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再次盜版(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1897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回來了,都回來了!哈哈......。」

一大清早,楊府內便響起興奮地嚷嚷聲。好不容易等到休息天,才15歲的楊思思丟掉作業還沒拉開窗簾享受假期,就被這陣叫喊嚇得連忙掩上,透過窗紗見到臉色興奮地步入大門的章太炎和楊度後,叉著腰嘟起小嘴暗暗生氣:「這家沒法住了,每天人來客往像飯店,必須搬出去......。」

正和王正廷、慕容翰商量組閣人選的楊秋不知道大女兒已經動了「離家出走」的心思,見兩人叩門而入,連眉梢都透著喜氣,納悶道:「什么事讓你們喜成這樣?」

「總統您看,這是外交部剛收到的,是巴黎華文報社的頭版。」雖然距離正式接任還有1個月,但章太炎等人已經先喊了起來。

楊秋有收集各國報紙重要消息的習慣,所以外交部每日都能收到很多國外報紙譯文,以便掌握情況。雖然華文報紙也在范圍內,但很少有直接將華文頭版發回來的事情。王正廷和慕容翰湊上來,借著窗外陽光看到了一行字《中國心,響徹巴黎》。

這是一篇旅歐記者寫的稿子,大意是他在巴黎大學采訪時恰好遇到一群留學生唱歌慶祝新總統誕生,還記錄下數以千計在法國已經畢業或完成學業的華人學生收拾行囊,接受祖國召喚,帶著大量資料,學術文獻啟程,並將歐美至中國航線船票刷爆的事件。即使那些暫時因為有事無法回來的,也毫不猶豫表達了將在年內結束工作回國效力的誓言。

「太好了!」這幅盛景,連王正廷這位准總理都拍手叫好。想起1913年楊秋親赴上海送行的635位西南種子生,唏噓感慨:「想當年,我們用盡手段才從西南湊出635顆種子,若非借歐戰之機簽訂新留學條約,逐步擴大至每年萬余。哪有今天的收獲。」

慕容翰也很開心,說道:「1913到1924,共12期4萬7千余公派生都已經回國,但這批人軍校生外。大部分都前往各家大學充實教育力量,只有小半部分進入實驗室和工廠。雖說教育水平提高很快,但國家綜合技術能力還是偏低。現在有這三批就不同了!總計3萬余,大部分又都是急缺的數理化專才,全回來,可以極大提升我國技術研究的能力。」

章太炎是前教育部長,現任留學公署署長。聽到慕容翰只算公派生,連連搖頭:「不不,顥玉你算漏了。公派生固然是大頭,但私費出國的也不少。1915年起每年都有千余,歐戰結束後更是增至每年5千,去年更有2萬余在冊登記的私費出國生!比公派還多。這還沒算我們自己培養的呢,以前高等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可堅持十幾年留洋公派。又把大部分回國學生送入大學任教後,全國現有87家大學光去年就有5萬余畢業生。

不是章某說瘋話,我這些學生拉出來個頂個都是優秀的。尤其是那些出生貧寒的學生,刻苦之能遠勝洋人十倍。比早年京師大學堂的無用之輩不知強多少。只要總統一聲令下,全國上下拼拼湊湊3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章某還是拿得手的。」

不愧是章瘋子,護犢子的水平一流,就差把他麾下的學生捧上天了。熟悉脾氣的楊秋知道,這事絕不能較真,否則這老頭非沒完沒了拉著評理,說不定最後會氣急敗壞「栽贓嫁禍」說你教育經費不足。坊間傳聞,得罪誰都別得罪這個敢貼大字報。滿世界追殺孫逸仙的家伙。只能順著脾氣誇獎兩句:「做的不錯,教育部的確是工作最踏實的部門,不過......30萬還是不足,10年後我希望最少能有150萬。」

「每年12萬也不是多大的事,現在每年公派、私費和自己培養的加起來也有7萬余,不過您最好把教育經費再漲漲。您看。現在教育吃吃錢的就是中小學和技校,高中還勉強,到大學就不足了,全國大學只有87家,這要是翻個倍......。」

「打住!」楊秋連忙阻止嘮嘮叨叨的章瘋子,旁邊三人更是掩面而笑。

慕容翰雖然高興,但還算比較冷靜,笑道:「大學又不是小學,建立後要考慮師資力量,人力資源,建校方向等,每年辦10家無用大學,還不如踏踏實實辦一家是一家。時間還足夠多,9年義務教育雖說普及擴大,但大部分貧苦地區學生讀到初中便轉入技術學校,更願意早些賺錢養家。」

章太炎也知道自己心急了,教育必須有足夠耐心,義務教育紅利也不過從1925年才開始吃,真要大規模普及高等教育,起碼要1940年後。再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並不一定就是人才,民國建國至今很多優秀人才都是技工出生。外國這種現象更普遍,說明長期工作一線的技工和含著金鑰匙的大學生比,並不差到哪里。

和大家爭論高等教育人才相比,王正廷更看重何如使用這批召回的歸國人才,想起上次楊秋說要開始幾個大項目,連忙問道:「好幾萬人一口氣全回來,您打算怎么用他們呢?」

「很多嗎?」楊秋放下電報說道:「這點人還不夠呢!招募外國技術人才的事情進展如何了?」

幾萬還不夠?這到底要搞什么啊!眾人把世界各國大項目想了個遍,也沒想出需要這么多專業人才的工程。唯有楊秋心里最清楚,看似好幾萬人,實際上小有名氣拔尖的也就幾百而已,光是一個核能計劃就能全吃掉,還不包括電子信息、計算機、火箭等等。更重要是的,由於膚色,文化傳統等差異,吸引世界人才這項上民國絕不可能比美國強,即使大蕭條也不現實,何況有些項目他也不相信洋人。

「已經有很多外國專家回信願意來我國,中歐國家數量最多,英法還基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