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雷霆之變(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93 字 2020-06-25

如此審案,結果通常是比較公正的,畢竟眾目睽睽之下,一方之長如果顛倒黑白無視常識,名聲壞了在士紳百姓心里沒有了公信、今後如何好治理地方?

本案最順利的地方在於據說王仕順已經死了,於是把罪名加到他頭上也就容易得多,不然地方官還真會很尷尬,眼下這種局勢下怎么去拿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

接替王仕順的宋義反應太慢,當他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命案已經當眾定案。王仕順的名聲在當地士紳百姓心中更差,連營中的將士都不會認同他的這種劣跡。

而就在這時,湖廣軍永定營已經開撥兵臨城下,儀仗炮聲在城中也清晰可聞。「江西巡撫」於謙派人到城下下最後通牒,獻城則秋毫無犯,抗拒則即日炮轟城門、大軍攻城。

地方官吏士紳打聽到於謙是進士出身,議論紛紛希望守軍獻城避免百姓遭戰禍之亂。營中諸將也多有言語,想要宋義帶大伙兒投降……雖然於謙誘殺了王仕順,事兒干得不太厚道,但畢竟王仕順有「十罪」在身,別人殺得堂而皇之,最近王府上揭發出來的命案也讓人們相信王仕順不是什么好鳥、有罪是可信的。況且九江軍號稱八萬,除去虛數和充數的民夫苦工,兩三萬將士還是有的,那於謙畢竟不是白起只是個文官,難道還能把成千上萬的人都坑殺不成?

宋義的同鄉再次到中軍進言:「宋兄之威不足以服眾,不宜逆人心而動。王將軍殘殺邵氏的事大失眾望,宋兄又是受王將軍委任才主持中軍,此時因當機立斷獻城求全。」

宋義現在也有點聽得進去了,但心知自己的身份,又考慮那於謙心狠手辣,到時候能放過自己?遂猶豫不決。

他心下也害怕,便讓一個同鄉帶著親衛守大營,接替原來當直的侍衛。

不料當天晚上,忽然中軍外有人舉火人聲嘈雜,其中有人喊:「誅殺孺口小兒宋義,大家有活路!」夜色籠罩,不知人馬幾何。守營的侍衛和巡檢見火光一片哪里敢上去迎戰,竟望風而逃。

一眾人馬只有數十人便輕易涌進了中軍,頓時里面亂作一團。為首的亂軍武將帶人沖進了中軍大帳,卻不見了宋義,已讓他事先聽到風聲跑了。亂軍武將到被窩里一摸,還是熱的,情知宋義走得不久;但是亂兵人少沒能控制中軍,此時紛亂卻不好逮住宋義。帶頭的武將頓時覺得不太妙。

但幸虧事前大伙商量過的,經部將提醒之下,帶頭的武將才急忙一邊出面在營中喊話穩住中軍的人,一面派人通知平素有來往的相熟武將:已拿下中軍,前來共事。

一些武將陸續到來,接著又各自去請別營的人,大伙兒為防不測都帶了許多部屬前來,一時間大帳內外被將士圍得水泄不通。眾人吵鬧了一陣,臨時推舉一個年長好說話的老將為盟主發號施令直接占領了中軍。

及至清晨,宋義被士紳帶著家丁扭送到了軍中。原來宋義連夜奔出,到城中找地方藏身,但半夜里倉促之下動靜太大,早被城中的鄉紳發覺,人們聯絡好友各帶人丁進去就逮住了宋義,他身邊只有兩個人。

諸謀事的武將恐生變,當下就將宋義及隨從斬首;又怕他的同鄉好友事後記恨,直接不問青紅皂白便調兵沖進那幾個武將的營中,亂刀將其砍殺。

接著新的中軍便與知府衙門聯合,一起修書派人出城談判獻城條件。

於謙聞之大喜,當即回書:城中官吏軍民並無過錯,都是大明子民,今罪首已伏誅,只要開城接受建文帝的詔命,不擾民不犯罪,人人皆受律法之保護。為安將士之心,於謙要求九江軍出城將城防要地交接之後便完成受降,並不必繳械。

城中官軍很快答應了投降,武將干脆卸下兵器,直接開門請降。反正如果交出了要塞城防,繳械不繳械都是一樣的,城都沒了沒糧沒補給還能反悔再戰不成?

於謙遂大搖大擺地率永定營大軍逼進城門,列隊擺開儀仗入城,兵不血刃。那城門內外的官吏武將,又是跪了一路。於謙在馬上親自喊道:「有功名的士人免跪,隨行至府衙論功行賞,共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