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錢,錢,錢!(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2343 字 2022-07-12

俄國人是阿古柏最重要的支持者,算是俺們的半個敵人。此所謂「因糧於敵」也。

這個建議,乍聽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可認真想一想,真是有何不可?

這個時代,根本沒有什么經濟制裁、貿易禁運之類的概念,再者說了,俄國人只是在背後支持阿古柏,台面上,中、俄兩國的邦交,是完全正常的,別說買糧了,就是買軍火,俄國人也是舉雙手歡迎的。

費用呢?

俄國商人的報價是,若一次性采購一千萬斤,運至新疆昌吉,則每大包——三百三十斤,作價白銀六兩。

我靠,我靠,這個價格,幾乎還不到咱們自個兒的四分之一啊!

關卓凡和左宗棠都不禁咂舌:這俄羅斯,真真是一個大糧倉啊!

關卓凡更由此生出感慨:這個世界,資源分配,實在是太不均勻了,俺們中國,人這么多,可耕地卻這么少,打個仗,幾斤軍糧,絞盡腦汁,七拼八湊,還不夠數,看來,即便不為收復失土,就為了「保證糧食安全」,也得「北窺」一番才行啊。

這是後話,暫時按下不表。

「因糧於敵」,就這么確定了下來,當然,第一條路線、第二條路線,照行不誤,你不能把自己的吃飯問題,全部拜托給「敵人」。

結果,在日後新疆平亂的過程中,就產生了這樣一幅奇景:俄國人一面偷偷的接濟阿古柏軍火,一面大肆向中國賣糧。

采買的來源、運輸的路線,雖然定了下來,但不等於萬事大吉了,為保證軍糧運輸的高效率,還有許多具體的問題要解決。

關於運力,左宗棠原本的計劃,是「半官半民」,但關卓凡一力主張,「以民為主,以官為輔」,甚至,「盡可全數仰賴民力」,官府只負責管理和安防。

這個「民力」,不是抓差,不是勞役,剛好相反,關卓凡強調,一定要「公平交易」,「現銀交易」;官府制定的腳價,一定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不但要「破除定制」,甚至可以高於市場的平均水平。

譬如,原先的定制,甘肅等地轉運軍糧,每百里每百斤給腳價銀二錢,關卓凡以為,這個價格太低了,不利於激發「民力」的積極性,乃拍板做出如下修訂:「關內轉解糧餉、軍裝、軍火,****腳價,無論雇佣車駝騾馬,酌定百斤百里給銀四錢;關外****,百斤百里,給銀五錢。」

就是說,整整翻了一番有多。

另外,關卓凡和左宗棠達成如下共識:「欲籌軍食,先籌民食,乃為不竭之源。」甚至,「大約官與民交涉之件,總須官肯吃虧,但不可太虧耳。」

總而言之一句話,要對老百姓好。

關卓凡之所以主張「以民為主,以官為輔」,甚至,「盡可全數仰賴民力」,是因為,彼時政府對於西北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遠遠不能和二十一世紀相提並論,自然也就欠奉足夠的組織和動員的能力,如果「官辦」運輸,一定是低效率的,一定會扯西征大軍的後腿。

另外,若「官辦」運輸,必然會有官吏在其中借機生利,壓榨百姓,西北剛剛平定下來,這么瞎折騰,不排除再生變亂,後院起火。

所以,關卓凡寧肯將之盡數扔給「市場」,只要價錢給足了,還怕沒有人願意干活?還怕干不好活?

還有,這筆錢,通過勞務支出的形式,到了老百姓的手里,對大亂之後的甘肅、新疆的社會經濟的恢復,也大有助益。

另外,如果是「官辦」,「定制」就沒那么容易「破除」了,不然,主事者難免中飽之譏。「仰賴民力」就不同了,價錢不夠,人家不愛干,不理直氣壯的提價怎么成?且明碼標價,這些錢,沒人可以說落到了俺自己的腰包里去。

總之,關卓凡的思路,就是加大資金投入的密集度,以換取更高的作戰和後勤的效率,以期更快的結束戰爭,減少戰爭的總體成本,並為自己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

關於轉運,左宗棠提出,「易長運為短運」,即,軍糧不是由采買地一氣運到巴里坤、古城等前線目的地,而是在中途的肅州、玉門、安西、馬蓮井、哈密等地,分別設立倉廒,用接力的方式,一站一站,「數起數卸」,最終運抵目的地。

這個方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軍糧運輸的安全,不過,因為起卸次數多了,腳價錢自然增多,另外,倉廒附近,要設立相應的配套設施,如開廠店、打井、積草儲薪,以備人員、馱馬打尖歇息,並更換運輸工具,這些,也是要花不少錢的。

本來,因為額外增加了預算,左宗棠並沒有足夠的把握,這個方案可以在「上頭」那兒順利通過,但關卓凡沒有任何猶豫,立即予以批准。除了運輸安全之外,即便單純從成本上考量,也未必就不劃算——腳價費用確實增加了,但是軍糧在運輸過程中的耗損,卻大大減少了,一出一入,總的算下來,說不定還賺了呢。

這一系列措施實施下來,左宗棠在給關卓凡的函電中,欣喜的說道:「馱戶聞風踵至,奮勇爭先,風沙不阻,寒酷不避,運道暢通,絡繹不絕,軍食無憂矣!」

入疆之前,關卓凡和左宗棠還做了一件事:裁軍。

北疆的古城、巴里坤、哈密,以及甘肅靠近新疆的高台等地,本就駐有官軍,數量還不少,但是,這些軍隊,因為長期無功,士氣低迷,紀律渙散,戰斗力低下,關卓凡的意見是,季翁並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一一整訓,其中實在不中用的,索性就大刀闊斧的裁掉算了——這樣,還可以節省出一大筆的糧餉。

這些地方的駐軍減少了,怕不怕影響入疆後作戰的兵力?

不怕。

關卓凡和左宗棠本就有共識,用兵西北尤其是新疆,兵力上,貴精不貴多,兵力適度,在新疆的特殊地理環境下,才會「指揮如意」,還有,後勤的壓力也要小一些。

入疆的副總指揮劉錦棠,年少氣盛,更是聲稱:「勝兵萬人,足以橫行。」

於是,左宗棠對新疆、甘肅的原駐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裁減,足足裁掉了一半有多,剩下來的,整編之後,已是相對精銳,不過,即便如此,左宗棠也不打算把他們發上前線,他們的性質是「防軍」,即專注防守——防守據點,保護糧道。

好了,萬事皆備。

*

(四千六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