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治理(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64 字 2020-06-18

晉軍在都山破契丹奚聯兵,晝夜兼程越過白狼山,然後沿白狼水向東進發至營州柳城。以前唐軍在東北幾次接連喪師,此時的營州全境已全在契丹人控制之下,柳城便是這片區域的中心,此城在漢人和契丹人手里幾經易手,雙方都有修築城池,已有一定的規模。

杜暹率軍到達柳城,敵軍閉城不出。他在都山之戰中已嘗試過鐵炮的用處,這時用來轟擊固定的城牆目標更是方便,遂下令先用炮擊。四炮一輪齊發就轟塌了西牆,牆塌之後仍不消停,四門鐵炮持續向城中炮擊,木制建築起火,柳城火光沖天。

如此射擊了幾番,鐵炮就全部報銷了。兩門炮管在用水冷卻之後被火葯震裂,再用就要炸膛;另外兩門炮身變形。最後只能停止炮轟,官吏記錄稱:火炮威力,但不堪長用,新炮用過兩回便破碎廢棄。

而此時柳城西城早已塌成廢墟,城中多處起火,工事幾乎失去了防御力。杜暹正欲調集騎兵攻進去時,柳城契丹人便舉旗投降了。晉軍攻打柳城的戰績便以受傷二人的代價(靠得太近不及掩耳被火炮震聾),擊斃擊傷數百俘虜萬余敵兵而結束。

攻下柳城之後的事兒,《新晉書》只有寥寥幾筆記錄:暹將兵入城,疑胡兵詐降,盡殺之;軍中糧草無多,調兵掠糧。

青史輕描淡寫的一行字,實際上並不是那么輕松,卻充滿了血淚。「疑胡兵詐降,盡殺之」,當時杜暹與幕僚商議,考慮到了幾個原因,其中包括殺掉壯丁減少契丹人口等因素,便下令將在都山投降的和柳城俘兵一起驅趕進瓮城之中,人數有兩萬多人,擠在里面幾無立足之地,擁擠不堪。然後下令關閉各門,往里面潑石油,以火燒之。

從地里挖出來的黑油燒起來黑煙滾滾臭氣熏天,瓮城中人口密集,燒死者少、熏死熏暈者多。俘虜之前已被解甲,身無防護,城樓上的晉兵又以弓弩亂射,屠殺持續了整整半日,翁城中屍體堆積如山,形如修羅場。眾軍又在城外挖巨坑,用牛車馬車將屍體和受傷沒死的一起運出去以土埋掉,一天功夫契丹族青壯便減少兩萬多。

李失活部不敢復取營州,已經丟下這邊的部族撤往松漠都護府去了。杜暹軍隊為了補充糧草「就食於敵」,便派騎兵攻掠燕郡、汝羅等地,凡有抵抗便行「堅壁清野」之事,燕郡汝羅兩地的契丹部落數萬帳被鐵騎沖殺屠戮殆盡,牛羊馬匹各種物資盡被搶奪,杜暹各軍大發橫財。各地農戶也是差不多的遭遇,或逃或死人口減少很多。到了七月間,營州各地幾乎沒有了成組織的勢力,鄉里剩下的也只是一些散戶,大部分逃到了交通更不便的地方。

杜暹向長安上書告捷,奏章言擊潰契丹奚聯軍主力,地方有東夷人口「抗拒」,便率兵進行了鎮壓,並開始對營州進行「治理」。

大總管行轅在營州擁有最高權力,「治理」的計劃主要由杜暹的幕僚制定,軍事管制下的執行效率很高,但營州政權的一系列措施顯得比較急躁。

接手營州各方面管理權的勢力大概分作三方,首先就是杜暹以下的正規軍兩萬多人,暫時駐扎在柳城,隨時鎮壓各地起義和暴|動。然後從河北調了一些邊兵過來,征發營州各地百姓開始修築工事,按部就班地建立城、堡、哨軍事體系,各據點之間又修驛道連通組成網絡。然後委派地方官吏組建州、縣建制,各縣長官按律法分撥職守之田,准許其建立庄園蓄養家丁農奴,甚至可以擁有少量私人武裝。同時開辟軍屯、互市等相關設施。

杜暹當初在長安得到的聖旨是「攻下並占領營州」,顯然他的任務不只是在正面戰場擊敗東夷軍隊,還要讓晉朝的勢力在營州站穩陣腳,對當地進行有效統治。現在他實行的計劃已經脫離了羈州的治理辦法,而是直接在地方建立類似國內邊境州的軍政體系,對營州實行直接統治。

從河北調來的官吏、武將對國內州縣的那套建制玩得很熟練,可謂經驗豐富,但營州境內大部分是胡人,真正實行起來不比國內,遇到了許多困難。

首先從河北調人調物耗費了大量的錢糧物資,然後那些攝於暴力順服晉朝官吏的胡人也分農夫和牧民,有的已經學會了耕種並擁有農田,這類人比較好管理。但有些是牧民不會種地,被收編之後只能當作奴隸苦力一樣使用,漢民進入營州後有的地區直接從封建社會退步到了奴隸社會。

最大的問題是反抗此起彼伏,晉軍前期的殺伐造成了仇恨情緒,接著各地胡人又被迫繳納財產、負擔修建工事的沉重勞役,壓迫之下暴|動頻繁十分正常。特別是臨近北部修建的工事進度十分緩慢,沒過幾天就有契丹游騎襲擾,邊軍一般是一面拿武器一面拿工具建造工事。從柳城出來的騎兵四處鎮壓,流血沖突每天都在發生。杜暹「治理」地方的才能顯得生硬呆板,下馬治州的才能實在比不上行軍布陣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