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說話(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89 字 2020-06-18

全天下消息最靈通的地方自然是長安。營州一打仗,當地逃難的百姓、毛皮葯材商人、跑江湖的三教九流共同將戰爭的訊息向四周擴散,可這樣的擴散速度有限,而且傳風聲的人也沒親眼看見戰場發生的事,沒事誰也不能因為八卦冒死跑到血淋淋的戰場上去做戰地記者吧。這種事還有一個途徑傳播,那就是邸報,通過邸報傳的事兒就靠譜多了。但邸報是長安先收到奏章,再從大明宮發出來的軍政信息,所以長安離營州遠卻可能比中途的許多地方都先獲知時事要務。

先是傳捷報的人馬從「天街」高調地喊著呼嘯而過,正好瞧見的人們只能模糊地知道:杜暹在營州打贏了。至於過程如何還得等「宮門抄」,一些篩選過的朝廷內部機關報內容會直接張貼於宮門公諸於眾,像這種打了勝仗的好事兒還不得貼出來恨不得讓全天下人都知道?

一等宮門抄出來,這事要不了幾天全長安城都會知道,然後會通過驛道向各地傳播。上到士大夫下到庶民販夫走卒,關注新鮮事的心情沒多少分別,不然某日和三朋四友在茶樓或路邊茶水攤坐下來一閑扯,大家都知道的事兒你啥也不知道還不得被人當猴子一樣看。

不過各個階層獲悉信息的途徑不同罷了。那篩選過的邸報一貼到宮牆上,自然有識字的人上前閱讀抄錄;但很多市井小民壓根就不識字,而且很多人不在城北這邊活動,長安又大不能人人都大老遠專門跑來瞧,升斗小民關注時事可以,在他們心里最重要的還是眼下養家糊口的那點事,於是就有很多通過口頭轉述的方式了解狀況的人。營州大捷這樣有武功打斗有名人在故事,是上好的藝術材料,還有一種流行的傳播模式:說話曲藝。酒肆茶樓甚至青樓妓|院吃喝玩樂的地方,總會有許多節目讓大家喝得開心玩得高興,表演的方式多樣,有動物戲傀儡戲有真人戲,有唱歌跳舞的,也有講故事稱為「說話」的節目,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為諸如說書講史等節目。

此時的長安城多年沒有經歷過戰火,不管宮廷廟堂斗得如何如痴如醉,總是沒有發生過被亂兵劫掠滿城的事。晉朝取代唐朝是在唐朝國力仍強的時候,更沒有原來歷史上被別人幾次光顧首都的經歷。承平日久之下,城市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除了商貨交易,各坊各街的酒肆茶館等服務行業遍地開花。

長安人口北密南稀,最稠密繁華地段是北部分屬長安、萬年兩縣的東西兩市,尤以東市附近最為繁華,因為大明宮在東邊,最有錢的無非周圍的勛親貴族朝廷大臣,資源自然就向這邊集中了,特別是東市周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熱鬧喧囂。宣平坊這邊從坊門進來的一條大街全是酒茶客棧幾乎見不到民宅,其中一家茶樓掛起牌子「都山雷劈東夷兵」,講的就是營州之戰的始末。

正門廳中是人滿為患,還有沒座的一直站到門口。這種地方講故事始末自然和真實的事件有所出入,為了說得更加精彩還進行了加工虛構,反正就是個娛樂大概是那么回事兒就行,也沒人認真追究。

今日的說話人正講到都山大戰雷擊敵兵那段,大概內容看牌子就知道了。本來是大戰,結果一經加工說得像是神話故事一般,說杜暹得了神劍召喚雷公在陣前施起法來,敵酋李失活令巫師對陣,「巫術乃邪門歪道,雷公乃天神,自古邪不勝正,『嘩!』一道閃電下來,法陣中黑煙俱散,人馬驚走。再看那胡人巫師,已是跪地求饒……」

剛說到這里前排的一個穿綢衫的紈絝就很沒禮貌地打斷道:「咱們只聽說過雷公雨神,何時親眼見過?若是陣前真能呼風喚雨,朝廷封幾個神仙便是了,還征那么多兵干甚?」

眾看官一聽言之有理,便起哄附和。木台子上的說話人辯道:「昔有三國諸葛孔明赤壁祭天借東風,今有杜總管都山請雷公,天助是一回事,對陣打仗又是一回事,豈能混為一談!」

那紈絝看官又道:「杜總管尚在長安時,我是在街面上見過他的儀仗的,騎在馬上風儀自不必說,可怎么看也是常人,未曾見長著三頭六臂,到了都山忽然呼風喚雨豈不怪哉?」

眾人在這種場合最喜起哄弄出點事兒熱鬧熱鬧,台子上的人見有人扯台,神色已變得十分難看。就在這時一個戴著襆頭穿月白長衣的中年人「啪」地一聲甩開紙扇,翹首道:「什么電閃雷劈,那是炮,新造出來的一種兵器罷鳥,和弩炮、投車一樣都是兵器。那蠻夷之人以為是天上來的雷電是情有可原,那些人見識少哪里知道天朝厲害之物,可天子腳下還有人這般說,豈不貽笑大方?」

「原來是許先生,可是住在安邑坊北街的許先生?了不得,人家那是當朝大臣……門下做賓客的人!」人群中有眼尖的認出來就嚷嚷。

那許先生吹了吹山羊胡,難得那么多人將他捧為大人物,便洋洋得意地多透露了一點料:「聽過火葯罷?有個道士在家煉制,不慎爆炸把屋頂都給沖塌了,道士跑得快也被炸了個半死。這玩意一炸土石橫飛,若是填到鐵炮點炸開會怎么樣?那炮丸飛出去肯定比投車拋石頭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