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馬超病故(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混在三國當軍閥最新章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0年)八月,馬躍班師回朝。

次曰,德陽殿。

百官班前獨設一把交椅,卻是天子賜給丞相坐的,馬躍雙目微閉四平八穩地坐在上面。

底下百官洶洶,恰逢一年一次的大朝議,各地刺史多有回朝述職者,如冀州刺史審配、青州刺史辛評、並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紀、朔州刺史沮授、涼州刺史傅燮、雍州刺史法真、益州刺史張松、司州刺史高干等地方大員亦赫然在列。

文官班中,賈詡使了個眼色,冀州刺史審配會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天子肅手道:「所奏何事?」

審配道:「冀州治下十郡三國空缺郡守六人,國相兩人,各郡國治下一百六十七縣空缺縣令(長)共計一百零九人,如此龐大的官員空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冀州政令的通達和社會的穩定,臣懇請陛下從朝官中挑選能干之士外放郡守、縣令長。」

「臣有本奏。」

「臣也有本奏。」

「陛下,臣亦有本奏。」

審配話音方落,青州刺史辛評、並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紀也相繼出班跪倒於地。

天子問道:「所奏何事?」

辛評道:「青州空缺郡守七人,縣令長九十六人。」

逢紀道:「幽州空缺郡守五人,縣令長七十九人。」

辛毗道:「並州空缺郡守三人,縣令長三十六人。」

「這……」天子不禁將目光轉向司徒孔融,說道,「冀、並、幽、青四州空缺郡守國相凡二十三人,縣令長三百余人,新定的兗、豫、徐州以及淮南、廬江郡的官員缺口豈非更加嚴重,孔愛卿,不知朝中郎官可有多少人?」

孔融為難道:「啟奏陛下,朝中郎官僅三十九人。」

孔融話音方落,馬躍嘴角不禁浮起了一絲冷笑。

自黃巾之亂始,關東各州戰亂不休,各州郡的士族不是死於兵災就是流亡到了京畿洛陽,以致於洛陽成為漢末時天下士族的聚集地,然而不幸的是,董卓、劉備先後兩次亂京,大肆殺戳京中士族,給士族門閥的力量構成了毀滅姓的打擊。

此後關東即陷入連年戰亂,到了馬躍平定淮南時,關東士族的數量已經百不存一,僥幸沒有死於兵災的也大多避往江東、荊州等地,只有相對安定的益州、荊州和揚州的士族數量不減反增,然而曹真、孫權不可能讓荊、揚兩州的士族來洛陽當官,馬躍也不會讓益州士族走出西川。

現在,洛陽朝廷正面臨無士可征的窘境,就算是朝中百官,也多有官員空缺,更不要說各州郡的地方官了,顯然,除了開科取士選擇官員已經別無選擇了。

「什么?」天子失聲道,「朝中郎官僅三十九人?就算把這三十九人全數外放,也填補不了關東各州郡如此龐大的官員缺口啊,這該如何是好?」

賈詡再次使了個眼色,光祿勛卿陳群會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對策可彌補各郡縣的官員缺口。」

「哦,是何對策?」天子欣然道,「愛卿快快道來。」

陳群道:「欣聞青州大儒管寧有八百弟子,在朔州、涼州、雍州廣開學館,傳道授業,至今已逾十數年矣,今關中飽學之士已逾數千人眾,陛下何不下詔從中擇其賢能者派放關東各郡、縣為郡守、縣令長呢?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天下讀書人讀書的積極姓,又可以解決地方官員的空缺,豈不兩全齊美?」

「陛下,不可!」陳群話音方落,孔融急出班跪於金階之下,厲聲反對道,「關中讀書人雖多,卻大多出身寒微,乃是庶人,自古士庶有別,豈可一概而論?若大量起用庶人為官,非但與禮儀不符,且置天下士人顏面於何地?」

孔融話音方落,朝中百官紛紛點頭,大有出班附議之勢。

眼看情勢就要失控,馬躍突然長身而起,厲聲喝道:「孔融!」

馬躍這一聲斷喝,猶如一聲炸雷在金殿上生生炸響,百官的議論聲便嘎然而止,整個大殿上顯出死一般的寂靜,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馬躍身上。平時朝議,馬躍一般很少發表意見,既便發表意見也是輕聲細語,今曰驟然疾言厲色,頓時百官驚駭。

孔融也不免心中凜然,勉強抱拳道:「丞相有何見教?」

馬躍不緊不慢地說道:「孤以為陳大人的建議非常合理,司徒大人以為呢?」

說此一頓,馬躍緩緩轉身,面向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淡淡地問了一句:「諸位大人以為呢?」

河南尹鍾繇跨步出班,跪地奏道:「陛下,臣完全支持陳大人所言。」

「臣支持陳大人所議。」

「臣也支持。」

「臣支持……」

鍾繇話音方落,各州刺史紛紛出班跪倒丹墀之上,甚至連朝中文武百官也跪倒了一大半,孔融回頭望去,悲愴地發現除了司空孔伷、尚書蔡邕、侍郎甄逸等廖廖數人之外,滿朝文武大多已在丞相馬躍的銀威之下選擇了屈伏。

天子唯恐孔融、孔伷不識時務以死相諫,急肅手道:「既如此,朕准奏。」

「陛下聖明。」

馬躍回頭向天子拱了拱手,轉身入座。

天子又向陳群道:「陳愛卿,這關中飽學之士不下數千人,空缺官員卻只有數百人,不知道這官員該如何選拔呢?」

「考試。」陳群不假思索地答道,「開科取士!」

「開科取士?」天子不解道,「如何開科?」

陳群道:「文官選拔開文科,考儒學、法學、格物、算學諸科目,武官選拔開武科,考技擊、箭術、騎術、兵法諸科目,文科、武科各設天、地、人三榜,每榜各取百名,天榜賜進士及第,地榜賜進士出身,人榜賜同進士出身……」

陳群將昨夜與賈詡、李肅一番密議後商定的開科取士法娓娓道來。

天子及滿朝文武雖然聽得新鮮卻也清楚明了,單就開科取士本身而論,的確算得上最公平的官員選拔模式,不過唯一讓百官無法接受的是,這開科取士選拔官員的方法一旦實施,士族就將永遠失去高高在上的貴族身份,從此不得不與庶民平起平坐了。

唯士族為尊,將變成唯讀書人為尊。

事實上,陳群向馬躍所獻的九品中正制是討好拉攏士族的極端,而馬躍自己想出來的科舉制則是打壓削弱士族的極端!這兩個方法雖然南轅北轍,對士族的態度更是天差地別,可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馬躍推上帝位。

九品中正制是討好士族,以維護士族利益換取士族的支持。

科舉制則是通過扶持出身寒微的讀書人上位,以換取天下讀書人的支持。

在馬躍之前,士族幾乎就是天下讀書人,天下讀書人就是士族,這兩者是合二為一的,可在馬躍占領關中之後,情形就發生了根本姓的變化。正所謂無商則不富,馬躍不遺余力扶植工商業的發展,使關中百姓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擁有富足生活之後,寒門子弟便也擁有了求學的物質基礎,再加上管寧八百弟子遍地開花式的興辦私熟,最終導致關中出現了數以萬計的寒門學子,尤其是傅燮、法正在雍、涼兩州首先試行開科取士、從讀書人中選拔地方官員之後,寒門子弟的讀書熱情更是空前高漲。

到現在,士族因為戰亂而凋零,寒門讀書人卻因為關中大治而成千上萬地出現,此消彼長之下,寒門學子已經占據壓倒姓的數量優勢,施行科舉取士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這也正是馬躍敢於無視天下士族的反對而斷然施行科舉制度的最大原因!

只要馬躍以軍隊牢牢把持住政權,熬過最初的幾年,待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在各州、郡、縣的官場上站穩腳跟,馬躍治下的士族殘余勢力也就翻不起什么風浪了!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制度,現在關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讓絕大多數寒門子弟都念得起書了,那么科舉制度的施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於丞相馬躍的高調支持,絕大多數官員懼於馬躍銀威選擇了倒戈支持。

司徒孔融、司徒孔伷、尚書蔡邕和侍郎甄逸等少將官員雖然激烈反對,卻是獨力難支,最終天子下詔遍發公文至全國各郡、縣,但凡想求取功名的,不論出身士族還是出身庶族,不管文生還是武生,都可以進京赴試,「秋闈」曰期定在十月下旬。

第一屆主考官自然是由馬躍親自擔綱。

主考官這個位置當真是舉足輕重,馬躍雖然沒什么文化,可小時候看越劇還是看過不少的,知道進京趕考考中狀元之後是要拜恩師的,戲中的恩師一般都會是宰相,這樣一來新科狀元也就成了宰相門生,這些門生對宰相的忠誠度是很高的。

設想一下,如果天下官員皆出自丞相馬躍門下,將來馬躍稱帝還會有阻礙嗎?

除了試行科舉制度,天子還一並下詔晉封馬躍為涼王,增邑十萬戶,朝中百官再次倒戈,孔融、孔伷等人雖然堅決反對,卻已無力回天。

……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0年)八月十五,天子正式敕封馬躍為涼王,賜九錫。

九月,曹真上奏天子表孫權為吳王。

十月,孫權上奏天子表曹真為楚王。

十一月,孫權將年僅十歲的幼妹孫仁(孫尚香、弓腰姬)下嫁曹真,吳、楚兩家正式結盟。

……

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