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前塵影事(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689 字 2020-06-26

張老安人與兒子鬧了數日別扭,心里正憋悶,被女眷們奉承著臉色才好些,可聽著聽著,只覺得不對味。

九房老安人道:「眼見『三七』,是不是該張羅開?」

三房庶支湯二娘子:「咯咯,就算為了堵外頭的口,這『三七』也得大辦哩,要不豈不像應景,冤枉嬸娘不疼媳婦。」

九房老安人又道:「源兒媳婦生前最疼惠娘,惠娘出閣時還送了半副嫁妝,即便待親閨女也就是這般。『三七』是出嫁女操持,源兒媳婦沒親閨女,惠娘是她侄女,也當來給她嬸娘盡孝哩。」

不待張老安人開口,湯二娘子已經搶過話頭:「外九房同四房早出了五服,惠娘不過是族侄女,要是輪到她操持源大嫂子之事,豈不是叫人笑話沈族內房無人?要說受源大嫂子恩典,我們平娘也不差哩。平娘才是源大嫂子的從堂侄女,正該披麻戴孝。」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聲調越來越高,急赤白臉起來。張老安人的臉已經黑的不行,轉過頭去,望向郭氏時,眼睛里已經開始射刀子。旁邊看熱鬧的幾房女眷,也跟著張老安人的視線,望向郭氏。

郭氏神色淡淡的,臉上絲毫顯不出什么。

張老安人冷哼一聲,道:「族親們盛情,老身有些擔不住,郭氏同孫氏最是要好,就幫孫氏拿個主意……」

郭氏早已聽出來,九房老安人與湯二娘子都是奔著「出嫁女」之名來的。

「三七」按規矩是出嫁女、女婿主祭,要是沒有喪者沒有出嫁女的,也有侄女、侄女婿料理的。兩者都沒有的,也就是家人主祭,還真沒聽說有從堂侄女、族侄女出面的。

九房老安人與湯二娘子舔著臉說此事,不過是奔著孫氏的嫁妝。可若是真擔了出嫁女、女婿身份行事,即便分不了孫氏嫁妝,也能得一注謝資,還能同沈瑾、沈瑞兄弟兩個拉上交情,背後還有個狀元公在。

這本不關郭氏之事,可她們的貪心卻是因沈全「代妹守靈」引起。郭氏並沒有回張老安人的話,而是環視眾人一圈,視線最後落在兩個年輕婦人身上:「兩位侄女怎么說?」

這兩人正是沈惠娘與沈平娘。

這兩人都是失母長女,為繼母不喜,沒有嫁妝,拖到十八、九還說不上親事。孫氏當年憐惜這兩人品格,多有填補,這才使得兩人體面出嫁。

沈惠娘拿帕子試了試眼角,哽咽道:「伯娘生前與侄女有大恩,侄女願孝福妹妹行事,為伯娘盡孝,還請大嬸娘成全。」

郭氏本是平和性子,也忍不住著惱。固然族人會貪心,有她思慮不周全的緣故,可這般大喇喇將半歲大的福姐兒牽扯進來,沈惠娘行事也太下作些。

她強忍惱意,又看向沈平娘。

沈平娘神色從容,道:「伯娘是侄女恩親,侄女願孝六族兄行事,只是侄女笨拙,只能在私下為伯娘焚香祈福,不敢在眾族親面前漏怯。」

她這樣一說,眾人才發現她身上穿的不是素服,而是本色熟麻衣,正是「大功」服色。再看沈惠娘,只是素服罷了。

郭氏神色稍緩,轉向張老安人道:「侄女們自有主意,又是老安人家事,侄媳委實不好多嘴。」

張老安人還要再說,正好婢女進來傳話。郭氏早就想要離身,聽說自家有事,便起身告罪,帶婢子養娘走了。

沈全已經在二門外等著,見了郭氏,便上來扶了胳膊。

郭氏見他神色有些恍然,可眉眼間並無焦色,微微放下心,嗔怪道:「家里什么事,巴巴地使人喚我出來?」

沈全訕笑地看了幾眼周遭的奴婢下人,道:「等娘家了在說。」

郭氏神色微凝,卻沒有多話,母子兩人相伴回了自家宅子。剛進大門,郭氏便低聲道:「可是靈堂那里有什么不對?瑞哥兒還好吧?」

沈全左右掃了兩眼,道:「不是靈堂上的事,娘稍後再問。」

除了沈舉人家下人,這自家下人也聽不得?

郭氏心中納罕,便不在多問,直到回了正房,將婢子養娘都打發下去,才道:「說罷,到底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