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層雲漫涌(四)(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8563 字 2020-06-26

足音恁大聲響,沈理沈瑞也不好裝沒聽見,便齊頓住腳,先看一眼那仆從,卻見那人也是面上不解的望向那樂伎。

那年少女子出了水榭,盈盈一拜,起身問道:「恕奴冒昧,兩位大人,姓沈?」

沈理兩人又互視一眼,都皺起了眉,今日赴宴人眾多,自不會告訴個樂伎來賓都是誰,但若是單獨叫來水榭聽曲,張禬下人理當會囑咐樂伎一聲吧?

說話間那金大家也已趕了出來,一手拉住妹子,一面陪笑向沈理兩人賠罪:「舍妹年少無知,兩位大人恕罪……」

那年少女子卻掙了掙,道:「沈大人,可是,可是……先刑部尚書沈大人公子?」

金大家一怔,拉著妹妹的手也漸漸松開了,仔細打量起沈瑞來,臉上也漸漸染上驚訝之色。

沈瑞微微眯起眼來,他鄉遇故人這樣的戲碼是仙人跳慣用伎倆。

見沈瑞並沒有出聲表示認錯人了,那年少女子燦然一笑,眼角卻洇出一片淚痕,聲音也有些異樣,她再次一拜,道:「果然是沈公子……沈大人,奴瞧著您面善,方才聽管事大哥說了您姓氏,方斗膽一問。奴姊妹,曾在京中秦耀秦公子宅中,與沈公子……沈大人,有過一面之緣。」

秦耀?沈瑞不由一怔。

秦耀乃是他府學同窗,論起來還有些親戚關系,秦耀的母親是三太太的隔房表姐,兩人也可稱一句表兄弟。

秦耀因是田家外甥,初時是在南山書院就讀,後在府學因也習《周易》而與沈瑞一同上課,漸漸熟識交好起來。

只是其後來鄉試兩次落榜,不免有些灰心,被家人遣出去游學了,頭些年還有書信聯系,漸漸的彼此事情都是不少,加之沈家與田家生隙,兩人聯系便也少了。

沈瑞赴的宴席多了,又素來不注意席上歌姬舞姬如雲美女的,乍然出來兩個說有一面之緣的,沈瑞還真想不起來。但說到秦耀,又有張禬曾說本姐妹三人,他便想起那一年,在秦耀私宅為同窗鄭高餞行,因秦耀外室彈唱而引起的一場風波。

彼時有個落魄同窗王鼎醉酒街頭,被秦耀好心救下,其酒醒後恰聽到這邊宴飲彈唱,王鼎因求娶田家女兒不成而心生怨恨,遂將田家外甥秦耀及沈瑞等富家子弟也一並恨上了,硬誣他們狎妓。

後來王鼎又因緣巧合攀附了那個所謂「鄭皇親」,就此囂張起來,沒少對沈瑞等使絆子說風涼話,也行了許多猖狂之事,甚至喪心病狂到回鄉毆打親長,終是被革除了功名。

沈瑞端詳了一下眼前二女,那一日,秦耀在席間引外室出來相見時,那個外室確實帶了兩個少女,秦耀還想作冰人,讓鄭高和沈瑞一人收一個。沈瑞是當場回絕了,鄭高卻是頗為動心,只是後來出了王鼎鬧場,這事兒便不了了之了。

沈瑞對王鼎、對鄭皇親事印象深刻,對那一日的女子長什么樣子叫什么名字,著實沒什么印象了。

但猶記得,當初自己曾懷疑那外室是要使仙人跳手段的——不然好端端的才貌雙全的頭牌紅倌人怎的要委身給個尋常鄉紳之子秦耀,又說帶出來兩個妹妹要許給大家公子為奴為婢。

如今此二女出現在濟南府,重入勾欄行當,只怕當初他猜測沒錯。

那邊自稱寶珠的年少女子已淚盈於睫,一副久別重逢的樣子,而金大家也盈盈下拜,道:「奴當年便覺沈大人才學過人俊逸不凡,如今果成大器,風采更盛往昔……」

一旁張禬仆從則是目光復雜的看著沈瑞,勉強擠出個笑容來,「原來,是小沈大人的故舊。」

沈瑞簡直想翻個白眼,故舊個頭!

可當著張禬的人又不能說你家主人看上的這女人曾給別人當過外室。

他便只沉著臉含糊道:「想是在宴上見過,本官卻是不大記得了。」

那寶珠見沈瑞不認,似有些急了,剛待說話,卻被那金大家一把攥住手。

金大家笑道,「沈大人貴人多忘事也是有的。當初我們姊妹三人多承沈大人……的朋友秦公子照拂,如今見了沈大人,不免心情激盪。還請沈大人往水榭小坐,讓奴姐妹以茶代酒,敬上一杯,奴等也很想知道秦公子如今消息。」

沈理不知其中事,並不替沈瑞作答。

沈瑞可不相信當初只有一面之緣的小姑娘會對自己念念不忘,這種從小被調教一直在風塵中打滾的女子,所謂一見鍾情大約是對她每個客人講的笑話。

既是如此黏上來,必有所圖,如今濟南府因著巡按御史和監察御史斗起來,形勢也有些復雜,不曉得這兩個女人背後站著誰,葫蘆里又賣的什么葯。

沈瑞沉著臉道:「金大家客氣了,既說只有一面之緣,便也談不上關照與道謝。秦耀這幾年一直在浙東蒼筤書院就讀備考,亦無甚可聊。本官還有他事,兩位姑娘留步,告辭了。」

金大家絲毫不覺尷尬,眸光閃閃,笑意盈盈,卻是道:「兩位大人是來與御史大人談事的?」秋水剪瞳似別有深意。

沈瑞不免厭煩起來,這樣的女子,仗著與張禬的關系來威脅?可惜打錯算盤了,他們又不是犯了錯怕張禬查的。沈瑞都懶怠回答,只道:「告辭。」便與沈理一同離開了。

那張家仆從忙在前笑臉引路,偶一回頭去看金大家姊妹,只見二女仍站在原地,寶珠滿臉沮喪,金大家卻是面色晦暗不明。

*

沈瑞沈理並沒有繞著湖漫步,到底是張禬的宅子,再撞上什么人尤其是女眷總歸不好,便只在湖邊一處站下。

見那下仆遠遠侍立,沈瑞方將當初在秦耀家見到二女的情況簡單說了。

沈理皺眉道:「聽著確是像仙人跳。不過此二女來濟南卻是有些時日了,我剛來濟南府時,那金氏已是暖晴閣的台柱子了。她一手琵琶著實精妙,官衙但凡有宴飲要請樂伎必然有她一個。」

官衙有宴都是請她?沈瑞眯了眯眼,「那邊是官場上有後台了。這次還指不上是不是有人給張禬設的美人計呢。」

沈理嗤笑一聲,道:「張禬若是這點子美人關都過不了,李閣老也不會派他來山東了。」

沈瑞也笑了笑,擺手將此二女問題拋在腦後,左不過他沒兩日就要離開濟南府往登州去。

不一時,那邊又來人請兩位沈大人過去,卻是張禬已與潘千戶聊完,沈理沈瑞便也不多留,便即告辭而去。

兩人原是騎馬來赴宴的,現下飲了酒坐車回去也是常態,如此便將潘千戶悄沒聲的帶了回去。

到了家中,進了密室,潘千戶方將張禬所問合盤托出,又道:「我是粗人,不懂那些彎彎繞繞,便有什么說什么,這張大人是一直繞著銀子問來問去,我思量著,莫不是這銀子有什么問題?」

聯系先前德州的消息——牛千戶的人運了兩批銀子進城入安德縣銀庫,沈理冷笑一聲,道:「指不上是誰抹不平帳,狗急跳牆,想賴在行商頭上,再捏造潘千戶殺良冒功,末了來個死無對證。」

沈瑞也冷冷道:「這次便是他們踢到鐵板了。」

潘千戶忽然咧嘴笑道:「可不是么,打誰的主意不好,打到小沈大人頭上來。」

沈瑞沒好氣的翻了翻眼睛,「潘兄就別打趣小弟了。」

潘千戶擺手笑道:「今兒我可半句沒提小沈大人,而那個御史竟也愣是一個字兒沒問,這可不是惹不得小沈大人嗎。」

沈瑞又好氣又好笑,道:「潘兄高看我了,不過是這事兒我是苦主,我占著理罷了。」他頓了頓,正色道,「潘兄再委屈兩日,算著日子,京里的回信沒幾日便該到了。」

潘千戶也收起笑容來,拱手道:「全賴小沈大人幫我洗脫污名,若非這次遇上的是您,我這樣的粗人,被他們這一環套一環的,非給繞死了不可,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沈瑞拍了他一記,道:「潘兄這一路上謝過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回了,再這樣客氣,我都說不出新鮮詞兒回你來了。」

沈理撫須微笑道:「潘千戶也當知我這兄弟的脾性,莫要再客氣了。」

兩人安撫潘千戶一回,著人送了他回去休息,兩人才又開始商量這事。

「賑災的事宜都是我與袁覃兩個負責,往來銀子賬目明晰,作假不得。若說別處能大批調銀子,一是河道,」沈理道,「山東這二年來都是旱,不曾有澇,汛期修河堤的銀子被偷偷截留下,不大容易被察覺,只是這銀子總歸要補,誰知道哪一年旱哪一年澇,若真潰堤,可是要出大事的。再就是,修宗聖廟的銀子。」

宗聖廟是祭祀孔子高足曾參的專廟,座落在兗州府嘉祥縣南武山,原名「忠孝祠」,始建於周朝,明正統九年重建後改稱「宗聖廟」。

「宗聖廟是弘治十八年請旨擴建的。彼時,孔府、李閣老,都有發聲。」沈理道。

沈瑞點了點頭。

現下的衍聖公孔聞韶乃是李東陽的女婿,弘治十八年又是皇權交替之時,修曾子廟便不單單是祭祀聖人這般簡單,無疑帶上了許多政治色彩。

「只是當時國庫空虛,」沈理嘆了口氣,「銀子撥的時斷時續。因上奏時說的是先前廟制簡陋,擴建時便規劃得極是闊朗,銀子也就要得極多。末了便只能銀子斷了便就停工,銀子到了再開工,斷斷續續到現在也不曾徹底修好。這二年天災,更是有銀子要先緊著賑災,再後來兗州匪盜蜂起,運銀子越發慎重,應是許久不曾動工了。」

沈瑞聽著沈理講述,指尖滑過簡單輿圖上曾子廟的大致所在:「運河……就自嘉祥縣過。」

「……銀子從此處北運也便宜。」沈理道,「我便是因此才提這宗銀子。這宗銀子說多不多,說少也並不少,挪上萬八千兩都是尋常。」

自來工程款油水最多。沈瑞指尖從運河上滑過,「德州兩衛都是有漕運兵的。」

沈理道:「潘千戶手下兵卒雖會水,卻是屯田兵。漕運兵在那個叫牛傑的千戶手里。」

「牛傑素來貪酷,又與潘千戶不和,這次又是他帶人抄了潘千戶的家,起出所謂賊贓……」沈瑞屈指在安德縣敲了敲。

沈理卻一把將手掌扣在輿圖上,正色道:「瑞哥兒,明日去拜訪了楊姑丈的同年阮家,你便即啟程吧。這件事,把線頭丟給張禬去琢磨吧,咱們,不需要弄得清楚分明。」

沈瑞盯了輿圖片刻,方一笑,道:「是我想得左了。此事原就與咱們不相干。」

他本是想著,既適逢其會,不若拿些把柄在手里,他日若是在山東推行什么一切順利還則罷了,若是有人想丟雙小鞋過來,沈理這樣的端方君子不好解決,他自己也拿那些把柄回旋,乃至,把這小鞋撐個粉碎。

但沈理既這么說了,他便收手不去查了。畢竟沈理來山東幾年了,深諳山東諸大人秉性。

沈理仔細看了沈瑞表情,見他是真放下了,方松了口氣,拍了拍沈瑞臂膀,也不言語。

兩人轉而又說起楊鎮的同年阮家種種。

*

阮家也是濟南望族,如今族中為官者七人,其中五個都是進士出身,但官職最高的也不過是四品南京太仆寺少卿,楊鎮的那位同年是廣西布政使司從四品的參議。

因此沈瑞的來訪得到了阮家上下的隆重接待。

別看阮家人官職不高,但世代居於濟南府,本埠各處人脈廣得很,在地方上也是頗說得上話的。

沈瑞既是經姑父介紹前來交好的,自然不會端什么架子。而沈瑞的示好也得到了阮家的積極回應,除了阮家族長的承諾支持外,阮家還為他准備了兩位熟知山東各處情形的師爺。

這兩位原是堂兄弟,都姓於,沈瑞這邊便稱他們為大於先生小於先生。為這名字,他忍不住搖頭偷笑過一回。

既是一切齊備,沈瑞也不多留,拜別了沈理,上任去了。

雖是兄弟倆都在山東了,但離著一點兒不近,送別時不免仍有傷感。

看著沈理已是花白的頭發,沈瑞嘆氣道:「六哥還是要多多保重,我既來了山東,好歹能給六哥幫幫手,六哥不要一味把擔子都挑自己肩上!」

沈理望著沈瑞的眼神里滿是吾家麒麟兒的驕傲,笑道:「只等著你好消息傳來,屆時為兄與你幫手!」

兄弟別過,沈瑞一行繼續往登州進發。

才行了兩日,這日在八仙驛站落腳時,沈瑞得了沈理送來的消息,張禬果然啟程往德州去了。

看著信箋被跳動的燭火緩緩吞噬,沈瑞臉上也慢慢綻出笑容來,還下令休息半日,明早再上路。

不想這一遲,就來了一塊膏葯。

這日一更天時,八仙客棧外忽來了一行人,七八個扈從護著兩輛藍帷馬車,車上打著八仙車行的標記,扈從中也有四個出自順風鏢行。

雖說這邊客棧已是清了場,專供沈瑞一行居住,但到底來人雇的是自家車馬鏢師,天色已晚,聽那鏢頭說是對老夫婦帶著女兒,這車上有女眷,更不好催人家趕夜路,此處客棧掌櫃便往沈瑞這邊請示了。

沈瑞聽得是順風和八仙的人押車,切口也對上了,是自己人無疑,田順等也探查過了,確有老婦幼女,便也就許他們住下了。

只是田順等還是嚴密監視著他們,怕有異動。

一夜無話,翌日沈瑞照常早起晨練,在與田順、王棍子拆招到激烈時,忽聞婉轉簫聲,三人各自收招去看,卻見一個翠衣少女倚在樹下,手中擎簫,正自吹奏。一個老婦帶著兩個小丫鬟遠遠站著,像是仆從模樣。

見三人望來,那少女也停下動作,欣然一笑,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彎成月牙兒,一口貝齒瑩瑩生光,她向前兩步斂衽一禮,道:「寶珠見過小沈大人。」

沈瑞登時便黑了臉,一言不發,只盯著這濟南府的紅姐兒。

那寶珠本起身笑盈盈的走過來,還想再說幾句親近話,但見沈瑞這般樣子,不由被唬住,也不敢再往近處走了,站在那里,兩只白嫩的小手只擺弄著洞簫,顯得尤為無措。

她有些小心翼翼道:「奴……奴的簫吹得……吹得是不太好……小沈大人原諒則個……待奴到了登州,向玉珠姊姊學來……」

王棍子別瞧人不夠英俊瀟灑,卻是歡場老手,見這么個玲瓏裊娜活色生香的小美人在跟前,忍不住上上下下狠狠看了幾眼過夠了眼癮,聽得這小美人竟如此說,像是個十足迷糊的,配上那張嫩得掐得出水來的小臉兒、這凹凸有致的身子和裙下若隱若現的小小鞋尖兒,越發顯得誘惑,他更忍不住沖田順擠眉弄眼,再去偷偷瞧沈瑞的反應。

田順雖也是在樓子里養姘頭的主兒,但在京中跟沈瑞的時間不短,也知道楊閣老府是何等勢力,知道公子爺必會處置了的,見王棍子笑得猥瑣,便警告似的狠狠瞪了他一眼。

沈瑞見寶珠裝糊塗,更覺其虛偽狡詐,冷著臉問道:「寶珠姑娘如何在這里?」

「啊……」寶珠呆了一呆,而後仍是小心翼翼,吞吞吐吐道,「奴的大姊姊隨……嗯,張御史往德州去了……姊姊怕奴一個人留在濟南府……嗯,那個,被人,被人害了去,便叫奴往登州去尋二姊玉珠。」

說到後來,她方大起膽子來,帶出幾分興奮道:「沒想到能遇到小沈大人,真是太巧了,真是,真是老天保佑。」

沈瑞冷冷道:「你雇了八仙車馬行的車,有順風鏢行的人護著,沿官道而行,如何能遇不上我?」

那寶珠又呆了一呆,似沒聽懂他的話,黛眉微顰,朱唇輕咬,便是愁容也透著幾分甜美可愛。

沈瑞卻是不為所動,只丟下一句:「姑娘自去吧,那些盤算盡收了吧。莫要再跟著本官。」說罷轉身就走。

王棍子跟在後頭,忍不住回頭瞅了幾眼,咂著嘴向沈瑞嘀咕道:「二爺,這瞧著是個雛兒呵,這模樣,倒是真個有些意趣……」

田順真恨不得過去踹他一腳,踹歪了他那狗嘴,省得胡咧咧。

沈瑞冷冷瞥了他一眼,道:「你們常在街面上,素來識人,還不懂這些人?風塵里出來的,哪有好相與的?」

王棍子嘿嘿干笑兩聲,見田順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恨不得掐死他的樣子,便也不再說了。

田順趁機拽了他去,一道喊一眾兄弟起床,整裝待發。

待他們上路時,就只見那寶珠那兩輛車一行人仍綴在他們隊伍後頭不遠不近處跟著。

沈瑞自然不喜,田順也是機靈人,哪里還用沈瑞開口,自己便找了王棍子說了兩句。

王棍子又不是嗜女色如命的人,後面的也不是什么難得的絕色,田順一提,他便拍著胸脯表示要幫忙分憂,遂喊了後頭那行為首的鏢頭過來。

那鏢頭自然認得大名鼎鼎的棍子爺,昨兒晚上原本碰上他們一行還頗為高興,想著在東家面前好生表現表現,鏢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頭等的鏢頭也不是單靠著武藝好上去的。

沒成想接到的竟是個禍頭子,不懂規矩惹得棍子爺和大人物厭惡,連帶他也吃掛落。

那鏢頭愁眉苦臉道:「棍子爺,這個這個,府衙書吏來簽的契,沒法半路上甩下她。」

說起來,這鏢行立契還是沈瑞提出來的。

從前做這行當不多,更沒有很嚴格的規矩,大抵說好了酬金寫個收條就接鏢,真遇到劫道的,人沒事兒,那鏢局子就按價賠吧——自然也有賠個傾家盪產跑路的。

若是人都沒了,那……就啥也不用嘮了……

如今順風鏢行這契書卻是立得格外清楚,雙方權利義務一條條列出來,各種費用和相應賠償也標得明白,末了還往官府備案。若是將來出事起了糾紛,也可憑契書斷案的。

沈瑞一直叫這個為「合同」,只是大家一時還叫不慣,仍叫契書罷了。

王棍子初時不以為意,覺得麻煩,後來不得不承認,立了「合同」之後,確實接了一些大商賈的單子。

從前那些商賈可都是信不過旁人的,自有了官府備案的「合同」,他們鏢行也就變得可信任多了。

然今天,這「合同」,也束縛了他們。順風鏢行自來以「信」立足,既立了契,就不能半路甩掉那個小娘。

王棍子本就長的臉更拉下三尺來,眼珠子轉了轉,又張口罵道:「蠢蛋,不甩了,還不會繞道走?!別在爺跟前礙眼!」

那鏢頭臉也更苦了幾分,山東這幾年受災,處處都缺銀子,便道失修,若不走官道,好些道是沒法走的,而且也忒繞遠。但他也想不跟著東家後添膩歪,末了到底還是喏喏應了。

王棍子一臉晦氣回去稟了沈瑞,說是立了契的,不能毀約,但已讓那鏢頭帶路往別處走了。

沈瑞正在同四位師爺說著一路風物,聞言也只點了點頭。

不想少一時,那邊竟吵鬧起來,那寶珠姑娘口口聲聲有要事,執意要來見沈瑞。

護衛們本是攔著,結果她竟喊出事關御史,潘千戶在那邊聽了,擔心真有大事,只得讓她過來了。

四位師爺便都「回避」了。

那寶珠姑娘拎著個食盒,好似方才根本不曾有過爭執,見了禮就將手中食盒遞過來,笑道:「奴怕路上干糧粗糲,特地親手做了些點心,請小沈大人賞個臉面嘗……」

沈瑞面無表情的看著她,「這就是你的『要事』?」

寶珠臉上僵了僵,轉而忽閃著大眼睛,陪笑道:「大人吃得好了,於奴就是天大的事兒了。」

「夠了。」沈瑞揮揮手道,「若是五六年前,你扮這番年少無知的姿態或還有人信你。如今么……」

寶珠姑娘甜美可愛的小臉上再也擠不出半分笑容來。

「本府沒有功夫同你兜圈子,你們姐妹只怕早就將本府的事打聽清楚了,不必再演這久別重逢的戲碼,有什么直說了吧。」

寶珠垂下長長眼睫,終是抬起手來,用袖子遮了臉,聲若蚊蚋道:「奴姊妹就如浮萍……委實辛苦。玉珠姊姊如今在登州也站住腳了,聽聞沈大人放了登州知府,奴姊妹喜不自勝,想……嗯……嗯……奴等願為沈大人驅使。」

沈瑞冷冷道:「你既知本府的事,就當知,本府從不屑用那些鬼蜮伎倆,何況此去登州,本府也不是要去同誰勾心斗角的,沒有用你姊妹的地方。你還是另謀高就吧。若再跟著本府,便是敵非友,莫怪本府不容情。」

登州地處偏遠,沒什龐大的家族勢力,又有陸家幫襯,以沈瑞的背景足以橫掃整個登州,根本用不著那些陰謀詭計安插眼線收集情報的。

再者,便是需要用些雞鳴狗盜之輩,這種半路投誠的,誰知道是哪一位的伏筆呢,誰敢放心用?沈瑞可沒閑心去查兩個妓子的底細。

寶珠有些急了,袖子一撂,便道:「大人都不聽聽奴姊妹會做些什么嗎?奴長姊在濟南府也是一等一的紅牌,裙下之臣不知多少,人脈關系……」

「夠了。」沈瑞厭惡的揮手道,「姑娘請自便吧。」

寶珠咬咬牙又湊近了些,道:「沈大人,奴長姊說……朝廷快開海了,奴姊妹,或能盡綿薄之力。」

沈瑞揚了揚眉,認真看了寶珠兩眼,見她一張小臉板得嚴肅,不似作偽。

他哦了一聲,漫不經心道:「莫說朝廷還沒這個意向,便是有,你們是會掌舵撐船,還是會織錦賣去海外……」

寶珠咬了咬唇,瞪著一雙大眼睛,深吸一口氣,道:「……奴姊妹……認得海上走船的英雄。」

沈瑞心下一動,面上仍不動聲色,似有不屑的樣子。

寶珠臉上顯出幾分糾結來,好像在猶豫要不要把底牌都亮出來,終還是怕沈瑞將她丟下,跺了跺腳,道,「長姊當年帶著我們入京,就是,就是要躲一個惹不得的……嗯,英雄。後來……秦公子家里這邊容不下長姊,我們又聽聞那人死了,海上亂得緊,顧不上我們的,這才一路往濟南來。頭年我二姊往登州去,交了一個水上的相好……」

寶珠斷斷續續講了她們姊妹的事情,沈瑞套了幾句話,心里也有數了,方道:「你跟著本府車隊多有不便,還是自去登州吧。到了登州,著人往八仙車馬行送個消息,本府會派人聯絡你。」

寶珠臉上終於綻出光彩來,一笑間,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少女又回來了,她雙手捧起食盒來,甜甜笑道:「奴的手藝還是可以的,望大人賞臉嘗嘗。」

說著又將盒蓋打開,給沈瑞看那些擺放精致的點心,俏皮眨眼道:「大人點一塊,奴為大人試吃,沒毒的呦。」

沈瑞翻了翻眼睛,本不想理會,但忽然注意到正中放點心的盤子有些不同,他伸出手去將點心倒出來,仔細看來,那竟是大塊的琉璃,且頗為純凈。

雖然玻璃是穿越人士最常選擇的「發明」之一,但實際上,明朝並非沒有玻璃。

其實玻璃的生產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西漢時就有琉璃稱謂出現,並作為裝飾材料。晉代稱玻璃為「葯王」,唐宋稱「玻黎」,元代稱「葯玉」,而到了明代,除了「葯玉」、「罐子玉」外,還有「硝子」、「假水晶」、「料」等稱謂。

沈瑞此一世發現了許多琉璃制品,只不過並沒有太大的器型,多是燒成各色珠子串作簾子。而便是略大些的,作帳子鉤等,也帶了色彩,不知是不是某些礦石沒有除凈的緣故。

沈瑞還是頭次見到這樣的琉璃盤碟,心中一時翻涌起許多玻璃能做的事,不由問道:「這東西何處得來?」

寶珠本見他去取點心,心里還高興呢,結果這位不解風情的,竟是將點心都倒了,她一張小臉垮了下來,以為要挨訓的,不想這位竟是看上了那盤子。

她眼珠兒一轉,登時就精神起來,笑眯眯道:「顏神鎮的琉璃作坊,奴的長姊去訂制的!奴知道往哪里去尋,哪家做的好……奴,願為大人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