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4437 字 2020-12-19

郭正域道:「本用心為擁戴之事,但經中涵你這一番話,打消了此念頭。」

說完郭正域,方從哲都是大笑。

方從哲道:「我何嘗不心急如焚,但苦於人微言輕。你看這准字古字下面有一個十字,古今文書平移,皆用此字,但後來寇准為宰相,為了避諱准字減此十字,至今不改。」

「這宰相之尊由此可見一斑,但此相體本朝除了張太岳外,無一位輔臣可復見!實為可嘆可恨!」

郭正域點了點頭道:「要行新政變法,至少也要君臣共治之局。這一次吾入京,縱不能面聖,但也要以此諫之!」

「美命,不可亂來!」方從哲急道,「你方才還不是說打消念頭嗎?」

郭正域笑道:「我豈會如此毛躁。」

說完郭正域從袖中抽出一疏來道:「這是我要呈給天子的奏章,中涵替我把一把關。」

方從哲見此猶豫一下,然後從案上取來叆叇戴上看了起來。

「改遼東都指揮使司為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遼東建制上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如楊鎬雖在遼東作參政,但卻是寄銜在山東。在遼東都司更北的則是奴兒干都司。

明成祖時國力強大,朱棣派宦官亦失哈九上北海,對奴兒干都司的女真各部進行安撫。此舉類似鄭和七下西洋,只是規模沒有那么大。

當時東北女真各部通過與明朝的往來,甚至將明朝的絲綢渡海賣給日本北海道的松前藩。

這條路線也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松前藩之地就是蝦夷族所居,而這明朝從東北流入的絲綢,也被稱作為蝦夷錦,成為日本稀世的唐物。

方從哲看了郭正域的方略,微吃驚道:「美命,你這是何意?」

郭正域笑了笑道:「就是奏疏里的意思。」

「美命!」

郭正域撫須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故而能齊家者必修身,能治國者必能齊家,能平天下者必能治國!」

方從哲明白了郭正域的意思,當即道:「美命,你是要在遼東用事,迫朝廷變法嗎?」

郭正域道:「中涵,現在不是洪武永樂之時了。奴兒干都司名存實亡,朵顏三衛亦是叛亂,為何如此?去年今年草原都有白災,開市只是權宜之計。更不說虎視眈眈的察哈爾部及女真,朝鮮。」

「若我們現在不經營遼東,若將來遼東有失,則天下必然震動!恩師在朝鮮義州設鎮屯兵的用意不正在於此嗎?」

方從哲額上冷汗滴落道:「美命果真思慮周全,從哲於朝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但論及事功,著眼全局實不如兄。」

「要設立遼東承宣布政司使,如此將財權,人事,皆獨立於山東。這不失為妙策。但這錢從何來?人又從何而來?朝廷給嗎?單論山東地方怕也是不肯吧!」

郭正域道:「故而我這才找中涵助我一臂之力!」

方從哲想了想微笑道:「我也有一事相求,請美命推於東阿復起,重任禮部尚書。若不如此山東地方官員不會同意遼東設布政司。」

二人相視一笑,隨後方從哲從櫃子里取出一壺酒來道:「美命,你我喝兩杯!」

郭正域點了點頭。

這時郭正域忽舉杯停止,方從哲問道:「為何不飲!」

郭正域道:「中涵,你說我等為官一任,來來去去不過二至三年,但對當地百姓而言卻實如父母一般,萬千百姓的禍福就在一念之差。而文淵閣里來來去去那么多輔臣,志以天下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兩百年來,唯有張太岳也!」

方從哲笑道:「方才美命還不願恩師以相位換太岳的名位!」

「不願是為恩師個人,願則為了天下蒼生!」郭正域感慨道。

「我漢家氣節延綿千年至今而成風骨,這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之氣會在天下讀書人代代相傳。」方從哲道。

「那也要看天子肯不肯用,敢不敢用,」郭正域嘆道,「恩師不在廟堂上我等也當事功!」

「說得好,先以此酒先敬張文忠公!」方從哲笑道。

「但盼有沉冤得雪的一日!」郭正域點點頭道。

二人將美酒灑在地上,室內頓時酒香撲鼻。

二人都是大笑,然後各滿一杯落肚!

二月春寒料峭。

而在運河邊,一所書院已是建成。

聽聞林延潮講學開辦書院,保定巡撫劉東星可謂出錢出力,當地官員也是極力配合,故而不過數月功夫書院即已建成。

建一座書院容易,但書院何去何從卻是不容易。

書院名為學功書院,學功是林延潮的號,也是以學為功之意。

此書院距京師不過百里地,兼之靠近運河,著實方便。

學功書院與鰲峰書院不同,分文,理兩大學院。

文學院由林延潮兼任院長,副院長則是徐火勃,理學院則請趙士禎,徐光啟二人兼任。他們反正任中書舍人也是有名無實,而在京師鼓搗那些東西也不被傳統士大夫所認可,因此索性就搬到書院來研究。

書院落成之日,文學院又稱作精一學院,出自當年林延潮在鰲峰書院所講的精一之功,糅合了王陽明所言『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代表了事功之學在於惟精惟一。

精一之功用人話來概括就是,先設定目標(道心),確定目標與現實(人心)差距,既不可不切實際,也不能太佛系,找出方法所在(惟一),然後通過解決問題去實踐事功(惟精),最後通過實踐達到目標或接近目標。

比如要賞花除草,去除草即可,既不要斬草除根,也不用違意接受,一心一意去為之好了。從心而為,不是為而累心,說到底即是『知止而後有定,定生靜,靜生安,安生慮,慮而後能得』。

此論化自儒家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林延潮謂眾門生,這一句小至修身處世,大至為官治世皆可用得。

而理學院則稱為有貞學院,這是為了紀念徐有貞所名的。徐有貞曾任鰲峰書院講師,後在任職的路上病故,但他所寫的先後兩本潞水客談,卻成為了有貞書院的宗旨。

在潞水客談中所言,天下務農之學有兩等,一等是盡地力,一等在於勸農桑。

盡地力就是讓同樣大小的田種出更多的糧食,勸農桑則在於讓更多人的去種田,或從事種田有關之事。

精一書院就是勸農桑,而有貞書院在於盡地力。

當時大多讀書人務得都是勸農桑,但後世讀書人學盡地力的更多。

故而讀書人嘛,難免兩等學說都是彼此相視。但菜雞永遠都是互啄的,高手則知長短互補。

至於學功書院的宗旨也改了。

人才不是木材,砍下供人取暖,而是要為參天大樹。

為國儲才,為科舉之用不是書院宗旨,而是志在讓人人皆盡其才。

聽說不以科舉為正業,徐火勃等人都是嚇一跳,如此書院哪開得下去?又有哪個讀書人肯來?

不僅如此,學功書院還改了以往勵學金的制度,沒有上舍中舍外舍之分,對於學習優異的學生也不提供免費食宿,且供給膏火銀。

不僅如此書院學生食宿書本學費自理,一學三年畢業時還要進行考核,若考核不過,書院不承認你是書院的學生。

這一下眾人皆驚,從來沒有聽說如此辦書院!如此哪里能吸引到優秀的學生至書院就學。

而林延潮則不介意此,對於書院學生不設門檻,但凡能交得起學費,一概收入門下。

這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舉動,又是引起了徐火勃等講師們一番驚世駭俗的討論。

如此林延潮還打算書院第一期招收三百人,但凡十六歲以上的讀書人,出得起錢的都可以來(劃重點)。

自書院在新民報上放出招生廣告後,徐火勃等做好無一人上門的准備,但哪知短短數日竟有一千余人報名書院。

因此徐火勃又是一番『震驚』,最後因院舍不足,林延潮對書院學生進行一番難度極低的考試,剔除了一些連字都寫不好的『讀書人』,最後收了一千人。

其中精一學院七百人,有貞學院三百人,大多人都是沖精一學院來的,若非精一學院收滿,有貞學院連三百人都招不滿。

於是林延潮就在學功書院駐扎下來,以後與顧憲成,鄒元標的東林書院形成一南一北兩大書院。

本來林延潮在閩中辦學,地處偏遠沒有那么大影響力。但經此一事林延潮等於幾乎將書院開在天下腳下。

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路經此處,無不聞名前來拜訪,因此學功書院名聲越來越大。

甚至連進京作官述職的官員,也要來此拜會林延潮,官場上有諺『未去朝天子,先來謁學功』。

夏去秋來,學功書院再度招生,又收一千學生。林延潮向著三千弟子又近了一步。

當然林延潮也很忙……忙著造人,林淺淺有孕,數月之後為了林延潮誕下一女,閨名單字一個雙。

林延潮喜不自勝,書院開辦,又得一女,但覺得此生足矣。

而天下仍是大旱大水兵事不斷,一片如火如荼。

林延潮有時一別書院,溪邊泛舟釣魚過著不問世事的日子。

雖說林延潮不問世事,但朝堂大事還是不斷傳入他的耳中。

郭正域向朝廷提議設立遼東布政司之事,輔趙志皋,次輔張位還以為是林延潮的主張,來信咨詢打探。

於慎行起復出任禮部尚書,多次請他回朝主政。

閑居在家的申時行,沈鯉來信責他『不諳大體』,枉費他們多次舉薦的心意。

這些都是歷史上從未生過的事。

林延潮於來信一笑置之,歷史軌跡早已改變,如同一個車輪碾過雖是一遍又一遍,但車不知不覺已是行了許遠,注定了不是當初的路線。

日趨紛亂的天下大勢,又潑上了一瓢油。

闕左門前的宮道,郭正域拄著鐵柱杖,一步一步行著。

此鐵柱杖是天子所賜,一般是給致仕大臣的恩典,這一次特賜給郭正域,一來是因他遼東軍功之故,二來是為當年打斷其腿虧欠的補償,三也可能是同病相憐。

鐵柱杖頓在宮道上的青磚上,鏗鏘有聲,眾官員都看了過來。

眼下郭正域不再是當年順天府知府想打斷腿就打斷腿的讀書人,他已是正三品大員,朝廷的封疆大吏,主理遼東。

而今日廷議議論是否設立遼東布政司,正是由六部主事以上,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連同科道合議。

此議正是由郭正域倡議的,經過內閣核准後下兵部部議,再交廷議而決定。

此議能經內閣核准已是極難,再經兵部部議更是難上加難,無論最後廷議上能不能通過,足見郭正域的能量了。

宴廳內的閣臣沈一貫打量四周,一旁的兵部尚書石星正與他的同鄉禮部尚書於慎行談笑風生,而廳外的郭正域令他頗不舒服。

當初他因一己之私用自己的學生為庶常,而將郭正域拒之門外,失去了成為對方教習師的機會,沒料到而今對方竟官至遼東巡撫。

更令他不舒服,郭正域不過是林延潮一個門生而已。

更不用說出任皇長子講官的孫承宗,新民報主編方從哲,還有幾乎穿一條褲子的於慎行,現在石星也因與於慎行鄉黨的緣故,隱隱倒向了林延潮。

林延潮還未回朝堂上,一旦回到朝堂上又如何?

「肩吾,怎么臉色不好看?」於慎行與沈一貫說話。

於慎行與沈一貫是同年,又一並入翰林院,當然了解這位年兄『忌刻好勝』的性子。至於他與郭正域的過節,也是了解一二。

沈一貫自不會把心事與人說,而是道:「可遠兄,莫非會看病否?」

二人笑了笑都是看向門外,廷議即將開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