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一 極不情願的妥協(十四)(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2790 字 2020-06-19

赤色黎明_赤色黎明全文免費閱讀_一四一 極不情願的妥協(十四)來自書()

嚴復不喜歡當官。書這位老帥哥懂多國語言,學識淵博,人品也很高潔。實干也好,理論也好,都是清末第一流的人才。但是嚴復不喜歡當官,因為他是真心不懂,也是真心不喜歡清末官場的那套玩意。

如果按照新中國的文化標准,嚴復是正兒八經的高學歷。66年,他考入馬尾船政後學堂,主要學習駕駛專業。五年後的72年,嚴復以優等成績畢業,先後在「建威」、「揚武」兩艦實習5年。77年到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留學地更不是什么「西太平洋大學」之類的野雞學校,而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海軍學院。他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

學成歸國之後,嚴復在當時中國海軍最高學院「北洋水軍學堂」任教,從基層教員干起,一路干到總教習,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海軍學院院長的位置。在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嚴復還要參與當時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工企業,天津制造局的營運與建設。這等學歷與資歷放在新中國,嚴復絕對是響當當的大人物。

再加上嚴復作為翻譯家的功績,以及他某種程度「思想家」的行動。如果嚴復去世,這是要在《新聞聯播》上發布消息,國家領導人親自參加追悼會,向著在花叢上覆蓋著黨旗的嚴復遺體三鞠躬。隨後追憶嚴復生平以及功績的各種媒體新聞也會持續一段時間。

不過,在滿清時代,嚴復的真正地位很尷尬。他只能稱為「不算啥」。因為嚴復「沒功名」。由於66年嚴復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不得不放棄「走科舉正途」,轉而進入「國家能夠安排工作」的職業學校學習。

在72年(同治十一年)嚴復取得選用道員資格。在9年(光緒十五年)報捐同知銜,以知府選用,派為北洋水師學堂會辦。9年0月日(光緒十六年)嚴復獲得候選道的官銜。事出有因,李鴻章在「辦理海軍請獎折」所附清單中提到:「直隸試用道呂耀斗擬請歸候補班前補用」,「候補知府馬復恆、鮑蘭征、嚴復均擬請免選本班,以道員不論雙單月遇缺前先選用」。

如果把新中國的學歷與相關位置比較的話,嚴復這個經歷大概可以形容為「由於嚴復一直從事海軍專業,沒有能通過與公務員考試,故其職位均為臨時工。」

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在滿清時代這還真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那個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考取功名是為了當官,當官是為了管人。至於專業知識,特別是海軍知識並不是一個什么特別值得尊重和認同的學歷。這個學歷,更不是能夠與科舉等同的學歷。

滿清體制之所以被稱為「落後」,就是這個制度根本沒有全面引入科學體系。這個體制被稱為「腐朽」,則是這個體制本質上是反對平等,維護等級的。

嚴復從事的海軍以及工業的學歷,以及在讓他根本不能成為這個體制中被承認的「統治階級」。嚴復在自己專業上積累起來的知識和認識,則讓嚴復在這個體制內格格不入。

當然,嚴復也不是沒有「抗爭過」,他當了官之後,四次參加科舉,均是慘敗。後來嚴復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後,也自己設計過新的「教育體系」。只是這些「抗爭」未免太無用,既改變不了嚴復的命運,也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

直到嚴復加入根據地之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歸屬感」。

人民黨建立的體制,或者說陳克建立的體制,全面抄襲新中國。通過義務教育保證人民群眾能夠通過知識來有效與社會進行溝通。專業教育則是培訓勞動者的職業能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這是陳克抄襲的口號。

嚴復曾經自己設計的新的中國教育體系里面,也羞羞答答的試著以義務教育替代科舉。在他的夢想完全是個紙面設計的時候,人民黨已經強勢開始推行新的教育體系。作為中國當時少有的理論與實踐兼備的「職業軍人勞動者」,嚴復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切學歷在這個新政權里面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出任教育部長也好,出任海軍學校的校長也好,嚴復明白的到,人民黨尊重的並非僅僅是嚴復在哪個大學上過學,而是嚴復通過學習得到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人民黨的教育體系,不是在培育專門當官的人,而是在培育能干事的勞動者。官員則是通過內部選拔機制從各個行業的勞動者中選拔出來的。

嚴復一生的郁悶在根據地得到了消解,嚴復一生的希望在人民黨根據地得到了實現,這是嚴復死心塌地參加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袁世凱邀請嚴復出任共和國內閣總理的信件交到嚴復手中的時候,這位老帥哥第一個感覺是「袁項城你是在開玩笑吧?」

滿清官場給嚴復留下太多「一點都不美好」的回憶。放棄在根據地大展拳腳的舒心的日子,跑去當一個注定被各方刁難的「內閣總理」,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嚴復認為自己除非犯了精神病,否則的話絕對不會去搞這等幺蛾子。

可陳克的態度令嚴復很是意外,完了嚴復交上來的信後,陳克平靜的說道:「嚴復同志,如果是組織上要求你出任這個總理的話,你願意去么?」

「為何?」嚴復認真的問道。

「開會的時候我會專門談到這件事。」陳克依舊平靜的說道。

就根據地里面的干部對陳克的觀察,一般來說,陳克露出這種平靜神色的時候,那是出事了,陳克已經集結起大部分腦力去面對這個問題。與其說這是陳克裝出的平靜,倒不如說是陳克在進入激烈斗爭狀態前進行的自我調整。

「什么時候開會?」

「馬上。」

陳克與絕大多數20世紀7、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樣,對於宣傳有著一種厭惡。認為這些宣傳大部分誇誇其談。同樣,陳克經常會被歷史上黨的先烈們的英勇事跡感動的熱淚盈眶。

直到自己干起革命來,陳克才逐漸有了屬於自己的分析。改革開放後的宣傳很少講具體事情的流程怎么做的。只是把某幾個「英雄行為」無限制的擴大。然後在這些行為上塗脂抹粉。本來好好的事情,經過這么一番加工,珍饈美味也變了令人惡心的狗屎。

就如經常出現的「視死如歸」這碼事,如果遇到危險的時候,誰都想首先追求自身的安全,避免死亡。只要是人類,都會如此選擇。陳克絕對不想死於非命,因為這是寫在人類基因當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陳克現在所處的位置,讓他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被諸多力量暗殺的目標。面對這個事實,陳克只能接受,而且完全不去畏懼。為了完成當前的工作,需要陳克活下去繼續工作。就如同陳克穿梭在戰場上的時候,他要去殺死敵人完成任務而不是優先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