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錢,錢,錢!(1 / 2)

亂清 青玉獅子 2343 字 2022-07-1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亂清最新章節!

錢是有了,不過,雖然說,這筆錢是從銀行直接過付給左宗棠,不必再經北京的戶部或顧委會的手,但借款人不是左宗棠本人,而是朝廷,因此,如何過付,第一筆是多少,第二筆是多少,都要經過朝廷的首肯,這里邊兒,還是大有講究的。

在確定軍費數目這件事情上,朝廷大員對軍隊統帥,抱有一以貫之的嚴重的不信任,總覺得你在「報花頭」,不論軍隊統帥報一個什么數目出來,都要打你一個折頭,攔腰一刀、砍下一半,也是很常見的。

這是缺乏數目字管理能力的無奈之舉,朝廷無法確定軍隊統帥提出的預算的合理性,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只好盡量討價還價。

大多數情況下,朝廷並沒有冤枉軍隊統帥,向軍費預算中「注水」,是很普遍的情形,但這種商人議價般的制定預算的方式,會將雙方逼進一個惡性循環之中:軍隊統帥既知道朝廷一定會打自己的折頭,便向預算中「注」更多的「水」,以求攔腰一刀之後,所余尚敷所需;朝廷呢,既懷疑你「注」了更多的「水」,便砍價砍得更狠了。

在這種情形下,本該最嚴肅、最認真的軍費預算,變成了一場純粹的嘴巴官司和數字游戲,對此,軍隊統帥的「心法」是:不管數目多少,先把第一筆錢拿到手再說,仗既開打,難道還能半途而廢?想把仗打下去,後續的糧餉,就得照我開出的數目,不然,就上折子,請朝廷「另簡賢能」。

這套要挾的手段。或多或少,都會不同程度地奏效,可是。也真有「半途而廢」的時候——那是朝廷真拿不出錢來了;更多的時候,是朝廷左支右絀。拆東牆補西牆,前線的軍隊,則吃了上頓等下頓,有錢就開打,沒錢就窩著,拖拖拉拉,本來一年能夠打下來的仗,拖拉到三年、五年。

關卓凡下定決心。這種惡劣的「故事」,也要從這次西征開始,徹底地扭轉過來。

對於左宗棠開出的一年五百二十萬兩白銀的預算,關卓凡不但沒有打一兩銀子的折頭,還說,應該留出一定的「冗余度」——這是一個新詞兒,意思說,你要十兩銀子,我給你十二兩,真用不完。你再還給我。

頓了一頓,補充了一句:第一年,我給季翁六百二十萬兩銀子。

左季高的眼睛瞪圓了。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我這是上輩子積了多大的德啊?竟然遇到了如此體貼的上司?

留意,左宗棠一年五百二十萬兩銀子的預算,並不是在北京的時候,一年三百五十萬的預算——那是平定甘肅回亂的預算,新疆的距離更加遙遠,各方面的條件更加艱苦,所費自然就更多。

關卓凡此舉,並非為收買人心,也不認為多出來的那一百萬兩銀子會打水漂。相反,他認為。這才是最經濟的預算之道。

作為穿越者,根據歷史資料。關卓凡知道,左宗棠一年五百二十萬兩白銀的預算,並不過分,沒「注」多少的「水」;另外,新疆地理,遙遠殊異,未知之數太多,這個預算,對這些因素的考慮,只著重距離長短的計算,對「未知之數」的考慮,其實並不如何充分,因此,留出百分之二十的「冗余度」,是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泥於舊例,遵照制定軍費預算的「潛規則」,也跟左宗棠討價還價,就算把預算砍了下來——譬如,從五百二十萬兩,砍下來個五十萬兩、一百萬兩,砍到四百七十萬兩,甚至四百二十萬兩,又如何?

本來,新疆的叛亂,今年年內就能平定,結果因為糧餉不繼,仗打到了明年、後年,就算一年四百二十萬兩,兩年、三年,不是要八百四十萬兩、一千二百六十萬兩?較之六百二十萬兩,孰多?孰少?

最、最、最重要的是,明年還有明年的事兒——明年,我要和法國人大打出手,可不能北一攤,南一攤,兩線作戰啊!

就不考慮明年同法國人開片,新疆的戰事,也必須在今年年內奏凱!這是因為,我需要一場「金甌無缺」的輝煌勝利為自己「加持」——今年下半年,很可能會有巨大的*掀起,多一場勝利,多一個籌碼。

所以,無論如何,今年事,今年畢!

錢到位了,剩下的就是怎么花的問題了。

「花錢」——後勤保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環,就是軍糧的采買和運輸。

用兵西域,比較理想的情況,是一部分軍糧——比例愈高愈好,在當地采買,這樣,可以大幅度的減少運輸的費用。

這就是本書中提到過的趙充國的法子。前漢宣帝時候,羌人做亂,朝中主流意見,以辛武賢為代表,是仿衛、霍故事,「齎三十日糧,分兵並出」,遂行掃盪,唯趙充國反對。

趙充國的策略是:

一,彼時金城、湟中谷賤,一斛不過八錢,他建議朝廷在當地大肆收購,既可用最低的成本充實己方的軍糧——如果從關內轉運,所費會十數乃至數十倍之多;同時,這一招又絕了羌人的糧路,「羌人不敢動矣」。

二,屯田,步步為營,一點點向羌人蠶食。

第二個法子「屯田」,左宗棠一到陝西,尚未進甘,就開始著手實施了。但陝西在回亂中被禍甚慘,大亂之後,恢復元氣為第一要務,屯田的收成,首先要用在本地的軍食和民食上,暫無余力接濟新疆前線;甘肅呢,被禍之慘,不輸陝西,且去年才剛剛靖定,屯田神馬的,緩不濟急。

至於新疆,絕大部分地盤,眼下都不在自己的手上,至少得等到打下烏魯木齊,進而攻取喀喇沙爾。將北疆最膏腴的那部分拿到手了,才談得上「因糧於當地」。

所以,趙充國的法子。暫時是行不通的,還是得老老實實從外地采買。然後一斤一斤、一里一里運到前線。

關卓凡和左宗棠一起,規劃了兩條采買、轉運軍糧的路線。

第一條,東起歸化、包頭,西至射台、大巴一帶的蒙地,糧食產量較為充足,在此采買,經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運至巴里坤。各種費用均攤計算,每百斤腳價七兩五千有奇。

第二條,在寧夏采買,經定遠營、察罕廟、巴尚圖素廟,與第一條路線中的歸化、包頭來的運輸隊會和於巴里坤,每百斤腳價需銀八兩有奇。

計算下來,只靠這兩條路線,軍糧還有相當缺口,左宗棠在地圖上比來比去,比出了第三條路線來:

在涼州采買。經甘州、肅州,出嘉峪關,過玉門、安西至哈密、古城。

可是。這條路線,全長七千余里,細細計算下來,每百斤竟然要腳價十五兩有奇,較之前兩條路線,足足要多花一倍的錢,左宗棠不由大費躊躇。

正在彷徨無計,關卓凡的建議來了:雖暫不能「因糧於當地」,卻未必不能「因糧於敵」?

啊?因糧於敵?

「因糧於敵」。這是一個比較委婉的說法,其實就是大規模搶掠的意思。

不過。軒親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

關卓凡的建議是:向俄國商人買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