,右賢王的心,開始慢慢動搖。

最後,吳宗年還拋出了兩件右賢王尚不知曉的事。

「右賢王有所不知,堅昆王已經向大漢遞交了降書。」

「李堅昆?」右賢王大恨,卻不感到意外,從呼揭投降任弘後,堅昆國就開始與單於離心,不赴龍城之會,幾乎成了獨立一國,如今見漢匈交戰,堅昆害怕被波及,也選擇了站隊,這就意味著,若右賢王不做出選擇,戰後堅昆、呼揭、小月氏恐怕要來瓜分他的領地了。

吳宗年步步緊逼:「而遠在長安的左賢王稽侯珊,也願意大義滅親,為天子帶領降漢匈奴,在漠南建一個新的單於庭!」

言下之意,若右賢王不識抬舉,漢朝有的是取代他的人選。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望右賢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