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注音(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452 字 2021-04-02

接受啟蒙的少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統計結果表明,學習「新法」的少年,掌握漢字讀音的速度,比學習「舊法」的同齡人要快。

那么,這個「新反切法」作為一個折中方案,可實施性不錯。

比起一步到位實行「拼音法」,這種改良過後的「新反切法」,更適合現實。

顧野王在給李笠的奏章里反復強調,反切法畢竟是延續多年的「主流注音法」,天南地北的讀書人,都已經習慣了用反切法給字注音。

若是直接舍棄反切法不用,推行另一種注音體系的「拼音法」,只會事倍功半。

首先,師資人才不足,因為朝廷即便統一天下,急切間也拿不出那么多精通「拼音法」的人來擔任「先生」,到全國各地進行教學。

其次,在現有反切法的基礎上,推行「新反切法」,推廣速度以及人們接受、適應程度,必然要比從頭開始推廣的「拼音法」快很多。

朝廷(皇帝)改革注音法的本意,就是讓天下讀書人更快、更好的掌握漢字注音方式,降低學習門檻。

在此基礎上,正雅言。

那么,無論是「拼音法」也好,「簡式反切法」也罷,只要能確保朝廷更好、更快的實現這一目標,就是好辦法。

而不必拘泥於「創新」,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卻忽略了創新的本意。

李笠回想著這些年,顧野王為了改良注音法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忽然覺得很慶幸。

雖然梁國的國內矛盾尖銳,百姓生活艱難,但不可否認,梁武帝在文化上,給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文學,音律還是各類學問,梁國的文人,迎來了將近五十年的好時光。

所以,在此基礎上,他「發明」的鋼琴、管風琴,有大量現成的音律專家以及樂師加以完善,而僅僅知道原理的他,其實是沒有能力完善這種復雜樂器的。

注音法的改良也是如此,他只知道「漢語拼音」,但並不知道如何將後世的「漢語拼音」,和這個時代的現實相結合。

是顧野王這樣的學術權威,讓他的構想變成現實。

他在文化上的各類「創新」,其實大多是提出「創意」,然後由成長於梁國時期的「業內專家」來進行完善。

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在位期間,楚國在文化上的種種飛躍式發展,離不開梁國(梁武帝)打下的基礎。

是梁武帝治下近五十年的太平時節,培養出來的文化人才,讓他有了更進一步的資本。

想到這里,李笠不由得回憶起《魏書》作者魏收,向他說起的一段對話。

當初,東魏權臣高歡,縱容勛貴們貪污,負責整頓吏治的行台郎中杜弼,覺得這樣不好。

於是,高歡點明現實:

黑獺(宇文泰)在關西(關中,指代西魏),經常利誘關東(指代東魏)諸將去投,如果我不讓武勛們貪污,不給他們好處,他們真會跑去關西。

南邊,那個姓蕭的老頭(蕭衍),專門在衣冠禮樂上做文章,搞得有聲有色,以至於中原士大夫認為蕭老頭的建康朝廷才是正朔。

你看,我若不放縱勛貴、高官們撈錢,武官就會跑去給黑獺賣命;

文官、士大夫會跑去和蕭老頭一起吟詩作賦、游山玩水,如此一來,朝廷還怎么維持下去?

這段對話(大意如此),說明梁國的「衣冠禮樂」確實搞得有聲有色,對中原士大夫的吸引力很強。

以至於讓東魏權臣高歡都有了忌憚。

梁武帝在位期間的文化成就,是實實在在的,奈何....

李笠把字書放下,拿起茶杯喝茶。

奈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漂亮的皮毛(文化),需要附著在堅韌的皮之上,梁國的文化繁榮,但百姓的日子卻是水深火熱。

所以,當國家矛盾尖銳到一個火星就能引爆的地步時,再繁榮的文化,也只會落得在大火之中煙消雲散的結局。

可以想象,如果侯景真的如同歷史上那樣,攻破台城,禍亂江南。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 號【書友大本營】 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梁武帝苦心經營了將近五十年的太平盛世,創造出來的大量文化財富,在戰火過後,不可能剩下多少。

可以說,不能造福平民百姓的文化繁榮,終究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

李笠提筆,在這字書的首頁,寫下大大的四個字:

以民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