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部分(2 / 2)

希特勒傳 未知 6275 字 2021-02-13

他向聽眾保證,除非希特勒將其武裝力量撤出波蘭,否則,英王陛下政府便肯定要采取行動。接著,張伯倫又斷言,若簽訂這樣的協議,便勢必把事態推回到入侵前。這使聽眾又吃一驚。「就是說,德波兩國就發生爭端的原委進行談判的大路是暢通的。但應明白,以此求得的解決,不但保護了波蘭的最重要利益,而且也是在國際保證下取得的。」

換言之,張伯倫仍在搖擺不定(後來,據肯尼迪大使說,他說過「是美國人和世界的猶太人迫使他進行戰爭的」工黨代主席阿瑟·格林伍德跳了起來:有人憤怒地高呼「代英國說話,阿瑟!」

「我想知道」他說,「當英國和英國所維護的一切,還有人類的文明,都處在危險中時,我們還准備搖擺多久?」

有謠言說,國會議員們准備反叛——許多國會議員要求,立刻向希特勒發出最後通牒,不必等待法國。張伯倫卻堅持統一行動。晚9時50分,他打電話給達拉第,建議妥協。達拉第支支吾吾:他的內閣堅持把讓希特勒從波蘭撤退的時間延至次r中午。電話剛放下,赫塞便來到唐寧街10號求見威爾遜。希特勒之撤出波蘭新建議令霍拉斯勛爵「明顯地動了心」但又不願意將它提j給內閣。他說,自上一次兩人會晤以來,局勢已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羅斯福已秘密向張伯倫保證,如他宣戰,羅斯福便支援他;俄國肯定不會站在德國一邊作戰。

赫塞堅持不舍。「在這個建議中」他說,「我看到了避免戰爭的最後的也是唯一的機會。也看到了希特勒已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的跡象。不然,我怎么能把這項建議搞到手。」

霍拉斯爵士不相信希特勒已經改變主意。他會為其暴力行動公開道歉嗎?如果可以,那還有一線希望。赫塞說,這種建議,從心理上說,是個錯誤。至少在希特勒眼中,此次危機的責任,並不完全是他的。此語一出,威爾遜便一反常態,大聲進行反駁。應為這種局面負責的,是希特勒一人!「如果說,只是因為希特勒不肯道歉,這建議便流產」赫塞絕望地說,「那末,人們便會相信,由於可避免而不願避免,張伯倫要打這場戰爭。」

威爾遜考慮再三,「好吧」他說,「將你的建議重述一遍,我或許能轉給內閣。」

赫塞重述完後,霍拉斯爵士背著雙手,在屋內踱來踱去。有人敲門。一個仆人遞給霍拉士一張紙條,讀了兩遍後,他就用蠟燭火,將它焚為灰燼——接著又踱起步來。末了,他轉向赫塞。「我不能把你的建議轉給內閣」他說。無疑,紙條是說張伯倫剛才已決定采取行動——即使沒有法國為伍。晚11時30分,內閣再次召開緊急會議。張伯倫說,他擬於次r中午向英國人民發表一項聲明。「因此,我建議」他說,「明r上午9時,由尼維爾·漢德遜爵士會見馮·里賓特洛甫先生,對他說,除非中午12時前獲復,否則,從中午12時起,英國和德國之間便存在著戰爭狀態」他補充說,這項決定有可能促使法國人早些采取行動,但他也懷疑。

西蒙反駁說,若把最後通牒的期限定在中午,那張伯倫便沒有時間向英國人民發表聲明了;期限應定在上午11時。

此建議獲通過,會議宣告結束。此時,天空突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響雷——窗外打著閃電。

據他的仆人說,元首當晚躲在總理府,安靜地討論著波蘭的戰事。午夜後兩小時,赫塞的報告來了。當了解到赫塞與威爾遜會見一無所獲時,希特勒便有意發火,借意大利不參戰一事責怪里賓特洛甫。外j部長受斥後,工作還沒完——約凌晨4時,英國使館來電話說,漢德遜擬於上午9時將一份重要文件j給里賓特洛甫。顯然,這是一份可惡的文件,甚至可能是一份哀的美敦書。里賓特洛甫不想見他。此時,施密特剛好在旁,里賓特洛甫便叫他替他接見漢德遜。

(6)9月3r,星期天,一大早天氣就晴朗、柔和。這是明媚的一天。平時,普通的柏林人便會紛紛到鄰近的森林和湖泊中去,盡情享受假r。今天,他們不但精神不振,而且還猛然發現,不知何故他們便糊里糊塗處在大戰的邊沿。

哪一天早晨施密特都沒有睡過頭,偏偏在今天睡過了——他只在家中呆了幾小時。他坐上出租汽車,匆匆趕到外j部。他看見漢德遜走進大樓,便從旁門跑了進去。上午9時,他有點上氣不接下氣地站在里賓特洛甫的辦公室里。聽見有人通報漢德遜已到。大使與施密特握了手,卻拒絕就座。「非常遺憾」他深情地說,「按我國政府的指示,我不得不將一份致貴國政府的最後通牒j給您。」

他宣讀了這份聲明。聲明說,除非德國保證於英國夏季時間上午11時前從波蘭撤出所有軍隊,否則就只有戰爭。

漢德遜把這份文件遞了進來。「本人實在抱歉」他說,「竟把這樣一份文件j給您,特別是您歷來都樂於助人。」

雖然漢德遜之精明能g不長留於人們的記憶中,且對元首最終仍保留著幼稚的看法,但他卻成功地駁倒了希特勒,連續幾個晚上盯得里賓特洛甫坐立不安——這些都是值得鼓掌的業績。

幾分鍾後,施密特便來到了總理府。元首辦公室外擠滿了人,他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人們焦急地問他任務完成得如何,他只簡單地回答:「放學了」室內,希特勒坐在辦公桌前,里賓特洛甫憑窗而立。施密特一進來,兩人都期望地轉向他。他緩緩地將英國的最後通牒翻譯了出來。末了,希特勒轉向里賓特洛甫,猛然問:「現在該怎么辦?」

「我認為」里賓特洛甫鎮靜地說,「用不了一個小時,法國人也會遞j一份類似的文件。」

在客廳里,人們把施密特包圍了起來,七嘴八舌地詢問情況。當施密特告訴他們英國將在兩小時內宣戰時,室內頓時鴉雀無聲。戈林終於開了口:「如果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請上帝饒恕我們吧!」

不管走到哪里,施密特看到的那是嚴峻的臉孔。連平常熱情洋溢的戈培爾也愁眉苦臉,一聲不吭地站在角落里。

只有一人不願意失望——此人就是達勒魯斯。戈林在專列里找到了他。他說,元帥為何不飛赴倫敦與英國人談判?戈林給希特勒掛了一個電話;令人驚奇的是,希特勒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但得先征求英方的同意。達勒魯斯給英國大使館的顧問打了個電話。對方回答說,德國必須首先對最後通牒作出回答。達勒魯斯百折不撓,繼而給英國外j部掛電話。得到的答復是一樣的。他仍堅持不懈。他好歹說服了戈林,讓他再次向希特勒掛電話。並建議給英國作一妥協x的正式回答。戈林與元首通話時,達勒魯斯在列車外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戈林出來了,一p股坐在毛山櫸樹下的一張摺疊式大桌前——這里擺了個攤檔。他喃喃地說,有架飛機正等著送他去倫敦。但是,從他臉上的「失望」神情,達勒魯斯便看出,他已遭元首拒絕。但是這個瑞典人並不是獨具慧眼(在紐倫堡,他悲哀地承認,他被希特勒和戈林領入歧途)戈林之裝模作樣可能欺騙了他。達勒魯斯之幼稚程度可以從記載中關於他對此事所作的反應略見一斑:「眼見這位強有力的人物如此失望,如此一籌莫展,我全身熱血。我知其所為,但我不明白他為何不跳上汽車,直奔總理府,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他們——我一直認為,過去兩月來他對我講的每件事,他是真心實意的。」

達勒魯斯為阻止戰爭而作出的不折不撓的努力——雖有點兒淺薄——就此告終。

上午11時15分,漢德遜大使收到一份電報,要他拜會里賓特洛甫。15分鍾後,他拿到了德國對最後通牒所作的答復——悍然拒絕。漢德遜讀完後,抬起頭來,發表議論說」讓歷史去評判究竟該誰負責任。」

里賓特洛甫回答說,「為了和平和求得對英的良好關系,誰也沒像希特勒先生那樣作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

他祝漢德遜先生本人諸事如意。

中午,柏林街頭的大喇叭在高聲廣播與英國開戰的消息,使聽眾大為震驚。

在倫敦——那是上午11時,天氣炎熱,猶如夏天。張伯倫硬著頭皮准備向他的人民廣播。15分鍾後,他宣布英國已處在戰爭中。他說,為了建立和平,英國政府已盡了一切努力,可以心安理得了。「現在,讓上帝保佑你們吧,讓上帝保護正確的人們吧!」

正當張伯倫在演講時,考侖德雷將法國的最後通牒j給了里賓特洛甫——里賓特洛甫告訴他,侵略者是法國。但是,希特勒之怨恨的首當其沖者還是英國。那個如此輕易地看清了英國的弱點的人,卻完全低估了英國的力量。他的區域x戰爭,由於他的失策,正在燒成大戰火。這是他的第一個致命錯誤——決定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所帶來的僵局。如果他沒那樣做,只坐待捷克投入其懷抱,那末,英國對其對波蘭所提要求是否會作出如此主動的反應,這還是值得懷疑的。希特勒拒絕接受的——即使他已猜測到了——是,英國人該走多遠就會走多遠,多一時也不走。盡管赫斯已有情報提供給國內,再加上其它情報資料,希特勒還是被其自身對英國x格的歪曲看法引入歧途。因此當他將西方的最後通牒通知海軍上將雷德爾時,他從來未這樣難堪過。

英國宣戰,毋需多少懷疑,令克里姆林宮里的人們很是驚奇。「戰爭的消息」倫敦的《每r電訊報》駐莫斯科記者報道說,「使俄國人驚訝。他們原以為會妥協的。」

奇怪的是,蘇聯人對參加進攻波蘭沒有多大勁頭,而里賓特洛甫則在當晚發給馮·德·舒倫堡大使的電報中邀請蘇聯參與對波蘭的進攻。「依我們估計」里賓特洛甫解釋說,「對我們,這不但是個解脫,也符合莫斯科協定的精神,以及蘇聯的利益。」

此時,希特勒正准備與隨員們一起登上開赴前線的專列。在離柏林前9分鍾,元首向在最大的危機中不給予支持的盟友發了一份電報。與發給莫斯科的電報不同,發給墨索里尼的這份電報是用明碼發的,且充滿了激烈的詞句。希特勒說,他明白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斗爭」;他是「有意」選擇發動戰爭這條道路的;他的信念「堅如磐石。」

晚9時整,元首的專列緩緩開出車站時,他未發現信中的那份信心。相反,他的一名秘書,格爾達·達拉諾斯基注意到,他很平靜,臉s蒼白,沉默不語;她從未見他如此過。另一名秘書,克里斯達·施洛德聽見他對赫斯說:「現在,我的一切工作都崩潰了。我的書算白寫了。」

但是,在他的仆人看來,他是信心的縮影。他說,西方沒有什么可愁的。英法兩國會在「西牆」上「碰掉牙齒」當列車東馳時,希特勒把林格叫到餐室內,令他此後為他准備更簡朴的飲食。「請你注意」他說,「普通德國人能有什么吃的,你就給我吃什么。我有責任作出典范。」

第二十一章西線的勝利

—(1)對波蘭的入侵進展迅速。手持長矛的波蘭騎兵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只經過一次陸空的集中打擊,守衛者便被打垮。被空中的戰斗機、轟炸機和尖聲怪叫的俯沖轟炸機嚇得魂飛魄散的波蘭地面部隊,很快便被有重型自動推進炮和坦克支援的150萬德國陸軍打散。造成巨大破壞的還是這些強大的所向無敵的裝甲部隊。他們沖破一切防御,席卷後方。閃電戰不但嚇壞了受害者,也使外國觀察家喪膽,因為它預示著戰爭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至9月5r上午,波蘭空軍已被消滅,為「走廊」而戰的戰斗宣告結束。兩天後,波蘭35個師中,大部分不是被消滅便是被包圍。

希特勒把專列稱為「元首司令部」(約德爾將軍的指揮人員仍留在柏林)密切地注視著戰斗的發展。他只要一穿上軍服,生活方式便大大改觀。他儼然是大戰中的前線的老兵,把「元首司令部」搞得簡朴到有點苛刻。他的新座右銘是「司令與士兵同甘共苦」每天早晨,在向施洛德小姐口述當天的命令後,他便帶上手槍和皮鞭向戰地出發。只要天氣許可,他便坐敞篷車,好讓仆人和副官向士兵們扔紙煙,也好讓士兵們認識他是誰。使隨行人員目瞪口呆的是,他竟孜孜不倦地研究各次戰斗的最微小的細節。例如,他會花上幾個小時去視察伙房和飯廳,強令軍官吃士兵的伙食。這種養生之道很快便結束了,但對於戰場上的一切事務他仍興趣盎然——只有一件事例外。當施蒙特將軍要他給第一列車傷員講講話時,他拒絕了。他承認,他們受苦的慘象他受不了。

正當單方面的戰爭快要結束時,「元首司令部」里突然來了個不速之客——弗里茨·赫塞。他報告說,在倫敦的德國官方代表團,不但受到英國高級官員而且也受到普通群眾的友好送別。大使館外一群人曾喊道「聖誕節再見!」

赫塞之來,波蘭也是出於個人之關心。他明白,由於力主和平,他已失寵。然而,目前深得希特勒信任的赫維爾卻向他保證,元首曾真誠地要與英國人談判,促使他入侵波蘭的是德國僑民受暴行所害的那些報道。赫塞不相信入侵令是在一怒之下發布的。「是的,毫無疑問這就是根源,」

赫維爾堅持己見。「他很快便後悔了,他不該受脾氣主宰。」

在入侵開始後他允許赫斯與霍拉斯·威爾遜勛爵進行談判的原因也在於此。「是的,希特勒想必會說,『大家向後轉!開步走!開步走!』」「我的天呀」赫塞痛苦地喊道,「難道沒有人可以向他說明,獨裁者可下令『大家向後轉!開步走!開步走!』,議會國家要取消經過長期周密考慮後的戰爭決定是絕不可能的嗎?他怎么能想出這件事來?我一再警告,英國有一伙人主戰,張伯倫的外j政策一垮,主戰派必然得勝。這份報告難道沒有人讀過嗎?」

沉默一陣後,張皇失措的赫維爾承認,元首對民主國家的工作程序有個相當奇怪的概念。「在我向元首解釋張伯倫在下院發表的聲明時,他對我嗤之以鼻。他就是不相信它。不過,用不著害怕。與此同時,他已認識到你的報告是正確的。但看在老天爺份上,你可別利用這點。最使元首發怒的是,別人對了他錯了。」

英國固然令元首關切,但他更關切的卻是蘇聯不願意參與進攻波蘭——因為西線無戰事。顯然,斯大林是想坐享其成,等待最後時刻,以便把紅軍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直到9月17r凌晨兩時,斯大林曾親自通知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說蘇聯紅軍將在數小時內越過波蘭邊界。當地時間凌晨4時,紅軍超過了波蘭東部的漫長的邊界。有處地方,波蘭邊防兵團的士兵們發現,在清晨大霧中,有一隊拉著士兵的馬車。「別開槍,」

紅軍戰士喊,「我們是來幫你們打德國人的。」

邊防軍戰士糊塗了,竟在領頭的俄國車上c上白旗——這樣,蘇聯人便大搖大擺地通過了許多地方——未遭一槍一彈的還擊。波蘭東部便這樣陷落了。

里賓特洛甫直到上午8時才醒來。當他得悉系施密特讓他熟睡3個小時時,他生氣地喊道:「德軍和俄軍正彼此迎面沖去,可能會發生沖突!全怪你太懶,不把我叫醒!」

施密特想讓他安靜下來,提醒他說,已豎起了一條分界線。但是,滿臉泡沫的外j部長,揮舞著刮臉刀,繼續在發火:「你擾亂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搞那些事情你經驗不足!」

真正令里賓特洛甫發怒的是,由於人手不足,時間的擔擱竟讓戈培爾而不是他的辦公室向在柏林的外國新聞記者發布消息。

現在,唯?