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北進(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93 字 2020-06-18

二年陰歷六月中旬天氣炎熱,杜暹盡調三鎮都督府精銳集結完畢,共計兩萬五千余人,分作五軍行進至安東都督府平州。明光軍分左右兩軍,一軍五千余全數馬隊;河東軍五千余;安東軍五千余;幽州軍三千多人(原建制八千)。精銳全部布置在南線,又命暫代幽州長史薛訥節制隸屬幽州都督的各城、堡、哨邊軍鎮守,防備奚兵至饒樂南下。

這時細作已探明了契丹、奚各部落人馬的動向,兩族如臨大敵,欲與晉朝廷請和交涉已是來不及了。契丹李失活部率眾部族武裝從漠松都護府及漠南東部草場趕到了營州附近,同時前來匯合的還有奚族首領李大酺部,奚族其他部落仍活動在饒樂都護府境內。

杜暹准備好戰前的事務,終於下令前後五軍自平州向北出發。這幾天的天氣一直晴朗,也不見有海風從渤海上來。晉軍自帶糧草輜重,又負擔盔甲兵器在炎炎夏日中行軍,確實比較艱苦。因五軍人馬來源於關中中央軍及新設都督府,相同的地方是直屬兵部被視作朝廷的正規軍,所以盔甲裝備率非常高,騎兵幾乎全部裝備鎧甲,步軍也戴鎖甲,並有完備的長短兵器及弓弩配備。這樣在增加防護攻擊的同時,也增加了士兵的負重。

驕陽當空,塵土飛揚中的人馬無不汗流浹背面有疲憊之色。好在行軍之前的信息收集得當,軍隊的行軍路線主要沿玄水北上,水源不成問題,否則這樣的天氣苦不堪言。杜暹下達了一道命令,讓將士們在飲水中放鹽,以免中暑脫力。這些自然是他在長期行軍打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至於那樣做的原因卻弄不清楚。

明光軍部將建議道:「每日負重暴曬致使將士疲憊,不如行軍改為晝伏夜行,晚間下涼之後行軍便沒那么熱了。」

幽州軍的將領勸道:「摸黑行軍不辨旗幟,恐人馬混亂,走失人畜。」

但杜暹認為明光軍及都督府健兵日常訓練勤頻,屬於軍紀嚴明的精兵,並不存在到晚上就出現建制混亂的事。他便采納了部將的建議,傳令白天扎營休息,等太陽下山之後再拔營行軍,到第二天氣溫升高時繼續休息,如此循環。

果然夜間行軍時並沒有出什么狀況,因光線不好各部難以從旗幟上辨明隊伍,但軍紀隊列良好,後軍跟著前軍走沒出什么差錯,方向偶有偏離在第二天一早也經向導官調整過來,一切都比較順利。

大軍走了幾天,一天早上杜暹忽然得到稟報,有奚族的人馬來見,說是要投降。杜暹便率一隊人馬來到前方,果見有幾十個人正在大路旁邊被一些晉軍官兵圍著,兵器已經被繳了。只見那些人身上有的胡亂批著一塊獸皮,有的腰間裹著麻布,穿皮甲的人也非常少,和一身鐵甲的晉軍官兵一比,簡直是衣不遮體形似野人。眾軍從大道上成隊列通過時側目視之,無不露出輕視之意。

一個會說漢話扎著臟兮兮小辮子的人上來鞠躬行禮道:「我們是庫莫部落的人,首領聞訊大晉朝的軍隊來臨,不敢以兵戈相向,特率部來降,先派我們前來報信以免發生誤會。其他部落也不堪契丹貴族的奴役,早有歸順大晉之心,就等你們大軍前來了。若是將軍攻取了營州,奚人無不願意歸降。」

這時一個幽州籍的將領說道:「大總管慎之,事有蹊蹺。第一,這些人自稱庫莫部的人,據末將所知,這支部落位於饒樂都護府南部,大部分人都不再依靠狩獵和采集為生,而開始了農耕生產,甚至其中還有落魄遷移過去的漢民帶去了耕織技術,這樣一個部落怎么會穿著獸皮?何況他們竟是部落首領派來的人。第二,東夷各族民風彪悍且狡詐,勿信胡人憨厚之說,其中可能有詐,咱們不得不防。」

幽州將領說得確是有道理的,從大路上向遠處望去就能看見一些綠油油的庄稼地,這邊的人煙比較稀少,卻已經有農業生產了。會種地的部落一般都會紡織,大熱天的人們穿麻布顯然更舒服。經將領一提醒,杜暹也覺得他們不像是在說實話。

但那胡人又解釋道:「契丹人貪得無厭,我們的收成所得大部分都被他們掠走,自己卻衣食不保,以至如此窮困。」

杜暹道:「既然是來投降,咱們哪里有不接受的道理?你們回去傳話,讓首領率部迎接,到時候在陣前交了兵器即可。」於是他下令將這些人馬又放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