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都是大將軍逼的(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711 字 2020-06-11

說來也可憐,從正旦大朝會到七月初,整整半年時間里,劉病已居然一次都沒敢召見任弘。任弘也刻意規避,今日他即將前往西域任都護,前來請辭,君臣才得以相見。

這一見,卻發現對方頷下胡須又長了不少,正想相互調侃一番,卻因為有宮人禮官在側,不免有些尷尬。

未央宮遠不如西安侯府讓人自在啊。

更何況,任弘此次入未央宮,還有件大事要辦。

他作揖道:「天子待弘甚厚,封為列侯,食六千戶,吾妻豈敢無功而受封公主?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無功?西安侯這話敢在家里說么?」

劉病已還以為任弘是故作謙虛,遂開了個玩笑,豈料任弘是認真請辭,推讓幾次他也煩了,遂道:「此朝廷自為公主,非為西安侯也,勿復再言!」

任弘這才道明本意,原來他是害怕「高陽」此名太全太極。

「屈原有言,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者,顓頊也,古之帝王,極高而極陽。俗言道全則必缺,極則必反。臣年紀輕輕已為將軍、列侯,不敢再加美譽,名者實之賓也,若執意要封公主,臣敢請陛下選個尋常些的封號。」

「沒想到西安侯也信名學。」劉病已愕然,他曾經認識的任弘,是對陰陽神秘學說嗤之以鼻的,所以才敢上樂游原引閃電,破除齊學的歪理邪說。

任弘心里也苦啊,只順著話找理由。好在大漢的將軍列侯們,往往是地位高,越富貴了,就越是篤信這些東西,因為害怕失去。歷史上再過幾十年,還會出一個瘋狂篤信此說,在各地拼命改名的王莽。

雖然心里有些不快,但誰讓這是西安侯之請呢?劉病已還是從善如流,讓人將地圖拿出來,撤回詔書,重新挑個封號倒也不難,大漢不少列侯也改過名,比如韓增之父韓說,便有從龍額侯改為按道侯。

劉病已很快就在高陽縣旁邊選了一處。

「安平公主何如,可合乎西安侯心意了?」

安平縣本來是封了列侯的,乃高祖功臣鄂千秋,傳了五代人後,安平侯坐與淮南王女劉陵通奸,被殺國除。

不是高陽就行,任弘再頓首感謝,為了這破名,他拉下老臉強詞奪理逼著皇帝收回成命,容易么?

不過二人倒也就此打開了話題,從封號聊到姓名。

任弘道:「臣子小名為駒,再過兩年多才正式取名,應也會按照禮儀,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不敢與世子同名者,避諱也,更勿論與天子同名……」

說到這任弘停了:「陛下可知近來長安市肆的議論?」

「許久沒去了,百姓在談論何事?」劉病已知道,九市的閑談,永遠是把握民間對朝廷觀感的最佳地點,他曾在那見識過三教九流,吏治得失。也曾想過若自己為執政者,會如何如何,只是真做了皇帝後,非但無法有所改觀,連針砭時弊嘴上痛快都不能了。

殷高宗三年不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啊。

更可怕的是,他只感覺自己被關在了未央宮這個大籠子里,漸漸與外面的世界脫節,好在還有三番五次召入宮的韓敢當,這廝心直口快,與劉病已在西安侯府中便很聊得來,若非會讓大將軍不滿,劉病已都想召來做中郎將,常伴君側了。

任弘道:「士人常說,近來在書信中,已生不起病了。」

劉病已明白了:「莫非是因為要在書信中避朕名諱?」

在大漢,皇帝名諱是要在上書中規避的,較早實行的人是漢文帝,諱「恆」為「常」,以恆山為常山。而孝武皇帝劉徹也要求世人避諱,諱「徹」為「通」,司馬遷在史記里,就將蒯徹改為蒯通。

而「病已」這二字太過常用,確實給書信往來、官府文書造成了很大不便,有時出於習慣寫了上去,被有心人抓住就是大罪過,違反者要么罰金一兩,要么去做勞役。

劉病已嗟嘆:「看來不止是西安侯夫人的封號,朕的名,也該改改了。」

他決定明天便立刻下詔,將觸犯忌諱的人統統赦免,再想個生僻些的單字名,盡量不要影響世人。

「改名只是朕一人不便,不改確是天下人不便,當改之!」

任弘贊嘆:「陛下仁厚,天子改名讓諱,此亘古未有之舉,天下人必大加贊頌。「

劉病已靠著處置諸侯王的手段,讓群臣和宗室知道了他是怎樣一位皇帝。但天下士人、百姓對這位新君還陌生,更名便是打響名聲的手段之一,因為避諱關系到每個能讀會寫的士人,是肯定會得到擁護的善政,任弘這個提議正好搔到了他癢處。

豈料任弘還有一招更絕的陽謀,就算當著大將軍面說出來也不用怕。

「陛下,改名只是名學皮毛而已,最大的學問是正名,不論是治天下還是齊家,苟能正名,天成地平。聖人亦言,名不正則言不順。」

「大漢以孝治天下,陛下可不能只考慮為自己改名,而忘了替孝武皇帝正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