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武昌(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75 字 2020-06-25

冬季已經來臨,揚州尚未下雪,下的雨卻比雪還冷。

一輛氈車停靠在北城河岸邊,小雨落在頂棚上聚成水線,沿著車窗前面滴落得淅淅瀝瀝。竹簾後面,一張布滿了歲月滄桑的臉。他正怔怔地望著河面上,雨點形成的無數漣漪,還有水面一層似霧非霧的水汽。張輔不該為江浙地區的煙雲而感到驚奇的,他雖然跟隨皇上自北京來的揚州,但最早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他的生命歷經五朝,早就對江浙很熟悉的。

車廂里干燥而溫暖,只是手指感到微涼;不過外頭的路面上淋著雨的人就不是那么好受了。揚州勉強可以算作南方地區,可冬天的寒冷真不是蓋的。和北方的干冷不同,這邊冬季的潮濕,寒意能通過水氣直透骨頭,特別是渾身濕透站在雨里。

石板路上就有一隊人馬這么站在雨中,雨點打在盔甲和頭盔上「叮叮」細響,鐵葉子下面的衣服早就濕透了。頭盔的鐵帽檐壓得很低,他們一個個臉色肅然,臉色發白,嘴唇凍得發青,卻沒有一絲動彈,站得就像雕像一般。握著兵器的手指如同鐵一般僵硬。

就算是兵痞,在英國公面前讓他淋雨、也是絕不敢打傘的。實際上這不是受罪,反而是一種榮光,能為英國公站哨、將士們能在他老人家面前表現出鐵律的軍紀,本身就是求也求不來的好事。

這時一個武將在氈車旁邊抱拳道:「大人,行在侯同知到了。」

不一會兒一個穿著粗布灰色長袍的人騎著馬自崗哨中間徑直跑了過來,下馬撐起一把油紙傘,走到車廂旁邊執禮道:「讓國公在路上等侯,下官慚愧之至,實有要事稟報。」

「嗯。」張輔輕輕點了一下頭。

那穿粗布袍打扮的人便說道:「胡侍郎和武陽侯都回來了,一路到揚州的。剛到北門,司禮監的一個太監和錦衣衛的人就已等在那里;他們繳了武陽侯的劍和兵印,徑直綁了。武陽侯的部將好像還不服,要太監拿詔令,那太監陰陽怪氣地說:你也知道他是侯爺、功臣,咱們要是沒得皇爺的話,誰敢擅自綁呀?那些人聽了就不敢阻擋……」

「這個薛祿……他還會來干什么,死在戰場上多好!」張輔嘆了一口氣。

「粗布袍」愣了愣,繼續說道:「胡侍郎倒是沒人管他。不過他剛到行轅外,兵部的人就出來了,都不讓他進行宮,更不讓見皇上。兵部的人讓胡侍郎交出了兵部印信,讓他回住處呆著,哪兒也不准去,等候三司法問罪。

下官倒有幾分自己的看法,湖廣出的事兒雖嚴重,作為巡撫的胡濙可能反倒沒事。第一,要問他罪是三司法,並且是兵部出面,文官管文官的事,不是非常情況一般不會下手太狠;不像薛侯,直接就被錦衣衛拿了。第二,聽說胡濙剛到湖廣不久,就對薛祿的作戰方略提出了質疑,提前給兵部發過咨文;只是他在軍中沒什么威望可能也無法約束薛祿,以至於沒產生什么效果,但這樣一來他的罪責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第三,當初兵部派胡濙去湖廣,本身就清楚他不通兵事的,現在出了事就不好把人往死里整。」

張輔不置可否。不過他也不得不贊同旁人的說法,特別是關於胡濙的。而且雖然胡濙是個文官,但它是張輔推薦的,張輔也不想他來背這個黑鍋。

對胡濙此人,老臣張輔是知根知底的:永樂朝一結束,他就失去了靠山的人。可這回的大事忽然讓張輔發現一個奇怪的結果:一個文官,朝中無人,既靠不上朝臣更和武臣不是一路的,卻能在大風大浪之後屁事沒有,不得不說是能耐。

張輔略一思索,便說道:「你上馬,隨我去見楊公。」

「是,國公。」

光是朝里能被人尊稱公的楊姓大官至少就有三個,不過張輔要見的楊公是指楊榮。

張輔作為功臣勛貴,通常和朝臣多少要有避嫌意識的,不然你內外一氣想干什么?但時至今日他覺得,是和朝臣商量一下、讓內閣幫忙促成決策的時候了,再也拖延不得。文官當中,張輔看中的人非楊榮莫屬。永樂十六年,楊榮出任內閣首輔,之後特別在邊防軍事上多番籌劃,以至於和武將們來往較多,還收過邊將的財物饋贈。張輔在永樂時期也和他有些來往,多年過去,倆人的交情其實還不算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