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山河表里(1)(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249 字 2020-06-25

和老徐說的差不多,張寧通過多次和官軍交手,以及對朱勇軍的長期打探,實際對官軍已經了解得不少了。湖廣這邊的衛所兵,戰斗方式還是以肉搏為主;明軍主要遠程武器不是弩,而是弓,但因為內地這些年疏於訓練,實際能用好弓箭的士卒並不多。至於火器中的神槍,是管狀武器里面裝填火葯和箭矢……氣密性可想而知,射程和威力也就不難判斷了;手銃是一種可以單兵使用的管狀火器,屬於火門槍一類;總之明軍使用的火器和張寧制造的重型火繩槍根本就不是一類。

因此從綜合考慮,人數比例五比一,但戰斗力差距遠遠達不到五比一;不過朱勇的軍隊仍然有極大優勢。

等老徐說完,周夢熊便不慌不忙地站了出來,從袖子里拿出一卷文書,向張寧拜了拜,等他旁邊的徐文君走下來接文書。周夢熊說道:「我這幾天擬了個作戰的法子,僅是建議。」

張寧一邊一邊說道:「周將軍盡可當著諸位的面說出來,讓大伙參詳參詳。」

周夢熊的五官面相雖然端正,卻是一臉的胡子、長得虎背熊腰;只是歲月磨平了他身上武將的彪悍之氣,而多了幾分老練。這個人是建文帝派來的,但張寧常常准許他參與軍機,因為都是和官軍作戰的機密,他不可能把軍機泄露給朱勇。

「以當下的情形,只有在高都縣以逸待勞等著官軍進攻……在下才能有限得很,無法向殿下進獻奇謀妙計,進策無非四個字:背城而戰。」周夢熊侃侃而談,「揚長避短之法倒是應該考慮的。官軍最大的優勢,第一是人數,第二是騎兵。朱勇五倍於我,若是在開闊地展開,勢必容易從側翼包抄,陷我於疲憊招架;故在下提出背城結陣之法,在西城結陣,背靠城牆、左翼靠河,如此以來能交鋒的就只有正面和右翼,朱勇雖五倍於我,但在戰術上卻並未形成以多擊少圍而合擊的局面……

再說騎兵,朱棣自『南京之役』以來,好用騎兵,其部將也信奉以騎兵破陣之法;西南雖水交差道路復雜,但朝廷仍然以為部署騎兵能對缺馬的西南少民形成戰力優勢,所以我們只攻打了幾個小縣城就能繳獲戰馬四百余匹,由此判斷,朱勇軍中騎兵數量絕不會少。朱勇,朱能之子,很可能秉承其父作戰方法,寄托於騎兵快速迂回從側後翼擊陣;所以我建議軍陣以扁平方陣為宜,減少縱深勢必增大正面壓力,但能減少側翼的打擊面、已降低側翼威脅。」

見張寧很虛心地點頭,周夢熊頓了頓又道,「在下列舉官軍長處,絕非長寇志氣之意,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敵軍凶狠之道,方能克敵制勝。再觀我軍之長,不在武藝高下和訓練(組建才幾個月的軍隊、再怎么訓練也不比衛所兵強多少),而在於兩處:第一、勇,相比衛所兵不斷有人逃跑,我軍幾乎無人逃走,大部分從建文舊臣家出來的士卒,報必死之念,知恥而後勇,敢以少擊多、不畏強敵者,必勇於戰。第二,兵器,在下多日觀摩,火槍雖發射緩慢,但三輪擊之法能彌補缺點,而火槍具有破甲犀利之長,八十步內,必勝弓弩;另近戰主戰兵器長槍我軍要比官軍一丈三尺要長二尺余,正面接敵,應有一定優勢。」

這時張寧開口道:「那十一門火炮可以架在城上,臼炮用於擊陣效果不太好,精准太低不說,幾十斤重的石彈就算打中敵營也砸不死幾個人;兵器局研制了適用於臼炮的爆炸彈,以石頭掏空填葯、蘆管為信,不過黑火葯爆炸的威力也十分有限。不過用於較遠的地方打擊敵軍士氣,應該還是有用的。」

張寧沒有馬上言聽計從,但心里已十分贊同周夢熊的策略,什么奇謀妙計實在難以湊效,還是要背城結陣決一死戰才是終策。前陣子試圖以謀略計策拉苗人入伙,結果呢?現在張寧越來越信奉拳頭硬才是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