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 土糖寮(一)(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2026 字 2020-11-28

常師德舒舒服服的坐了下來,又舒舒服服的喝了口茶,忽然對文同說:「看來還是出來好,這腐敗勁!不知道有丫鬟沒有?」說著東張西望的。

「回稟師爺,沒有丫鬟,只請了兩名仆婦做飯洗衣。」文清恭恭敬敬的回道。

「小郭真不會辦事,沒丫鬟怎么行――」正說著話,忽然發覺兩個僮仆都在掩嘴偷笑,意識到自己說話不夠謹慎,形象大受損害。

文同卻沒他這番心思,關照廖大化,要他派人出去再找找過去在這糖寮里打工的人,要是願意回來繼續上工的,可以回來――工價從優。廖大化答應了,吩咐人出去尋找。

兩撥人出去了,期間文同和常師德面對面的坐在17世紀的晴空下,聞著威風送來的腐爛的牛糞、甘蔗和糖的氣味,喝著茶,四面圍繞著是十多個人,一個個的屏氣凝神的站著。鬧得兩人有點不自在,後來總算是說服廖大化也坐下了,其他人還是站著。

「本來叫我出差,我還有點怕。」常師德的眼睛熠熠生輝,「想總是呆在臨高安全,沒想到出來之後就一大地主的做派,早知道就該申請去當情報員什么的。郭逸那小子,大概小老婆都討好了,起碼也有四五個通房丫頭了!」

「你也討一個不就是了。」文同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他對自己的擔子憂心忡忡。

一個小時之後,兩撥人都帶了來了。糖寮的工人來了三個,文同通過翻譯一問才知道,這三個都不是技術工,按他們的說法,整個糖寮用的工是五個人,煮糖師傅、榨蔗、管牛、燒火、雜工。原本種蔗的農戶,煮糖和榨蔗都是他們家自己出人。

「東家要做糖,得請一位好得煮糖師傅領頭才行。」負責燒火的人稟報,「不然火候不好掌握,加灰多少也吃不住,出糖多少大有不同。」

文同點點頭,問他們整個生產的流程是什么樣的?能不能現場演示以下看看?燒火的說表演下可以,但是他們都不是煮糖師傅,產出的糖未必能用。

「叫他們只管做就是了,」文同關照翻譯,「煮糖好壞的事情不用管。」

當下三個人嘀咕了一番,便動起手來,又請了兩個鏢師打下手,從牛棚里牽來頭牛,運來幾捆甘蔗。廖大化知道文掌櫃嫌土糖寮里不干凈,趕緊又帶著手下人把整個土糖寮全部打掃一番,清洗了用具。這才開始動手制糖。

工人先削凈甘蔗,捆扎成擔放在木轆旁,這種木輥是用荔枝木做成,堅硬無比。一人放蔗入轆,一人趕牛帶動榨轆轉動,先拉動第一個轆,通過木齒帶動第二個轆。木轆互相擠壓,連續三次才擠干蔗汁。

第三次擠壓時,工人還要將轆向里調整的再夾緊些,使蔗渣榨得更干。壓榨出來的蔗汁沿轆流下底座溝槽,通過竹筒流入大瓦缸沉淀。

文同看得十分仔細,這木榨轆的榨力看似很大,實際還不如他後來見過的清代榨轆,起碼那也是石頭的,在硬度上要高得多。他用手捻了下甘蔗渣――三次壓榨之後蔗渣里留下的蔗汁還是相當的多。

這樣壓榨了差不多四十分鍾,用來牽引榨輥的水牛已經渾身出汗,腳步也慢了。看來耗力是很大的,工人開始換牛,文同問了一下,每次壓榨的時侯要榨蔗捆四把。一晝夜換牛要三十到三十五次。難怪這糖寮要養四五頭牛之多了。

他讓人稱重了下每捆甘蔗的重量,又在心里默默的心算了一番,這種加工手段,一晝夜不停歇的加工只不過加工將近到2000公斤而已。而且據工人說,有時侯木榨轆還常會有損壞的現象,要停工修理。損耗的時間相當的多。

「有用石頭的做榨轆的么?」文同問。

工人們都說沒見識過,本地的糖寮沒五十也有三十家,從來沒聽說過用石頭做得。

文同點點頭,看來這一技術改進是在清代出現的,石榨轆的話,每晝夜可以處理2500公斤,效率提高就大得多了。

榨出來的甘蔗汁,在經過初步的沉淀之後,草草的撇去上面的碎片草莖之類的,然後被倒在大鐵鍋里煮,三口大鍋呈品字形排列著,文同沒看出這種排列方式對生產工藝或者效率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唯一想到的大約是這種辦法可以集中用熱?

甘蔗汁汁熬煮到漿液,將沸未沸的時侯,原本是燒火的這位工人開始用大勺聊去上面的泡沫和雜物,接著,用從石灰包里用甘蔗葉包了些石灰過來,灑了進去。

「石灰?」常師德挺吃驚的。

「用來澄清糖液的。」文同解釋道,為了除去蔗汁中的混合物,獲得較潔凈的結晶體,一個重要的工藝流程就是在過濾除去不容物後再加入澄清劑,現代糖廠常用的澄清劑里就有石灰,在古代自然也是如此,石灰比其他諸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過磷酸鈣之類的澄清劑要好獲取多了。有些地方做土糖會使用草木灰,作用是類似的。

「可是這石灰不就溶到糖水里去了嗎?這么說白糖都含有石灰?」

「不,實際上是和甘蔗汁里的各種雜質中和分解掉了――」文同不厭其煩的解釋道,「不管是白糖還是紅糖,里面都沒半點石灰的。」

「這我就放心了。」

這時侯甘蔗汁已經呈現出黃色,幾個工人一起動手,把鍋子里的甘蔗液倒入第二口鍋子,慢慢的蒸發其中的水分,同時在第一口鍋子里重復剛才的過程。

待到然後把含糖量較高的蔗汁移入第三口鍋,加入些油。文同問:「你們加得是什么?」

工人忙回稟:「是花生油。」

「花生油?」文同納悶,他記得糖業書籍上說過,脫色處理最早是加入牛乳,中國人用的方法是雞鴨蛋的蛋清,作用原理是用蛋白質去除掉里面的雜質,油算蛋白質么?

納悶歸納悶,他決定繼續看下去,蔗液煮成稀糊狀後取出注入「瓦溜」,這東西文同當年見過清代實物,現在看來幾乎完全一樣:圓錐體形,上大下小,高約1尺多,底尖端有小孔,用禾草塞住,擱置在一個大瓦缸之上,讓其慢慢的結晶。含有大量雜質的糖液會順著茅草從下面的小孔慢慢流出,最後在「瓦溜」里只剩下純晶體的糖。文同問了一下,知道一個瓦溜能夠出赤砂糖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