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游子(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50 字 2020-06-18

第385章 游子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太平公主坐在紫宸殿大殿上緩緩地對著手里一張紙念起來。

另外一份關於河隴戰況的捷報卻被她丟在一邊的御案上連看也不看一眼,只顧觀摩隨帶送回來的詩了。其實她也不用看捷報就知道河隴戰場戰場發生的事,幾乎整個長安及大明宮都在嚷嚷,她能不知道嗎?

殿下兩邊站立著兩排文武大臣公卿,靜靜地聽著太平公主念詩。大家顯然一聽就明白詩的意思了,因為這首詩實在淺顯易懂。詩好不好自然不能看它寫得有多生澀難懂綺麗詭異,更不是有多少生僻字,而是它的意境和真摯情感……顯然孟郊這首是上乘之作。就連躬身侍立在木台之側的宦官們都聽懂了,魚立本文采好點,另外還有一個張肖完全是半文盲。

太平公主當然從來沒讀過這首詩,念出來之後立刻就想起在薛崇訓出征前特意找人為他打造的戰甲,詩中用密密縫的身上衣喻那套性能可靠的精良百煉甲也還得體。

她沉吟片刻,薛崇訓從小到大雖然在自己身邊呆的時間不太多,但她還是比較了解自己的兒子,兒子們中的老大薛崇訓從小只喜舞刀弄槍愛和武師們玩,不親文墨客,教習的一點琴棋書畫之技也是出於貴族子弟的考慮強迫讓他學的。不料近幾年倒是聽說好幾首詩賦是他寫的,這首也是?

太平公主不能肯定,便問下首那些飽學之士:「此詩是何人所作?」

空前的戰爭勝利消息在面前,舉國傳頌的當口,滿朝重臣都聚到紫宸殿來了。就在這種時候太平公主不問正事,卻問起詩詞,這讓一臉嚴肅的大臣們不是很理解,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太平公主這是在故弄玄虛有什么深意。

這時翰林院的一個飽學儒臣站了出來認真地回答道:「回稟殿下,古今詩賦典籍未聞此游子詩,定是新作。」

眾人都點頭附和斷定是新作,這大臣說話嚴謹小心,很難抓到他們的紕漏。既然是薛崇訓從邊關和邊報一起送回來的,多半就是他作的了,不過大家不這么說,只說是新作……究竟是他寫的還是出自幕僚文人之手也不明說。果然太平公主說:「既是新作又是崇訓送來的,那就是他寫的了。」大家都默然沒有應答,對於拿不准的事不能隨便明目張膽阿諛奉承。

太平公主頓了頓便又說道:「華清宮已修葺完成,這冬天也來了,我過兩日要去華清宮,之後的朝政常務由政事堂商議著辦,如有分歧由中書令張說定裁,重大的事才送華清宮。」

大臣們一聽這個決定頓時面面相覷,有人馬上就進言道:「殿下明鑒,雖然朝廷未下詔召晉王盡快回京,但微臣認為晉王很快就會上表班師回朝,且不言戰事已經結束聚集河隴的十萬大軍可分遣各地分散兵權,晉王已無必要留在那苦寒之地;就說方才殿下所誦之《游子吟》中一句『意恐遲遲歸』不正表明了晉王的心跡?等他凱旋班師回國之時,長安乃至全國定然輿情沸騰……烏海之戰大破吐蕃五十萬,此戰的影響非同小可,早已是天下聞名上至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議論……」他越說越慢,皺眉拿捏著用詞,盡量不涉及敏感問題(功高蓋住、天下變姓等),只說道,「屆時萬人空巷朝野諸事繁多,很多事都需要殿下主持大局,故微臣諫言殿下暫緩臨幸華清宮。」

這個出頭提出意見的大臣完全說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他沒有直接說一席話中包含的隱晦意思,可這紫宸殿里坐著的站著的人都是權力場的老油條,大家都聽明白了……晉王回來了這天下還姓李么?就算晉王赤膽忠心,手下那些幕僚戰將願意這樣埋沒自己?其實那大臣想說的就是長安的政治即將動盪,這種時候作為李唐的實際掌權者還跑出長安去泡溫泉,這是什么道理?

在站的各位大多數都即是太平公主舊黨,又和薛崇訓的關系千絲萬縷,理是理不清楚的。他們也不是非要提防薛崇訓篡權,但是不管這天下姓還是姓薛,總得要解決才行,否則內亂起來沒有人會受益。這種時候太平公主就更應該留在長安,無論是要母子協商和解還是重新開始一場權力角逐,總之是要面對的事,跑到華清宮去逃避是怎么回事?

說完話的大臣彎著腰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大殿上安靜極了,幾乎是掉一根針都能聽見,大家的神色都很凝重嚴肅。

不料太平公主卻一臉輕松,帶著微笑道:「不就是在崇訓班師回京的事兒么,這有什么繁瑣的?到時候禮部派人到明德門布置下禮樂,依制安排好。之前華清宮的工匠分作兩班日夜趕工才趕在冬季前完成,我要是今年不去,華清宮的官匠們豈不白忙乎一場?我也不能了自己的心願。如今大唐心腹之患吐蕃元氣大傷舉國相慶,天下太平之時我去溫泉之地享享福有什么不對的?」

她是真不明白情勢還是裝不明白?大伙認為應該是後者,太平公主干預朝政幾十年不可能看不到目前的事!所以大家聽她這么說,完全沒有人願意將話點明。

張說等人不動聲色地小心抬頭看了一眼,觀察太平公主神情,因為他們站在前面離得稍微近一些。不料被太平公主發現了,她笑盈盈地俯視下來,張說忙垂目把站姿做得更加恭敬。

難道她已有良策在胸?朝臣們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