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雁塔(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57 字 2020-06-18

張說帶頭回答了問題,說是大的鉛球先落地小的後落地。然後他又上書對河北修工事以及封疆大吏的人選言論了一番,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薛崇訓頓時意識到大臣們把鉛球的事兒當成猜謎,想得太多。

就是這么一個小問題,他們也能想到邊防那檔子上去?薛崇訓琢磨了很久了,自己也愣是沒想通,他們是怎么聯想的……這中間有一點關系嗎?

於是他下旨讓張說找人去大雁塔做個實驗,他自己是不打算去,這種常識性的東西實在沒什么興趣看。或許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但鉛球本身密度大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其他人就覺得新奇了,聖旨讓把兩個鉛疙瘩從大雁塔上往下丟,再無聊的事也變得有意思起來。幾個學士和宰相也想去看,但又覺得一品大員的儀仗過去太惹眼,便叫了一個郎官穿官府帶著南衙衛士出宮城去辦,而張說等人則換了常服低調行事。

大雁塔位於長安城東南,在慈恩寺的正門外,一開始是唐高宗撥款修建,給西天取經回來的玄奘大師藏佛經用的,高五層。後於武則天執政時期重建七層青磚高塔,成為了長安一大顯眼的建築。

城南本就人煙稀疏,福寺這邊平日人氣也不怎么樣,今天忽然涌來了許多人,引得市民路人紛紛圍觀。後來的人們見一大群人堵在雁塔下面,忙問出了什么事,有人說是新科進士「雁塔題名」,又有人鄙夷地說:現在是考進士的時候嗎?哪來的新科進士?

議論中的雁塔題名就真是這個地方,正所謂「曲江流飲、雁塔題名」此時已深入人心。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新進士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以至於「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

也難怪市井小民一見這里熱鬧,最先想到的就是進士們的風雅事。可掐指一算,這會兒哪來的新中進士,時間不對啊。人們並未因此減少熱情,圍觀是百姓們的一大樂趣,有的人甚至關了店門專門跑過來湊熱鬧,甚至都不知道這邊在干什么……

就在這時,一個衣衫油膩膩的年輕漢子得意地嚷嚷起來:「我知道官府要作甚了!」他一嗓子出來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有認識他的人馬上笑道:「文屠夫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

周圍的人見他那么一副邋遢形象頓時一陣哄笑,有不認識此人的只覺得奇怪,屠夫前面還加個文字,牛頭不對馬嘴的兩個詞兒怎扯到一個外號里?

原來這殺豬的青年竟有些來頭,姓龍名韜。龍家本是岐州殷實之戶,文屠戶從小讀書識字,父母是望他考科舉進入仕途發展的。不料一年發生大地震,岐州官民死傷慘重,文屠夫全家都被埋在了廢墟底下,他本人因為神策軍日夜兼程到達後救災,僥幸被挖了出來還沒死,撿了一條性命。可是家破人亡殷實的根基一夜之間毀於一旦,文屠夫身無長物又不事生產,生計都成了問題,總算聯系上了在一房親戚,卻是在長安市井間開肉鋪的小民。左右總有落腳的地方,他也顧不上挑挑揀揀了只得跑來長安投靠。

這下他想做官的夢想完全破滅了,其實像龍家那樣有點家底卻無士族或官場人物的關系,又無人指點在文才上也不算突出,本身考進士就希望渺茫,或許還能通過經濟上的手段來想想法子,可投靠了親戚之後就真的一點辦法都沒了。一戶殺豬賣|肉的人家,拿什么去和朝臣名士結交?而且親戚家很快也不喜歡這個人了,年紀輕輕的什么也不會干,除了識點字就只會斗雞玩物,又沒錢了有什么用處?這家伙還有個惡習,很好賭。這樣的人在親戚家混吃混喝,沒少遭白眼。

文屠夫也算識時務的人,總算漸漸學會了討生活,在肉鋪里幫忙殺豬。又因為好吹噓賣弄文詞,結果被左鄰右舍賜了個外號「文屠夫」,倒也適當得很。

別人嘲笑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他早就習慣了也不見氣,依然笑嘻嘻地說:「您還別不信,正巧官府里有個朋友,我打聽好了的。」

一個斗雞眼的錦衣後生「嘎嘎」地像鴨叫一般大笑了一陣道:「霍?官府里的朋友,好厲害,怎沒把你也弄進去當當官,再不成做個流外官小吏什么的也比殺豬強啊!你不是成天做夢想當官么?」

文屠夫臉上一陣尷尬,但很快笑容又回來了,只是笑得有點難看:「我那朋友也是流外官,哪里能輕易就把人塞進去的?不信便罷了。」

但旁邊的其他人忍不住好奇,拽住他追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隨口捧了幾句。這么一捧文屠夫仿佛忘記了剛才的不快,又吹噓起來:「大雁塔上不是什么新科進士,而是官差,他們要把兩枚鉛球從上面丟下來。啊,你問為什么要干這事兒?這就要說起當今天子一日早朝問大臣,一大一小倆鉛球從大雁塔掉下來,誰先著地啊?大臣們說大的先著地,天子卻說應該一起著地。不就派人跑到大雁塔來試了么?」

「哈哈!」錦衣後生看著文屠夫大笑搖頭表示不信,不過那眼神好像並沒有看人,而是看著背後某塊石頭。「如果有這么好笑的事,我就……」剛說到這里,卻見大雁塔上正出現了兩個抱著鉛球的胥役,正探頭探腦地往下面瞧。錦衣後生頓時愕然住了嘴,幸好沒把下半句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