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六章 改革和危機(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2678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全金屬飛機?而且還一改雙翼和上單翼的主流思維,采用了標准的下單翼!翼根部位用鋁皮貼層圓滑過渡。

到底誰是偷渡客?

陪同視察的蔡鍔也愣了,苗洛心里一直想金屬怎么能飛起來?譚延闓干脆走上去,敲敲蒙皮確定是金屬後追問道:「蘊華,這個是白鐵的?」

「不是鐵,是重慶研制的合金鋁。」無論是巴玉藻還是周厚坤,亦或者是旁邊那些技術員和普通工人,越看到驚訝的神色就越是抑制不住開心裂開嘴角,為大家介紹:「主支撐結構部用的是鋼管,外面用合金鋁做蒙皮,我們還修改了整流罩和機翼外形,吹風實驗也已經做過了。」

望著激動地兩人,楊秋也很高興,但他的高興和其他人不同。其實這個世界還沒有能讓他驚訝的飛機,他高興的是外形和理念!因為如果光看照片,肯定會認為這是一款1930年後的產品。

全金屬飛機並非什么新技術,早在1915年容克公司就制造出世界第一款j1型全金屬飛機,第二年又推出j2型。萊茵蘭計劃中也帶回大量德國研制全金屬飛機的資料。除德國外,歐戰末期法國布雷蓋14型因為在機身骨架上使用大量金屬材料,被譽為航空史上第一種進入大規模量產的以金屬為機身主要材料的機型。同年研制的海東青丁型也首次在骨架、機頭發動機艙和整流罩整流罩上使用杜拉鋁。而且據吳青度匯報,王助等人也已經去去年開始全金屬飛機的研制。

他高興的是像這樣一家民營企業。一些為了夢想自發組織起來的年輕人,在技術、資金和加工能力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堅持夢想創造未來的信念和決心!他們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但想要把它送上天並能擁有良好的飛行性能卻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看旁邊的發動機就知道,他們同樣遇到了全世界航空設計師都棘手的問題,與夢想相比卻嚴重滯後的動力性能。譚延闓不懂技術,他只覺得讓沉重的金屬上天有些異想天開。追問道:「蘊華,這個能飛起來?」

歐戰刺激了全金屬飛機研制和潮流,剛回來的周厚坤最能感受這種差熱潮。身為總設計師他的夢想就是搶在國外前面送一架真正意義上的全金屬戰斗機上天,怕楊秋不知道還特意解釋道:「飛沒有問題。這架飛機的主要結構是重慶研制的杜拉鋁,重量比鋼材輕很多。我們計算過。大約380馬力就可以讓它順利飛上天。但這個馬力還是太小,上天後的飛行性能會比較差,也不能搭載除飛行員外的其它東西,油箱只能保證飛100公里。」

譚延闓恍然大悟,道:「難怪一進來就看到你們折騰發動機呢。」

巴玉藻說道:「發動機是飛機的最重要部件,飛機好不好第一重要就是發動機。要想這架飛機飛好起碼要550馬力,可現在各國的發動機都在350到400之間,所以我們就准備自己造一款。」

「對了,剛才副總統說的過熱是什么意思?」

譚延闓是典型地保守官員,難得楊秋路過湖南視察才來了興趣。走到發動機前仔細查看起來。省長詢問周厚坤自然要主動解釋,說道:「副總統,譚省長,你們看這里。」他指著發動機氣缸上密密麻麻如千層紙形狀的散熱片說道:「這就是空氣散熱片。」

「飛行時冷風會機頭吹到這里,帶走散熱片上的高溫。這樣就不需要裝額外的循環冷卻水箱。但這種散熱方式對鑄造和精密加工要求很高!整個發動機連散熱片都是先整體一次鑄造成形,後靠手工打磨、酸銑和拋光,所以最熟練的工人每台這樣的發動機也要1200個工時左右。我們精密鑄造技術還不如歐美,所以工時和造價都不如國外,質量也不穩定。目前世界上精密鑄造技術最好的是美國和德國,美國單個氣缸散熱片有71片。德國70片,我國目前普遍在55左右,散熱和穩定性只有兩家的8成。還因為鑄造時常有砂眼之類的瑕疵,成品率只有5成左右,歐美卻能到7成。

楊秋用手摸摸氣缸上的散熱片,心里暗暗苦笑。71片就多了嗎?10年後大名鼎鼎的雙黃蜂發動機的單氣缸散熱葉片就達到172片,而且全部都是精密鑄造一次成型!由此可見美國的精密鑄造技術到達了何種程度。而且精密鑄造還是基礎工業之一,從模具設計到最後的酸洗拋光,整個過程沒什么特別的高新技術和材料,完全就是考驗加工技術。且不說散熱片這種薄如紙張的部位,光是出現砂眼氣泡和雜質,就能毀掉價值上千的毛坯。

這也是為何美國黃蜂發動機能領先全世界的主要原因,很多國家最後都卡在加工工藝和材料技術上,由此可見基礎工業是多么重要,工業加工能力才是一切新技術的真正基石!這也是他為何從始至終都努力完善基礎工業的主要原因,因為就算拿出圖紙,很多東西也不是目前的加工能力能夠造出來的。還有就是培養技術人員創新性的考慮,尤其當這架全鋁飛機出現後更堅定自己的想法。

中國不缺乏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出國門,高端人才會不斷涌現出現。可當他們回來報效國家,夢想發揮專長後自己卻將他們變成復制機,將是多么可怕的景象!科學道路,成果帶來的只是喜悅,真正地風景都在路上,歷史也證明無數偉大發明都是旅途上妙手偶得,造就出一位位傳世大師級人物。所以這件事也暗暗提醒他。非必要關鍵技術要盡量少使用資料機,以免一時痛快卻為民族留下百年遺憾。

不過目前倒有兩個關鍵技術可以提供。

不,應該說是關鍵思路。

楊秋向鄺煦堃使個眼色,讓雷猛和警衛將無關人員帶到遠處後,和苗洛一起坐到飛機前,撫摸著蒙皮問道:「你們想過要多久能研制出新發動機嗎?」

巴玉藻臉上掠過一絲難色,說心里話他真沒想過能成功。別看工廠規模不小。上上下下也有兩百多員工,但和國外相比底蘊缺乏太大。就拿現在來說,杜拉鋁是重慶的。發動機也是以重慶為模板仿造的,氣動外形也利用了國外一些技術,所以至今手中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何況航空業在歐美被譽為燒錢行業。投資贊助人絕大部分都是百萬富翁,如果不是歐戰刺激恐怕全世界有一半飛機廠關門倒閉。幾年的積蓄甚至楊秋支持的創業金也都所剩無幾,如果不是有代加工撐著,恐怕已經散架了。

但他不能輕易認輸,所以咬著牙說道:「少則三年,多則五年,我認為就能取得突破。」

「五年不算長,但你考慮過沒有,你們至今都沒有自己的產品,靠代加工這點利潤能留住多少人才?剛才你們自己也說了。每台發動機造價就要幾千,五年下來要報廢多少台呢?」

楊秋的話讓兩人臉色發僵,心里暗叫糟糕,難道滿腔心血真要付之東流?倒是坐在旁邊的苗洛看兩人難過說道:「辰華,不如讓我哥來投資一起研究吧?」

楊秋笑著拍拍她的手。笑道:「俗說話救災不救窮,搞實業也是這個道理。就算借款或找人投資渡過難關,但將來呢?產品是需要不斷升級換代的,真正地實業家不會停止對技術的追求。新的還要新,好的還要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技術革命和進步。這里面要涉及到多少資金呢?」蔡鍔在旁邊聽著暗暗點頭。這些話一語道破了絕大多數民國企業最缺乏的東西。

技術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