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25 字 2020-06-25

這時張寧又道:「近日有個消息,母妃應該也知道了。朝廷又派了幾個人主持湖廣事務,第一個是於謙,第二個是武陽侯薛祿,另外有錦衣衛的人。於謙的職務是湖廣巡撫,以其級別可以斷定,官府准備的下一次平叛規模肯定比朱勇進剿大很多,我們必須要盡快綢繆。」

姚姬問道:「你打算如何應對?」

「擴軍備戰自是從未停止,父皇這次對母妃和我的分封、以及與周家聯姻,都能讓更多的余臣後人加入朱雀軍,我們也在從辰州府篩選征募勇壯擴軍。但這些常規手段遠遠不夠,我正在考慮一項更實質的施政策略。」張寧道,「當下我們占領了辰州全境、常德高都縣、岳州慈利石門澧州。對各地的治理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清明、讓百姓安居樂業,而是怎么利用這些資源,最大地轉化為武裝實力,唯一的方法是怎么因地制宜實現軍國主義……」他意識到自己的話里有些脫離這個時代的描述,反應過來愣了愣道,「我對您說兵事是不是太過無趣了?」

姚姬搖頭道:「上次你說的西方羅馬的事兒,不是挺好么?你瞧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聽你說話雖然覺得新奇,不過挺喜歡這種口氣,沉穩專心認真;我也聽得明白,這樣的感覺很好、很近……」說著說著姚姬的臉上微微一紅,回過神來故作淡定地停止說話。

張寧的目光從她的臉上撫過,便又說道:「以往我考慮過占有大義和得到公認的重要,輿情掌握在地主士人手里,所以占領一地後都頒布了平平無奇但能讓人公認的法令,如不得擾民、善待拉攏士人等等。但情勢越來越讓這種思路走進死胡同,特別是南京漢王局勢的每況愈下,讓希望愈發渺小。武力在這種格局下顯得尤為重要,當年燕王就證實了這個道理。」

「所謂軍國,就是動用一切可能的潛力來進行戰爭。之前無論是永定衛之戰,還是高都之戰,我們與朱勇的對抗都只是軍隊的比較,湖廣明明有千萬人口,但朱勇只能控制幾千人;我們也是一樣,僅僅高都一縣就有幾萬人口,但能夠用於作戰的卻只有朱雀軍一千余人,其他人在戰爭中干什么去了?除了很不容易地拉到少數壯丁修城運輸,連糧草物資也大部分來自官府府庫,巨大的資源沒法利用到戰爭中。絕大部分人,在發生戰爭後沒有做出任何貢獻,無論是對官軍還是朱雀軍。」

姚姬很有興趣地問:「百姓既然不願意為官軍參與內戰,更不願意替我們賣命,你有何辦法?難道要強拉丁夫?」

張寧道:「作戰不只是在戰場上兵馬廝殺,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後勤軍需、鼓舞士氣等等。依我來,士氣最容易的來源就是給將士好處,沒人能夠在盤剝軍戶的同時阻止他們在戰場上逃跑……戰爭已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此時對於掌權的人,為什么要讓士族縉紳占有浪費大量資源,僅僅為了一個好名聲?我的想法首先是將各地的財富向軍事傾斜,對戰場最有利的那些人將獲得最多的好處和地位……」

……他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後,急切地就要把這項改革具體實現化。說是「周密思考」,實際上只是幾天的時間,又缺乏實地考察和定點試驗,卻要動搖千百年來的施政核心,如此下決定,未免顯得過於急躁了。不過張寧自有膽大的依據,以他現在的處境和地盤,自不必背負整個天下的興衰使命,他有什么不敢折騰的?

治略意圖是「把資源向對戰爭有利的人極大傾斜」,生產力和財富(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有人占據了大塊,那么總有一些人要吐出來。誰才是對戰爭有利的那些人?目前朱雀軍地盤的當權者,無非兩種人:第一是張寧嫡系官員幕僚,參議部的那幫人和各地駐軍的文職官;第二就是武將,朱雀軍武將經常出入參議部議事,一樣是說得起話的人。

這些參與決策的人,要么為戰爭出謀劃策,要么是帶兵動手,都是「對戰爭有利的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參與決策的這幫人沒有理由否決張寧的提案;憑什么老子流血流汗,手握生殺大權,卻要著那幫縉紳老爺坐享富貴左擁右抱?這種事如果在更大的政權里,當然會出現一些為了「百姓」「社稷」勇於站出來撈名聲的文官;但在張寧集團內部不可能出現這種人,他們大部分是些武將,文官的文化水准也不見得多高,最高的恰恰是張寧本人,那個汪知縣也不過是個監生。

參議部很快拿出了幾項具體手段。「征用」城廂地區的肥沃平坦的耕地,分封給議官將士,理由是既可以集兵於城廂堡壘,又可以屯田,這個屯田和衛所屯田不同,就如城廂土地的價值和邊防山區的土地價值不同一樣,果然那幫人還是逃不出農耕思想的圈子,首先想到的好處就是土地,而且人口密集地區的土地,占用了完全可以找佃戶租出去坐享其成,一夜變成地主;准許有功武將改任地方長官,這就是提高武將政治地位的干法,在唐朝就有出將入相的規矩,後來當權者認識到軍閥割據的可怕,宋明完全廢除,參議部的第二項策略也是意料之中,大明社會官本位,大伙想要土地之後就想要官,就這么回事。

諸多提議,讓張寧很快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副作用:可能出現軍閥割據。其實他一開始提出軍國治略,就難以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將士得到足夠的財富、政治地位,不正是軍閥的節奏?從社會進展的角度,這樣做完全就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