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反差(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02 字 2020-06-18

第367章 反差

唐朝神策軍已進入鄯州地界,人馬沿著驛道行進連綿數里地,浩浩盪盪旌旗如雲。無論步騎軍都騎著馬走,但速度仍然很慢。因為其他幾路調遣到河隴的邊軍還未到達,神策軍只有一萬余人趕過去也很難展開有效的攻勢,所以干脆慢騰騰地邊走邊等了。

石堡城及鄯州、廊州、河州邊界地形險惡,唐朝又有這一帶設立了大量的軍鎮、堡、哨防衛體系,就算吐蕃來了大軍,本土暫時也沒什么嚴重的危險;而吐谷渾對於唐朝的作用便是緩沖地帶,作為抵擋延緩吐蕃軍突發進攻的前頭堡,以便唐軍有時間集結出擊……理想構想下是這樣的狀態。

目前一切發展都在國防設想預料之中,唐軍正在向鄯州集結。

中軍騎在馬上的薛崇訓戴頭盔的鐵腦袋上裹著一塊布,讓他看起來十分奇怪;身邊的三娘更誇張頭上包得眼睛都看不到,臉前還遮了一塊當沙的沙幕,好在騎著馬影響一些視線也無所謂了。

沿途是一望無垠的草原,「天邊」的山脈影子遠遠猶如烏雲的輪廓一般。偶爾就能看到成群的牛羊,有河流的地方還有成片長勢很好的庄稼。自從唐軍收復石堡城和一系列要地之後,河隴平原已經安寧了兩年多,一片生氣盎然的景象,哪里還有戰爭的影子?

雖然犬戎五十萬大軍陳列在西面,戰火一觸即發,但這里的景象是感覺不出來的,反倒是神策軍這支兵馬顯得有點與和平安寧的牧場農田格格不入……眼睛看到的東西有時候真的會騙人。

「太陽底下也冷颼颼的,什么幾巴鬼天氣!」一個將領罵了一句,「天上的太陽不會是紙糊的樣子貨吧?」

另一個笑道:「這個太陽不就是長安的太陽?越高的地方越冷,你不見遠處的高山都白頂了?上面還下雪呢。」

眾人說笑著行軍走得又慢,儼然在游山玩水一般。

就在這時兩匹馬反方向向薛崇訓這邊跑了過來,因為隊伍在前行,他們就沒下馬,前頭那個穿盔甲的是唐軍將帥對薛崇訓喊道:「薛郎,這人是送信的使者。」

「哪里來的?」薛崇訓問道。

「伏俟城。」

薛崇訓聽罷便率眾將離開了驛道讓出路來,跑到草地上見那使者。使者從馬上跳將下來,一面向薛崇訓行禮一面又左右謹慎地觀察了一下。但見其儀仗中有旄牛尾旌節,還有面旗幟上寫著「大唐左衛大將軍晉王薛」。

使者遂解開毛皮大衣,從里面掏出慕容家的印信和書信呈上去躬身說道:「汗王密令我前來知會王爺,大相伏呂派使者去見犬戎,恐怕要投降了,請王爺早作打算。」

眾將一聽頓時嘩然,有人已經罵起伏呂牆頭草來。薛崇訓扯開書信看了看幸好寫的是漢語,內容主要便如這個使者所言伏呂要投降的事,慕容宣密遣使者過來很顯然王室是不贊同投降吐蕃的,不言自明。薛崇訓看罷便順手遞給了旁邊的王昌齡,讓幕臣傳閱。

大家的反應很激動,倒是薛崇訓看起來還沉得住氣,下令道:「讓使者留下,待晚上扎營我們商議後再作打算。」

大軍又按照原來的速度走了半日,然後上下各級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職扎下營地修整。剛搭建好中軍大帳,神策軍主要將帥及薛崇訓的幕府官僚便陸續進了帳篷,開始商議決定目前的應變對策。

剛得知鮮卑人要投降犬戎的時候眾人都很憤慨,但坐下想辦法時大部分還是冷靜下來。王昌齡說道:「我有兩個諫議:其一,應立刻傳令隴右加強戒備,增援石堡城等要地,穩固防衛陣腳再圖大計;其二,向伏俟城派遣使者對鮮卑人施壓,盡量用優於犬戎的條件爭取鮮卑人。待各處援軍到達隴右,再布置與吐蕃軍主力的周旋。」

王昌齡畢竟年輕威嚴不足,下首立刻有將領反對他:「伏呂決定要投降之前怎會沒考慮到咱們的施壓?現在只用使者幾張嘴想勸他回心轉意無疑痴人說夢,現在不救鮮卑人,不久他們就會從咱們的盟友變成敵人,對手的兵力增加到六十萬,把隴右堵得死死的,咱們想河隴都困難,到頭來只有憑借工事防御,這仗著還有什么味?」

「怎么救?」王昌齡沒好氣地看向那個將領反問道。

那人張了張無言以對,只得住了口。

王昌齡又道:「鮮卑人反叛之事證實薛郎的羈州國策合情合理,少民羈州在關鍵時候總是不如漢軍靠得住。當初神策軍從伏俟城撤軍之後,隴右兵力不足便未依照議和條款再行派兵駐扎在吐谷渾,向使現在有數千兵馬在伏俟城,伏呂怎敢輕易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