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有心無力(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717 字 2020-06-26

今年春山書院參加院試的學生有二十多人,過了的有十人。其中有四個籍貫是京縣,其他是北直其他府縣。

在官署門外,還沒有到進場的時候,大家少不得聚到一塊。

其中有戊字班的學生三個,丁字班的學生三人,丙字班的的學生六人。

戊字班的學生是沈瑞的同窗,丙字班的同學是何泰之的同窗。至於丁字班的學生,則有的是沈瑞的同窗二月里初升上去的,有的是何泰之先前的同窗。

如此一來,大家都認識。

論起年紀來,眾人中小的不過十一、二歲,大的不過十六、七。

又因是官家子弟,收拾得白白凈凈,身上穿著樣式差不多的儒服、儒巾,可是也能瞧出衣服料子質地更好。

十個少年秀才站在這里,恁地惹眼。

唯一與之能抗衡的,就是另外一隊年輕秀才。

也有七、八個人,雖說年紀長幾歲,身上穿戴也不如春山書院這邊的好,可都是渾身儒雅、潮氣蓬勃的模樣。

其中有一人,不時地望向沈瑞,目光中隱有晦澀。

沈瑞有所察覺,回望過去,認出那人那是縣試時的前兩場第一的那個考生,便點頭致意。在剩下的南城書院秀才中也多看了兩眼,那個姓王的山長弟子倒是並不在其中,應該是止步院試。

那人愣了一下,也頷首回禮。

何泰之見狀,帶了好奇問道:「那好像是南城書院的新秀才,瑞表哥認識

沈瑞點頭道:「縣試提堂時挨著不遠……」

雖沒有刻意留意,不過沈瑞對這個考生還真的很有印象。

童子試時縣試第二,府試時第二,院試第二。

縣城成績出來時,沈瑞雖竊喜,也有些不自在,就是因為此人。

南城書院的學生都是平民子弟,功名對於他們來說甚為重要。要是縣令按照考試慣例的話,這第一場的第一就應該取為「案首」,而不是選沈瑞。

沈瑞一場比一場用心,對於縣試「案首」拿的並不心虛,不過想到第一場、第二場的第一名不是自己,多少會生出搶了旁人「第一」的感覺。

不過這種不自在,在府試結果出來時就沒了。

因為府試成績,依舊是沈瑞第一,那個人第二。

這說明那人的文章還是有不如沈瑞的地方,否則縣令或許會因私心取了沈瑞為「案首」,府試時卻是糊名的。這個人要是真的比沈瑞文章做得好,也不會被埋沒。

等到院試結果出來,此人依舊是第二名時,沈瑞只能嘆這個人運氣不好了

要是沒有沈瑞,這個人豈不是妥妥的「小三元」?

少一時,官署大門緩緩推開,出來幾個青衣吏員,其中一人拿著卷抽,在門口唱名,新秀才依次進入學宮。

沈瑞排在第一位,隨後就是那第二人,兩人一前一後地進了官署。

官署院子里,放眼望去都是十人大圓桌,足擺了百十來桌。桌子上已經放了看碟與冷盤,還有兩壺酒。

有人領著,引眾人入座。院試榜單的前十人,就在第一排正中間的圓桌入座。

十人中,除了第二那個人,第九沈瑞也認識。正是春山書院丙字班的學生,與沈全關系不錯,沈瑞也算相熟。只是兩人座位隔得遠,說話不便宜,便相視一笑,聽旁人說話。

其中第三那人,二十五、六歲年紀,倒是個能說會道的,對著說都稱「兄」,一番恭維。其中主要的對象,就是沈瑞這個「案首」與那個第二名。

沈瑞既打算入官學,座上眾人若是籍貫在順天府的說不得就要做同窗,便應答的十分客氣謙遜。

他身量高,說話又沉著穩重,雖是「案首」卻無清高倨傲之態,一時之間,桌上諸人倒是對他好感大增。

不過待敘了年齒,曉得他只有十四歲時,大家的笑容中就又添了些別的意味。

沈瑞只做未見,要是因他年幼就記恨,那委實沒有必要。

說到底科舉之路還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童子試不算什么,到了鄉試的環節才是競爭慘烈。

約莫過了將一個時辰,千余名新秀才都入了場。

沈瑞回頭眺望,在倒數第二桌找到何泰之。因距離太遠,看的不真切,只因沈瑞知道他的名字,加上他身量小,才能辨別出與旁人不同來。

這也是何泰之過了院試,欣喜之余還難掩難過的緣故,那就是因名次實在太低了,離「孫山」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