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680 字 2020-12-19

為了避免人多擾民,林延潮讓虞城縣縣衙里大部分吏員先回城。隨行的是黃縣丞,顧主薄,徐典史兼數名吏員,以及自己隨從前往高家集。

顧主薄鞍前馬後,給林延潮獻殷勤,可以看出他對虞城縣縣令志在必得。

縣主薄乃正九品,縣丞則為正八品,雖說顧主薄比黃縣丞官位低,但黃縣丞是秀才出身,若非潘季馴保薦,他是當不了官的。而顧主薄則是正兒八經的舉人出身。

在大明進士出身的官員,就算任知縣,多也是去任附郭縣(縣治設在省城,府城,州城)的知縣。

附郭縣知縣,就相當於縣,同府知縣中以縣知縣為。比如現在商丘知縣呂乾健就是萬歷五年的進士。所以進士出身的官員,很少去虞城縣這樣的非附郭縣,擔任知縣。

在以科甲出身定升遷的大明官場上,舉人出身的官員,碾壓吏員出身的官員的,所以與比自己官位高的黃縣丞,顧主薄擔任知縣的機會也是不小。

所以這時林延潮的態度至關重要,顧主薄對他不免抓緊巴結。

顧主薄向林延潮介紹道:「這高家集一共一百二十余戶,下官去年在此,效仿江南建立社倉,去年大飢,社倉放賑,沒費朝廷賑濟糧一石。」

林延潮聽說社倉,不由露出認真之色,這社倉之制乃朱熹所創,民間自籌糧食,春時借糧給百姓,秋時老百姓還糧,加收兩成利息,性質與林延潮將在歸德府推行的青苗法完全相同。

但社倉乃民間自治,與青苗法官辦,社倉比青苗法最大的優勢,都是鄉里熟人,杜絕了官吏從中剝削,以及惡意攤派。

就以災後來說,老百姓借社倉里的糧,雖要利息,但比官府放摻沙摻樹皮的賑災糧好了不知多少,所以百姓寧可去借社倉里的米糧,也不願吃官府的免費賑災糧。

林延潮聽聞顧主薄在本縣推行社倉,對他不免高看幾分,後來聽說他的社倉,乃是募集民間大戶的糧米,由官府出面作保,分派給民間時,不由一曬。由官府經手,這與青苗法還是沒什么區別,這不附和朱熹創立社倉的初衷。

林延潮心底雖這么想,面上還是贊道:「顧主薄,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聽得林延潮誇獎,顧主薄大喜,但卻見一旁的徐典史露出了譏諷之色。

不久到了高家集,這時已近黃昏。

見得一行人來,高家集外幾顆枯樹上的烏鴉頓時呱呱直叫,然後集里頭的狗,跑出集門來對著人汪汪直叫。

高家集四面圍著一層黃土夯築的土圍牆,土圍牆里冒出道道炊煙,一副農家田園的景色。

一行人到了集門口,集內的里長,鄉約,圖正早就在集口的申明亭處等候多時。

歷代朝廷推崇的都是&#o39;皇權不下縣&#o39;的政治,縣以下的鄉里一般都是宗族自治。申明亭就是里長,鄉約與老百姓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有時還要在此**,如大明律里的律規,所以大部分老百姓雖目不識丁,但不等於就是法盲,他們大多能懂朝廷法律,這是鄉里長期普法的結果。

不過朝廷法律還是要與每個地方民情結合,為了約束百姓,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一套鄉約。

鄉約也就是本地鄉人共同遵守的約定。制定鄉約後,官民共推舉一名約長,以及約副,約正等,維護地方鄉約,並管理社倉,社學,保甲之事。

來迎接林延潮的就是高家集里長,約長,圖正(管理魚鱗冊)河長,社學塾師。

這些人的身份,兼於老百姓與吏之間,既他們代替朝廷治理地方,負責催科,夫役,也是代老百姓向官府轉達民意。

黃縣丞,顧主薄等官員一般是不會與這些鄉人打交道,唯有徐典史出面。典史雖是朝廷命官,經吏部銓選,但他沒有品級,連從九品都不是,屬於不入流的官員。

有句話形容就是典史,一命之榮稱得,兩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銀領得,四鄉地保傳得,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書得,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門開得,九品補服借得,十分高興不得。

林延潮這等上官下鄉,黃縣丞,顧主薄好歹還能在他面前說得上話,但徐典史除了在一旁陪笑,連插話的資格也沒有。但典史在老百姓眼底,可是比縣令更了得厲害的人物,人人皆懼。

因為典史主管縣里緝捕,刑事,類似於縣公安局局長。縣里有什么案子,都是他下地方打交道,手握老百姓殺生大權,故而是人人懼怕。

平日徐典史下鄉對於老百姓都是擺足了架子,但今日林延潮在場,他收起了原來那一套,對里長和顏悅色地道:「今日府里的老爺下鄉觀風,老爺為官素來愛民如子,一會問話時,你們有什么說什么。」

眾鄉紳對望一眼,他們這等鄉里,平日不說知縣,就是連典史也是一整年不見一次,而府里的官員下鄉卻是頭一次。

里長道:「不知府里老爺下鄉,草民等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里長與林延潮隔了好幾層,怎么也歸不到他管束。林延潮沒必要對他們擺什么架子,反而十分親民地道:「本官路經視察河工,聽聞縣里有位官吏,娘舅是高家集的人,故而就想下鄉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