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2 / 2)

這么來回幾個折騰,於是就想,算了,甭來回跑了,干脆在汴梁住下吧。

各地逃難的人紛紛涌入,使得汴梁變成了一個無比擁擠的超級城市,交通擁擠,塞車嚴重(當然,應該塞的是馬車或驢車),環境惡化(因為馬、驢、人每天需要排泄),總之一個大城市能夠有的毛病都出現了。

李東垣也跑得煩了,干脆,監稅官也不當了(實際上也沒法兒當了,人都跑沒了),也留在汴梁住下吧。

《東垣老人傳》中說:「遂以醫游公卿間」,並且療效「大驗」。

這種說法真是客氣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個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詞稍微一改,就顯得這個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間」這種話當年的原意是要顯示李東垣很牛的,但是現在的人則會認為李東垣的醫德有問題,只給官老爺看病。

實際上,整個汴梁都亂哄哄的,每個人都灰頭土臉的,還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軍來了要躲到哪兒呢,全都惦記著下頓飯上哪兒混呢,都到這個份兒上了,寫出東西來還那么優雅呢——游公卿間。

我看就甭客氣了,直說吧,就是李東垣正式開始行醫了。

也談不上什么正式開始,您想啊,當時環境條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飢馬餓逃難過來的,加上也沒地方住休息不好,這人還不得病?看到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難道能夠袖手旁觀嗎?得,什么都別說了,挽起袖子,開干吧。

講講李東垣治病吧,大家等好久了吧。

【李東垣開始看病了】

有一天,一個窮人(「一貧者」)因為吐血來找李東垣。

李東垣一診脈,雙手六部脈弦細而澀,重按的時候感覺指下空虛。

再一看臉,顏色慘白,面上沒有光澤。

李東垣在色脈互參後判斷,這是個大寒證啊,同時還伴有氣虛,於是就制定了治療法則:用氣味辛溫的葯物來補血、養血,用氣味甘溫、甘熱、滑潤的葯物來做為佐葯,開了個叫做人參飲子的方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時伴有氣短、精神頭不足等症狀的。

您該說了,李東垣怎么給窮人看病上來就用人參啊?

您放心,其實李東垣開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時候葯的味數很多,看著嚇人,後世有人評價李東垣開方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實際上李東垣的方子葯味雖多,但每味葯的分量卻是根據病情來的,通常是很輕。

比如這個人參飲子,是人參三分,黃芪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葯一錢,甘草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每味葯的分量都不重,將葯打成粗散,用水煎著喝就可以了。

這個窮苦人吃了葯後,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為睡在大熱炕上,結果又犯了,還是吐了幾回血。

這不,又找李東垣來了,因為上次是找的這位東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東垣就琢磨了,這是個虛證沒錯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有蹊蹺,於是讓患者躺下,檢查患者的肚子進行腹診。

在患者的肚臍周圍,發現有結塊的感覺(附臍有形),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個虛實夾雜型的患者啊,這個患者「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

冬天由於穿的衣衫單薄,這使得陽氣更加損傷,而表有大寒,則里面的火邪散不出來,所以才導致的吐血。

這時李東垣想起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在治療太陽傷寒時,對於脈緊無汗,但卻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黃湯的治療方法,於是就寫了張方子,叫做:麻黃桂枝湯。

方用:麻黃一錢,用來去除外寒,黃芪一錢,用來實表益衛氣,桂枝半錢,用來補表虛,白芍葯一錢,益脾(實際也有和營血,清里熱的作用),甘草一錢,用來補脾胃的虛弱,人參二分,益上焦之氣同時實表,麥門冬三分,用來保脾氣(實際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個,用來安肺氣,當歸身半錢,用來和血養血。

先煎麻黃,去上沫,然後下入剩下的葯,臨睡覺前服用。

由於精細地分析了病情,所以獲得了較好的療效,這個窮苦人只喝了一次葯就好了,從此再沒有犯過。

從李東垣這次看病的過程我們發現,他對《傷寒論》有著比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並不死套張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後自己靈活運用,隨時組方。

他還曾經寫了本書叫做《傷寒會要》,有「三十余萬言」,請元好問做過序,但遺憾的是,這本書現在找不到了,遺失了。

另一個醫案很著名,是我們在學習中醫醫案的時候經常會讀到的。

說李東垣曾經跟著學習《春秋》的那位馮叔獻先生,他有個侄子,才十六歲,得了傷寒病,(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古代所說的傷寒同現在西醫講的那個傷寒不是一個病,古代把外感病統稱傷寒,後世從里面又分出了溫病。)弄得眼睛通紅,煩躁,口渴,這些都似乎是明顯有熱的表現,一個醫生來看了,覺得這是熱證啊,用承氣湯吧,就是要用瀉法,葯買來後已經煮好了,就差喝了,這個時候,李東垣恰好從外面來,這位馮老師說:剛才人家醫生說要用承氣湯。

李東垣說:是嗎?我也切一下脈吧(其實我估計本來是要客氣一下,以表示對這個孩子很關心吧)。

可誰知道這脈一切還真切出問題來了,李東垣自己都嚇了一跳:多虧切了脈,要不然這個醫生差點要把這個孩子害死啊(幾殺此兒)!

大家也都暈了,忙問:為什么啊?

李東垣:這個醫生的確是知道脈搏跳得快是熱證,跳得慢是寒證,現在這個脈呼吸之間有七八至,應該是熱極了,但是殊不知《黃帝內經》里就說過脈和病有相反的時候啊,這個病證是y盛隔陽於外(就是體內y氣太盛,虛弱的陽氣反而被擠得沒了地方,跑到外表來了,這是中醫里的一個術語,這種情況往往能夠迷惑醫家,看到外表的熱象就以為是熱證,而病情的真相卻是大寒證)。「速持姜附來(干姜和附子,都是大熱之葯)」。

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李東垣開的方子量也大了,讓患者一次就服用八兩。

葯還沒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況就開始變化了,手指開始變成青色,這是剩下的一點虛陽之氣開始散掉了,說明患者已經非常危急了(這個時候如果真的還用承氣湯讓患者瀉肚子的話,那么確實是要死人的)。

在服用了湯葯後,患者汗出而愈。

天啊,好險!在以前,由於診斷多依靠脈診,這個脈診很微妙,比較難以學習,所以學習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錯,到後來出現了舌診,這樣的情況就有所好轉了。

這個事情在當時看來有個小規模的轟動,有的人還寫了一首長詩來作紀念,詩很長,大意就是對李東垣的景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之類的,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東垣試效方》這本書參觀一下。

順便說一句,李東垣的書有個好處,就是基本上挑自己用過,療效比較好的方子,寫下來,所以叫做《東垣試效方》,當然,這本書是他後來收的弟子羅天益給整理的,這個徒弟的故事我們在後面談。

【大金國的滅亡】

寫到這里,我覺得有點沒法兒跟各位交代了,因為凈寫些悲慘的事情了。

瘟疫、旱災、兵亂,幾乎沒什么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應該叫《悲慘世界》。

李東垣只是在青少年時代過得還瀟灑點兒,後來幾乎是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中。其實,不只是他這樣,當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這樣的,每天一睜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個倒霉事在等著呢。

我實在無法寫出來「從此大家就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之類的謊言,因為要尊重歷史,所以要告訴各位,馬上又要出大事了。

大家都覺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國的皇帝在這,這里應該是最安全的,可事實上全錯了,這里即將遭受空前的劫難。

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揮師南下,直取汴梁,結束大金國命運的戰爭開始了。

蒙古鐵騎首先消滅了幾路前來救駕的金朝大軍,有的金軍幾乎全軍被屠殺,這樣,汴梁就變成了一座孤城。

在進行了慘烈的攻城後,雙方傷亡都較大,於是蒙古軍隊采取了圍城的方法,將汴梁百姓和十幾萬金軍圍得水泄不通。

汴梁城變成了一座飢餓之城,連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

圍城從三月開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暫時議和。

然後又從七月圍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將崔立棄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圍自殺,金朝滅亡。

這第二次圍的時間更長,城內糧草斷絕,百姓餓死無數。

在兩次圍城的中間階段,也就是五月開始,疾病開始在城內流行。

李東垣就被圍在城內。

他親眼見到了大金國的滅亡過程,也親眼見到了兩國相爭時百姓所受的摧殘。

李東垣記錄到,解圍以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

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當時汴梁幾個城門每個門每天往外送的屍體「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

當時任左司都事的元好問後來記錄的是:「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

以這種病死的規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療的時候都用治療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沒有效果,病人卻死得更快了。

為什么呢?難道除了瘟疫,還有其他原因?

長期以來,李東垣一直在觀察著因飢餓勞倦引起的脾胃受傷的情況,難道這次的疾病也與脾胃受傷有關?

別人都還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東垣卻認為,圍城時所遭受的飢餓與這次疾病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拯救災民】

我們已經無法想象李東垣當時的心情了,但是我們知道,他此刻一定急得要發瘋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這是為什么?難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療錯了?

是的,千萬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療!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

那這是什么病引起的?

別著急!讓我想想,只差那么一點兒了,別著急!老天爺啊,能讓時間先停下來嗎?我馬上就要知道為什么了?

仍然每天有數以千計的患者死去。

老天爺,讓時間等等我吧,我馬上就要想出為什么了!

李東垣的腦子瘋狂地運轉著,治療,思考,再治療,再焦急地思考!

如此眾多的患者,這是多么大的樣本量啊!李東垣之前不會有,李東垣之後也不再會有了!歷史如此殘酷地把李東垣放在了這樣一個人間地獄里,讓他思考解脫之道。

李東垣,你行嗎?你能擔負起這樣的重擔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覺我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

但是,沒有人會等的,每天仍然有數以千計的患者死去。

李東垣的眼睛早已血紅了,因為疲勞,因為思考,因為焦急!

以前曾經思考過千萬遍的內容在尋找一個理論體系的支撐,在尋找一個突破口!

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記錄,然後分析,再改進思路,白天再重新開方。

如果放棄,也就放棄了,沒有人會抱怨的,因為似乎敗局已定,似乎已經無人能夠阻止死神的腳步了。

但是,有的人是憑著信念在活著的。

悲天憫人的種子在他的心中已經發芽,他此刻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必須一心赴救!

他如同一個在戰場上的武士,面臨著百倍的敵人,但是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須揮劍到最後一刻!

蒼天不負有心人。

終於,有的患者開始有起色了,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很快地死去。

看來我的思路是對的啊,我終於明白了!

這絕對不是外感病啊,這是內傷病!必須放棄外感病的錯誤治療方法,以治療內傷病的思路來治病!

(注意,中醫所說的內傷病不是武俠小說里被一掌震成內傷,五臟俱碎的那種,中醫說的內傷是指因為飲食不當、勞倦、情志等原因引起的臟腑和氣血的失調,是與外感傳染病相對的疾病,這個不要誤會了,現代人患內傷病的機會也非常多,這個我們將在後面介紹)

來,大家來看看吧,大家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怕冷的感覺吧,外感病患者怕冷時,穿上厚的衣服也還是冷得發抖,可是內傷病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馬上緩解,這是不一樣的啊!

再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的手溫吧,患外感病時,手背的熱度也很高啊,可是你們看看這些內傷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溫度高,手背並不發熱啊。

等等。

其他醫生都驚奇地望著李東垣,這個理論讓他們感覺新鮮。

李東垣總結了大量的外感病與內傷病在診斷依據上的不同,其內容之豐富頗為可觀,其中許多內容至今在中醫診斷中還在應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李東垣所寫的《內外傷辨惑論》。

從李東垣那里開始,中醫學里面的內傷病學體系得到了質的飛躍,這個體系隨著後世的完善,今天已經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東垣認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會導致脾胃受傷,而情志失常、勞役過度則損耗人體的元氣。一個人如果脾胃受傷,元氣也不足,則病內傷。

李東垣特別重視脾胃的陽氣,認為脾胃的陽氣不足,那么身體就沒有了補給的途徑,這就是「生長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從而導致一個人怕風寒,身體出現忽寒忽熱的症狀,同時會有四肢無力,慵懶,氣短,等等。

治療這種病證,需要用甘溫之葯補其中氣,升其陽氣;用甘寒之葯瀉其火。

為此,他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羌活勝濕湯、清暑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諸多方葯。

李東垣將這些葯做成葯丸或者打成粉末,「俾病者餌之」。

結果是:「其所濟活者,不可遍舉」。

我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很簡單,似乎這個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出,這是一個多么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啊。

李東垣自己的身體在圍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因為大家都沒有飯吃(連金朝皇帝都給餓得跑路了)。

此時他應該一邊恢復自己,一邊救治別人。

但是,做過醫生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通常自己的身體是恢復不好的,因為一心只想救助別人了。

這一階段,李東垣沒有寫書,他要面臨大量的患者,進行工作強度很大的臨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後,他將這些經驗總結了出來,寫出了《內外傷辨惑論》。

【去山東吧】

解圍之後,動亂還在繼續著,蒙古人的鐵騎隨時會再來。

大家紛紛自個兒想轍,「往哪兒跑才更安全點兒?」——這是當時人們街頭打招呼的問候語。

也就在這時,李東垣遇到了元好問。

元好問的處境也很尷尬,本來是大金國的官員(時任左司都事),大金國的首都汴梁現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結果也被圍著呢,估計也快交代了,這該怎么混下去啊。

更要命的是,帶領投降的元帥叫崔立,怕後世罵他是軟骨頭,想寫個歌頌自己說是為保護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實際上他的行為真的保護了剩下的百姓),誰來動筆好呢?

只能怪元好問的文筆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異口同聲:元好問。

元好問想鑽地縫的心都有了,這都是什么兄弟啊,關鍵的時候把我供出來了。

但這實在是不能寫啊,因為我們文人就靠「忠義」這個詞混呢,您讓我寫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兒的投降派了,以後可就沒法兒在面兒上走動了。

於是把這個俏活兒連同稿費一起硬塞給了一個貧窮書生,說聲「兄弟,全靠你了」,然後開溜了。

國家已亡,還留此何用?

其實元好問對大金國還真的有貢獻,他認為:大金國雖然亡了,但畢竟是一個存在過的國家,應該把它的歷史記錄下來,於是後來自費用了很多的時間收集和記錄這些資料,後人寫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據元好問的資料寫的。

這時汴梁的民眾開始散了,李東垣也正彷徨呢?該怎么辦呢?

元好問看到這個情況,就說: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們到山東去,我管吃管住。

什么叫夠義氣,這就是夠義氣。

當然,吃飯錢也不是元好問出,而是山東的另一個人出。

這個人叫嚴實,必須介紹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當時山東的一個軍閥,但是這個軍閥應該是軍閥中的優秀分子,他眼光獨到,在戰亂中,很快就發現南宋政府和大金國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氣勢正旺,於是就歸附了蒙古,這樣就保證了山東部分地區在動亂的年代里相對的穩定,老百姓沒有遭到塗炭。

因此說這個人還不錯。

更不錯的是這個人重學問,喜歡招賢納士,只要是有本事的,來投靠吧,管飯票還管旅游的銀子,因此當時很多文人都大老遠的跑來投奔。

在全國大亂的情況下,您可以看到山東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這個時候蓬勃發展的),到名山題詞的題詞,辦學教課的教課,儼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東垣和家人在山東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約有六年是和元好問住在嚴實的家里的。

在這里,李東垣一邊繼續行醫,一邊開始整理思路,將自己的內傷脾胃學說加以豐富完善。

李東垣和元好問都是歷經劫難的文人,因此比較有共同語言,經常在一起活動,元好問有病了,也是李東垣給看,有一次元好問從濟南回來,趕上秋天,「傷冷太過,氣絕欲死」,李東垣給開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對此元好問佩服之極,認為是東垣幫他撿回了條命。

有的時候,李東垣還與元好問一起到處逛逛,其中經常去的,就是范尊師的正一宮。

范尊師對李東垣的影響很大,李東垣在書中曾幾次提起。那么,這位范尊師到底是何許人也呢?

【范尊師是誰】

范老師是宋代范仲淹的後代,范老師自己的名字叫范圓曦,是位道人,「尊師」是道教中的尊稱,這位范尊師的地位不得了,為什么呢?這要從他的老師說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當年王重陽在山東傳道,收了七個弟子,稱「全真七子」,他們分別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瑞、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其中廣寧子郝大通,號太古真人,郝大通後來創立了華山派,這位范圓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傑出人物,號普照真人,在李東垣來的時候他正負責主持山東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議宏深,胸懷灑落,飄飄然非塵土中人」,當時的文人都喜歡到他那里做客,一來是尊敬范仲淹,二來是聽聽高人論道,提高自己的修養。

這里面我們要順便糾正一個醫史文獻中的錯誤,這個錯誤是因為繁體字和簡化字的翻印而造成的。

我們在看全真教的資料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神秘,這幫高手一會兒在泰山開會,一會兒在華山,一會兒在昆侖山,要說這泰山和華山還有可能,這昆侖山可就遠了點兒了,這么來回一跑,時間可就都耽誤在路上了,難道他們真的沒事兒就去趟西域的昆侖山開會?(武俠小說也跟著起哄,只當他們是坐飛機去的了。)

實際上,古代文獻里記載的全真派的一個主要修煉場所是山東境內的昆嵛山,該山被稱為「海上仙山之祖」,在現在的威海附近吧,傳說麻姑在此升仙,王重陽在昆嵛山開辟煙霞d,帶領弟子修煉,後來丘處機也在昆嵛山修煉很久,郝大通不但在此修道,還是在昆嵛山授徒的,估計是使用簡化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