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可憐(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01 字 2020-06-18

第491章 可憐

天氣是越來越冷,雪卻遲遲未下干冷異常,一出帳篷風刮在臉上就像刀割一樣。獲悉突厥大部分部落都退到了漠北,唐軍及其仆從部隊也就停止了行進,但暫時未有班師的跡象。

一大早薛崇訓就或報烏羅護殘部的派使者到草原上見自己來了,薛崇訓頓時對左右說:「烏羅護人定是來請求復國的。」

幕僚們都對烏羅護人沒什么好印象,其實在這場戰爭中他們不僅算不得唐朝的敵人,甚至還是盟友,但豬一樣的盟友比強大的敵人還讓人頭疼。戰爭初期烏羅護人立功心切不等唐朝同意就悍然出兵向西想渾水摸魚撈一把,不料在半道遇見契丹騎兵被打得大敗,反而因此被契丹趁虛而入把自己的地盤也丟得差不多了,薛崇訓中軍的眾臣都認為他們是自己送死怨不得別人。但戰爭勝利了烏羅護人就以忠於大唐的身份前來請願。

果然使者一見到薛崇訓就痛哭涕流,述說著烏羅護如何忠於大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豈能讓曾經背叛朝廷幫著突厥人的契丹占有其地雲雲。

道理確是那么回事……薛崇訓點頭稱是隨口應付著,並不能斷然拒絕,著實對烏羅護人頭疼。只因薛崇訓上|台執政以來奉行的外藩政策是:禁止大魚吃小魚,稍強的藩國和部落不能隨意吞並周邊的小國,以此預防中國周邊出現新的能威脅邊境的勢力,昔日南詔不顧朝廷禁令貿然出兵攻打河蠻諸部,朝廷便出兵干涉阻止了他們的發展;同時盡量分化大股勢力,分而治之防止一方坐大。這項國策打的旗號自然就是除暴安良保護弱小、讓各國和睦相處,不過出發點仍是鞏固中原王朝的統治。

有這個緣故,薛崇訓當然不能承認契丹對烏羅護的吞並,更不能拒絕其請求,否則國策政令就是自相矛盾在台面根本說不過去。

薛崇訓只得對使者說:「你在營中暫時安頓,待我召契丹使臣斡旋善後事宜,商議之後再尋解決方法。」

待使者出去後,薛崇訓與眾臣說這事兒,王昌齡直白地說道:「契丹人吃到嘴里的地盤,還能輕易退還出去?不管咱們同意不同意,他們肯定不會從烏羅護撤軍。又加上杜將軍當初為了戰局,答應了契丹人的條件,他們更有說辭,恐怕和他們說什么都是白費口舌。」

杜暹聽罷忙請罪:「臣未能長遠考慮,給了契丹人口實,請王爺降罪。」

薛崇訓不以為然道:「你的做法並沒有錯,當時打敗突厥主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兒,留下了一點麻煩也無關大局。」

張九齡抱拳道:「此次征突厥國庫耗費巨大,今年內不應再動干戈,王爺應以修養生息為國策,故而不能對契丹人以武相逼,否則又是一場不能輕易取勝的戰爭;但承認契丹並有烏羅護又有失朝廷信義,不可取也。唯今之計,只有在名義上拒絕承認契丹占有烏羅護之地,而在實質上默許他們在當地的活動。以此妥協為權宜之計,穩定東北邊境為上。」

薛崇訓久久沉吟,沒有贊同張九齡的建議。他又有另一層考慮,想在不久到來的會盟上讓契丹人也承認他的盟主地位,如果在利益瓜分上和契丹人耍賴,他們認為瓜分不公平就不一定願意尊薛崇訓為盟主。一個邦一個國的態度或許不是真誠的,但只要公開宣稱就不好輕易改口,故而契丹人的表態也讓薛崇訓無法輕視。

因此烏羅護使者不能馬上得到結果,不過在唐軍營中的待遇不錯,好吃好喝待著,晚飯時使者享用了兩菜一湯,和薛崇訓的膳食一個檔次。這倒不是禮制問題,薛崇訓自己要求的簡單,多了也吃不完。

吃過晚飯,突厥公主阿史那卓進帳見面,她是來對突厥人做下的殘暴之事道歉的,從申請看來她很真誠,確有愧疚之心。

薛崇訓見狀說道:「這事和你沒多大的關系,我會率兵討伐那些殘害無辜的不義之人。」

阿史那卓面有向往之色:「我尊敬漢人,因你們注重大義黑白分明,追求太平和睦的盛世,聽說長安在盛世之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嗎?」

提到這個薛崇訓自然聯想到了唐太宗,宣揚的貞觀之治大概就是如此。他不禁露出了自嘲般的笑意:「公主把咱們想得太過完美簡單了,大義當然是要的不然無法組建有效的秩序。但太宗受到的尊敬是建立在赫赫武功和一系列利益基礎上的,若非幾番戰爭勝利、又稱『子女錢帛盡可與之』,單憑什么大義能得到天可汗的尊稱么?」

阿史那卓所有所思地看著他。他見旁邊沒有什么外人,便不禁感嘆道:「此次聯合各族討伐***,各邦各部落豈是僅僅因默啜政權殘暴不仁之故?就說契丹人,急於擺脫默啜汗廷的控制,卻在當初坐牆上觀;等突厥兵敗出漠南,就急忙起兵呼應,不僅想占有烏羅護之地,還想在漠南的利益分配上分一杯羹。其他部族也是好得不多,所謂大義,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