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破城有術血未沾(五)(1 / 2)

撤退到最後一排的火槍手,多數是從牛闌邑來的,距離他們第一次使用火器已經過去了一年半。

牛闌邑一戰後,三百多戶從牛闌邑遷徙到了沛邑,他們算作「禮物」並不和土地綁定,被魯陽公贈送了給了幫助他守住「祖宗祭祀」之地的墨者。

拖家帶口走過了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來到沛縣後先行安排他們進入軍中,分發了和在牛闌邑守城完全不同的長火槍。

除了簡便一些,裝填的順序還是一致的,開火的聲響也更小些,對於這些真正打過仗的農夫而言很容易掌握。

來到沛縣做士卒,因為沒有土地,所以這些人和墨者從其余城邑帶來的那些人一樣,領取的軍餉稍微多些。

只不過這些軍餉領到手的並不多,和沛縣本地的士卒一樣領取一些錢財,剩余的都會記錄下來可以十抵十二的在將來換取鐵器工具等。

家里的女人們被安排在墨家的棉布作坊做工,從頭開始學,每個人只負責一道工序。

有紡紗的,有織布的,也有挑揀棉花中的棉籽的……工序不同領取的佣金也不同,雖然疲憊,但是干的越多賺的越多,每個月的錢也足以養活一家老小。

發的錢不是金銅珠玉,而是草帛或是棉布幣,但在沛縣卻可以買任何東西,只要有錢哪怕是短火銃都可以買到,但長火槍不賣。

哪怕是家里的老人,也可以找一份換取佣金的工作,比如挑揀棉籽、花生、搓玉米等等活,每天賺的錢不多,但也能換點油水、買塊棉布之類。

孩子們則都集中起來,從六歲開始就在學堂學習,學堂的先生多數都是在鄉校學了三年的年輕人。上午教這些更小的孩子,下午還要繼續上學。

而這些小孩子們每天中午學堂會管一頓飯,這些會從民眾手中收取,這是經過沛縣公意同意的,數量不多。

上午學學字,下午就要進行軍事訓練,從六歲開始就要進行最基礎的整隊、隊列等等。

每個孩子都會買一塊青石板,這是沛縣新興的石匠產業,發一些滑石之類的筆在石板上寫字。有錢的會給孩子買幾張紙,但很昂貴。

這些火槍手大多居住在沛縣城內,原本好像是一處貴族的住所,但是因為當年商丘之戰的時候,這些貴族以為墨家將絕於天下,在沛縣舉事被夷族且獲得了驚魂未定的宋公認定為可以夷族,這些住所也就成為了學堂或是暫時歸這些人居住。

他們暫時沒有土地,但是適給過他們承諾,三年後可以成立共耕社,開墾大澤內的荒地,開墾之後這些土地會歸屬於這些火槍手。墨家會提供鐵器和耕牛的幫助。

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從牛闌邑來到沛縣後,他們可以感受到生活變得更好。

每日的飯菜,也從原來的粟米葵菜,變為了土豆地瓜或是玉米南瓜胡蘿卜,行軍的時候會發麥餅,這比起原本的生活要強得多,每個人都很滿足。

為什么打仗,他們心中很清楚,軍中那些最有威望的人多數都是墨者,會告訴他們這是為了天下人都過上這樣的日子。

因為你不打別人,那些好戰的王公貴族就會恢復原本的樣子,一如他們在牛闌邑那樣:先要忙碌完公田才敢治私田,每年繳納完賦稅之後還要借貸舉日,每年的利息都還不起,時不時就要逃亡,有時候被抓回來淪為欠債的奴隸。

這里不講血統,只講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希望。孩童們學的最好的,會在三年後進入更好的學堂,會有知曉更多學識的人教導,剩余的就只能回家務農或是做別的。

但只要能夠進入更好的學堂,將來就能過的更好。或是為官吏,或是專門學習軍陣之術成為司馬長之類的軍官。

這些火槍手們對於這一次遷徙很滿足,覺得這便是樂土,每每看看田地里欣欣向榮的庄稼,都會想到三年後自己也會有這樣的一塊土地。

當然,這些土地不會在城郭附近,而是會在距離城郭較遠的荒原,地廣人稀,那里原本很難開墾的土地有了鐵器和牛馬之後,都可以變為上等的肥田。

這些充滿希望的生活,需要保衛,而保衛有時候需要知道對方是「不義之國」就主動去打。

於是,這些火槍手心中明白為何而戰,並且覺得自己在為建設樂土天下而努力,也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就算陣亡,自己的兒子也會繼承自己該有的共耕社土地,墨家會提供吃喝一直到孩童長大,再無後顧之憂。

沉重的火槍對於他們而言,不只是職業,更是一種可以保護自己生活的武器。

微苦的硝煙,他們早已嗅的習慣,裝填的動作在這一年半之內也越發熟練,之前城牆上的戰斗讓他們習慣了密密麻麻的敵人,並且相信只要聽身邊墨者的指揮就能獲得勝利。

勝利之後要做什么?

他們知道,因為從進入義師開始,他們已經學到了很多賤體字,每天軍中在訓練之余都要學習文字,很多人已經可以寫自己的名字。

然後他們聽到了今後的生活,一個人無非老幼貴賤皆天帝之臣人人平等、尚賢選賢為任、村社連通每年可以吃一只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